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展开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读图,认识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完成下列问题。1.地理环境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_________、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_________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发展变化。
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
3.整体性的体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的演化过程。(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_______________”。(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
【探索应用】请赏析下面这首诗: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分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的自然要素的关系。提示: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分析该诗体现的自然环境的循环过程和特征。提示:生物循环;整体性。
二、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联系_______、大气圈、_____、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2)主要体现。
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2)实例。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②地理环境中的_______、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基础考点1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析考题】例1 自然地理环境对生物丰富程度的影响(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2)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解析】第(1)题,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第(2)题,根据材料提示“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甲地是熊出没的地方,也是鲑鱼溯河流而上的必经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有森林,便于隐蔽;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答案:(1)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2)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例2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解析】选B。降水的变率和降水量的大小主要和气候有关,植被覆盖率增加对降水影响较小。由于植被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故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从而减少河流径流量并有调峰补枯的作用。
【关联知识】关联1 明确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关联2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如下表:
【知识拓展】自然地理要素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1)地理位置:大致位于40°N~60°N,西临大西洋。(2)大气环流: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使西欧大陆冬暖夏凉,全年降水较为均匀。(3)地形地势:地势西低东高,平原广阔,山脉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暖湿空气易于深入内陆。(4)洋流:北大西洋暖流沿欧洲海岸北上,增温增湿。这些因素导致西欧形成了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对点训练】 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泛指海拔较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林木茂密,空气湿度大,寄生、附生植物发达,其已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和聚集地。下图示意热带云雾林区云雾成因。据此完成1~3题。1.与低海拔热带雨林相比,云雾林( ) A.植株密度较大B.林木相对矮小C.易被开发利用D.分布面积较广
2.热带云雾林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 )A.树木茂密,土层深厚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C.海拔较高,气温较低D.云雾缭绕,养分充足3.推测云雾林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的主要原因( )A.气候湿润,位置偏远B.人为进行开发保护C.地处山区,风力较弱D.自然环境独特单一
【解析】1选B,2选D,3选A。第1题,与低海拔地区相比,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风力大,林木相对矮小,植株密度较小;海拔高不易被开发利用;由于山顶面积小,分布面积较小。第2题,热带云雾林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不会太深厚,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云雾缭绕,养分充足;人类活动影响和气温较低不是影响寄生、附生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第3题,从图中看云雾林水汽充足,气候湿润,海拔高,位置偏远,因此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从材料和图中看不出有人为开发和保护;地处山顶,风力较强;自然环境单一,动植物种类也较单一。
(2020·德阳模拟)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下图示意我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高度范围内,该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 )A.逐渐减少B.逐渐增加 C.先减少后增加D.先增加后减少5.该流域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的月份是( )A.6月B.7月C.8月D.9月
【解析】4选D,5选B。第4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在3 180-3 400米先增大后减小,故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第5题,当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流域内生物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增,生物量增长最快的月份在7月份,故该流域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的月份是7月。
【加固训练】 (2020·天津模拟)山西大同土林位于黄土高原东北角,景区内植被稀疏,土地裸露,土层多由钙化层、砂石和盐碱成分很高的泥土等组成,成为当地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大同土林景观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石风化B.风力沉积C.河湖沉积D.流水侵蚀2.该地植被常年稀疏的原因是( )A.旱季沙尘暴危害大,土壤遭严重风蚀 B.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冲刷强C.物理风化严重,岩石裸露,土层浅薄 D.年降水量少,盐碱土广布,土地贫瘠
【解析】1选D,2选D。第1题,土层多由钙化层、砂石和盐碱成分很高的泥土等组成,这类堆积物产状平缓,在地表流水的侵蚀下,被切割成千沟万壑,形成土林,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形成大同土林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岩石风化形成碎屑物质,风力沉积和河湖沉积只能形成沉积层。第2题,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暴雨和物理风化严重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则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保存。故推断该地年降水量少,盐碱土广布,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4.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3选C,4选A。第3题,据图可知,③④为地质和地形。 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第4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基础考点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研析考题】例题“牵一发而动全身”(2019·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国家已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1)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2)森林植被的恢复,会使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水文特征发生哪些变化?
