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教案
展开
4 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 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感悟诗歌情感,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补充知识卡片,阅读并划出重点。 (1) 《观沧海》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 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 753 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 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 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 年病逝, 享年 61 岁。(1)《次北固山下》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史学家。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1)《天净沙·秋思》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 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 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作者简介:马致远(1250 年-1321 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再自己朗读。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文学常识填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 ,字 , 代大诗人著有《 》。 《次北固山下》作者 , 代诗人,本诗中“ , ” 两句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 代著名 作 家 、 家 。他与 、 、 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 《观沧海》一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其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想象之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人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1.“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虚写这首乐府诗通过登高远望歌颂了包罗万象的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抒发了诗人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宏伟抱负。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
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些景物的色彩是昏暗、衰朽的、情感压抑、低沉、毫无生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深秋荒凉肃杀的景象,渲染出冷落暗淡的气氛,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凄苦的村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