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5不等式的证明教案
展开2.5 不等式的证明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关不等式的证明问题一直是数学中的难点,除一些基本方法外还牵涉到相当多的技巧问题.作为高一的不等式证明重在基本证明思路、方法的介绍,所以教材中也不牵涉过多的技巧问题,主要涉及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以及基本不等式来进行证明.
二、教学目标设计
1、掌握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路.
2、能利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简单不等式的证明.
3、在证明的过程中,加强不等式性质及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4、代数证明基本能力的提升以及逻辑推理水平的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利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简单不等式的证明.
难点 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及其表达.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比较法
比较法有两种:
(1)比差法:求差与比.
(2)比商法:求商与比,要注意讨论分母的符号.
例1 求证:(1).
(2).
证明:(1)因为,
所以,.
(2)因为,
所以,.
[说明]
本例的几何意义.
(1)的图像在的下方,如图所示(A点比B点低1个单位).
(2)的图像在的图像上方,如图所示(A点比B点高).
例2 设,,求证:.(补充)
证明:
因为,,又,,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故 .
另证:因为,,所以,则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又,,故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说明]
此例采用了比差和比商两种方法给出证明,由证明过程体会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
二、综合法
从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各种已知的定理和运算性质作为依据,推导出要证的结论.这种证明方法称为综合法.
例3 已知、、均为正数,求证:.
证明:
,
因为、、均为正数,由基本不等式2和不等式性质得:
即,.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不等式成立.
例4 已知、,求证:.
证明:.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所以不等式成立.
例5 求证:.
证明:因为,由基本不等式得,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不等式成立.
[说明]
此例给出了如何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的一种方法.
例6 求证:.
证明:一方面,
.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另一方面,.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当且仅当等号同时成立.
[说明]
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此例有一定难度,可适当选用.
三、分析法
从要证的结论出发,经过适当的变形,分析出使这个结论成立的条件,把证明结论转化为判定这些条件是否成立的问题,如果能够判定这些条件都成立,那么就可以断定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分析法.
分析法也可以如下叙述为:
欲证结论,需先证得,
欲要证得,需先证得,
欲要证得,需先证得,
……………………………,
欲要证得,需先证得.
当成立时,若以上步步可逆,则结论成立.用数学语言表述,必须保证下述过程成立:
…,因为成立,所以结论成立.
[说明]
分析法的证明过程即是不断寻找充分条件的过程.由于分析法要求的是步步逆向成立,所以需慎重使用.
例7 求证:.
证明:因为,,则要证成立,
即证成立,
即证成立.
即证成立,即证成立,即证成立.
因为成立,且以上步步可逆,所以,.
例8 已知:,求证:.
证明:要证成立,
即证成立
即证成立,
即证成立,
由成立,且以上步步可逆,故有
.
例9 设、,求证:,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
证:先证“”.
注意到,,则对于任意、,要证成立
即证成立,
即证成立,
即证成立,
由绝对值定义知,任意、,都有,且以上步步可逆,因而,且等号成立.
再证;“”.
由,,则对于任意、,要证成立,
即证成立,
即证成立,
即证成立,
即证成立,
由绝对值定义知,任意、,都有,且以上步步可逆,因而,且等号成立;
综上可得,任意、,不等式成立.
例9证明的不等式对任意的实数、成立,以换得到的不等式,即也成立,此时,右端等号成立,左端等号成立.
以上证得的两个不等式,是绝对值不等式的重要性质,称之为
三角不等式 对于任意、,
(1),左端等号成立,右端等号成立.
(2),左端等号成立,右端等号成立.
[说明]
有关三角不等式的教学是讲全还是选讲其中部分,可适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例10 已知,,求证:.
证明:由三角不等式可得:
.所以,.
[说明]
此例为练习2.4(5)中的一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选用练习2.4(4)(5)(6)、习题2.3中的部分练习.
五、教学目标说明
有关不等式的证明可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比较法、综合法;第二课时为分析法.
有关不等式证明问题的教学应侧重于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的讲解,难度不易过高,特别是在证明的技巧性上需严格控制,只需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基本不等式做适当应用即可.
教学中的难点为分析法的讲解,一定要慎重.讲清思路以及它的理论依据,特别在书写格式上应提出严格的要求,防止学生出现证明过程由结论推至条件的严重错误.
三种方法介绍完之后,师生应有所归纳与小结,理清证明思路.事实上,一题往往会有多种证法,关键在于对题目的分析,选用哪种证法更为合适显得尤为重要.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1.3集合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1.3集合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
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1.1集合及其表示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1.1集合及其表示法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5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5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选择,填空,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