【解析】(1)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为“聚落很少”,解题方向为“自然原因”。可以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势、气候、水源、生物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2)该题属于特征描述类题,关键词为“植被的恢复”,解题方向为“水文特征”。水文特征一般从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位、水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答出三点即可)(2)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
【关联知识】关联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区域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如植被破坏引起自然地理环境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关联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对人类活动的警示意义及其措施 (1)警示意义。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
【对点训练】 为研究同一植被类型生长季地上生物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某研究小组5-9月选取祁连山南坡同一植被类型的四块不同样地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地上生物量的大小与当地前几月的水热条件呈正相关,且植物覆盖度、植物高度与生物量大小呈正相关。下图示意四块样地灌丛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祁连山南坡四块样地生长季地上生物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7月四地地上生物量差异最小B.8月乌鞘岭地上生物量最大C.5-9月祁连和野牛沟的地上生物量变化不一致D.5-9月乌鞘岭和门源的地上生物量变化一致2.9月乌鞘岭和野牛沟地上生物量差异较大,其自然原因可能是( )A.野牛沟距海更近,9月累计水分更充足B.野牛沟气温回升慢,植被萌发迟缓,9月之前地上生物量处于累积阶段C.乌鞘岭距海更近,9月水热组合更好D.乌鞘岭9月受冬季风影响降温更明显,气温较低
3.若考虑放牧强度对植被覆盖度和植物高度的影响,关于放牧强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A.祁连>门源B.乌鞘岭>野牛沟C.野牛沟>门源D.祁连>乌鞘岭
【解析】1选D,2选B,3选B。第1题,读图,祁连山南坡四块样地生长季地上生物量,5月四地地上生物量差异最小。7月乌鞘岭地上生物量最大。5-9月祁连和野牛沟的地上生物量变化基本一致。5-9月乌鞘岭和门源的地上生物量变化一致。第2题,9月乌鞘岭和野牛沟地上生物量差异较大,其自然原因可能是野牛沟纬度较高,气温回升慢,植被萌发迟缓,9月之前地上生物量处于累积阶段。野牛沟位置偏向西北方向,距海更远,9月累计水分较少。乌鞘岭距海更近,9月降水少,气温较高,水热组合较差。乌鞘岭9月是秋季,受冬季风影响降温不明显,晴天多,气温较高。第3题,若考虑放牧强度对植被覆盖度和植物高度的影响,乌鞘岭降水量大于野牛沟,但植被覆盖度、高度较低,说明放牧强度较大,乌鞘岭>野牛沟。不能判断祁连>门源、野牛沟>门源、祁连>乌鞘岭。
(2020·北京模拟)北京市某中学生暑假期间在北京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植物馆拍摄了一张“沙漠玫瑰”的照片(如图),经查阅得知因其原产地接近沙漠且花朵红如玫瑰而得名。该植物喜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酷暑,不耐寒。据此,完成4、5题。
4.该植物可能生长在以下地区( )
5.该同学也养殖了一盆沙漠玫瑰。半年后发现植株慢慢枯萎,可能的原因是 ( )A.花土中掺入沙粒B.长时间阳光下暴晒C.花土干裂才浇水D.室内温度比较低【解析】4选D,5选D。第4题,其原产地接近沙漠,D处位于阿拉伯半岛,沙漠面积大,适合该植物生长。其他选项中没有大面积沙漠分布。第5题,该植物喜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酷暑,其原产地接近沙漠,花土中掺入沙粒、长时间阳光下暴晒、花土干裂才浇水都不会影响;不耐寒,室内温度比较低,可能导致植株慢慢枯萎。
【加固训练】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 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据此完成下列1~3题。
1.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 )A.6月 B.7月 C.8月 D.10月2.与其他时间相比较,该区域7月、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雨量大②雨量小③蒸发(蒸腾)量大④下渗漏失量大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3.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 )A.表层土壤干化 B.径流量增大C.降水量增大D.下渗量减小
【解析】1选C,2选D,3选A。第1题,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若收入大于支出,则表层土壤水分增多,反之则减少。据图可知,8月相对于7月表层土壤水分是增多的,9月相对于8月表层土壤水分也是增多的,但是结合选项符合的只有8月,其他选项则相反都是支出大于收入。第2题,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的收入主要是降水,支出主要有蒸发、蒸腾和雨水的渗漏。7、8月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前期土壤缺水,因此下渗到深层土壤的水分较多;随着气温的回升,尤其是植被的旺盛生长,蒸发(蒸腾)量大增,从而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③④正确。
第3题,从材料中得知,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故植被对表层土壤的水分状况影响很大。如果过度恢复植被,会因植物消耗剧增造成表层土壤水分大量减少(干化)。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影响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不是简单的增大;降水量增大和下渗量减小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得出。
新动向·新情境·新预测
【命题新素材】 研究高山植被演替对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某山海拔2 140~2 220米,原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
【关键词句】高山植被演替、草本植物入侵、土壤水分、有机质发生变化【命题导向】高山植被演替的原因、草本植物入侵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高考新命题】【命题示例】(1)分析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2)分析:随着气候变暖,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减少的原因。给材料 我命题——学以致用【我的命题】(3)(选择题或综合题) 答案:(1)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植物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生长耗水量减少。(2)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提高,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3) 。
【命题母材料】1.“炼塘”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人们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
“炼塘”这种做法可能会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对湿地而言,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而言,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而言,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而言,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2.“鼠患” 鼠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数量多,分布广,迁徙频繁,鼠患是很多疾病发生和流行的传播媒介,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30多种疾病。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考点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考点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课堂巩固·即时练,能量交换,陆地自然地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树,雪线高度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考点1地域差异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考点1地域差异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析课标·定目标,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亚寒带针叶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考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考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析课标·定目标,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课堂巩固·即时练,生物循环,光合作用,不同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