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数学2.5不等式的证明学案
展开§2.1.3不等式的的证明(3)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反证法、换元法与放缩法;
2.会利用反证法、换元法与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知识情景:
1.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10. 比差法与比商法(两正数时).
20. 综合法和分析法.
30. 反证法、换元法、放缩法
2. 综合法:从①已知条件、②不等式的性质、③基本不等式等出发,
通过逻辑推理, 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又叫由 导 法.
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
3. 分析法:从要证的结论出发, 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
直至所需条件为已知条件或一个明显成立的事实(定义、公理或已证的定理、性质等),
从而得出要证的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这是一种执 索 的思考和证明方法.
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
☻新知建构:
1.反证法:利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一般有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步 分清欲证不等式所涉及到的条件和结论;
第二步 作出与所证不等式相反的假定;
第三步 从条件和假定出发,应用证确的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结果;
第四步 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作的假定不正确,于是原证不等式成立.
例1已知 + b + c > 0,b + bc + c > 0,bc > 0,求证:, b, c > 0 .
2.换元法:一般由代数式的整体换元、三角换元,换元时要注意等价性.
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有:
10.已知,可设 , ;
20.已知,可设 , ();
30.已知,可设 , .
例2 设实数满足,当时,的取值范围是( )
例3 已知,求证:
3. 放缩法:“放”和“缩”的方向与“放”和“缩”的量的大小
由题目分析、多次尝试得出,要注意放缩的适度.
常用的方法是:①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如:
③应用“糖水不等式”:“若,,则”
④利用基本不等式,如:;
⑤利用函数的单调性
⑥利用函数的有界性:如:≤;
⑦绝对值不等式:≤≤;
⑧利用常用结论:如:,
⑨应用贝努利不等式:
例4 当 n > 2 时,求证:
例5求证:
例6 若a, b, c, dR+,求证:
选修4-5练习 §2.1.3不等式的证明(3) 姓名
1、设二次函数,求证: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2、设0 < a, b, c < 1,求证:(1 a)b, (1 b)c, (1 c)a,不可能同时大于
3、已知,求证:(且).
4、若x, y > 0,且x + y >2,则和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5、已知 ≤≤,求证:≤≤
6、设,,求证:;
7、求证:
8、求证
9、设为大于1的自然数,求证
10、若是自然数,求证
11、求证:≥
12、求证:
参考答案:
例1
例2
例3
放缩法:“放”和“缩”的方向与“放”和“缩”的量的大小是由题目分析、多次尝试得出,要注意放缩的适度。常用的方法是:
①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③真分数的性质:“若,,则”
④利用基本不等式,如:;
⑤利用函数的单调性
⑥利用函数的有界性:如:≤;≥;
⑦利用常用结论:
Ⅰ、,
Ⅱ、 ; (程度大)
Ⅲ、 ; (程度小)
⑧绝对值不等式:≤≤;⑨应用二项式定理.
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贝努利不等式
例如,对于任何和任何正整数,由牛顿二项式定理可得
舍掉等式右边第三项及其以后的各项,可以得到不等式: .
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我们将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一不等式的正确性。
该不等式不仅当是正整数的时候成立,而且当是任何大于1的有理数的时候也成立。
这就是著名的贝努利不等式。
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微积分证明更一般的贝努利不等式:设,
则在或时,,在时,
例4证:∵n > 2 ∴
∴
∴n > 2时,
例5证明:由(是大于2的自然数)
得
例6证:记m =
∵a, b, c, dR+
∴
∴1 < m < 2 即原式成立。
练习
1.证明:假设都小于,则
(1)
另一方面,由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有
(2)
(1)、(2)两式的结果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原来的结论正确。
注意:诸如本例中的问题,当要证明几个代数式中,至少有一个满足某个不等式时,
通常采用反证法进行。
议一议:一般来说,利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的第三步所称的矛盾结果,通常是指所推出
的结果与已知公理、定义、定理或已知条件、已证不等式,以及与临时假定矛盾等各
种情况。试根据上述两例,讨论寻找矛盾的手段、方法有什么特点?
2、 证:设(1 a)b >, (1 b)c >, (1 c)a >,
则三式相乘:ab < (1 a)b•(1 b)c•(1 c)a < ①
又∵0 < a, b, c < 1 ∴
同理:,
以上三式相乘: (1 a)a•(1 b)b•(1 c)c≤ 与①矛盾. ∴原式成立
4提示:反设≥2,≥2 ∵x, y > 0,可得x + y ≤2 与x + y >2矛盾。
10 证明:
=
=
注意:实际上,我们在证明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一个更强的结
论,这恰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放缩法的基本思想。
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5不等式的证明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5不等式的证明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填空,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5不等式的证明学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5不等式的证明学案,共3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考点透视,典例精析,常见误区,基础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5不等式的证明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5不等式的证明学案及答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