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15:诗歌鉴赏
展开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15:诗歌鉴赏,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考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共35题;共250分)
1.(2020·绍兴)古诗阅读
月下演东坡语①(其一)
[清]汪现
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②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注释】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②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古人常以“秋”入诗,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入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2.(2020·杭州)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 (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唐]李白 [明]李攀龙
杨花落尽子规啼, 青枫飒飒雨凄凄,
闻道龙标过五溪。 秋色遥看入楚迷。
我寄愁心与明月, 谁向孤舟怜逐客,
随风直到夜郎西。 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
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1)【析场景】
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乙诗前两句________。
(2)【赏写法】
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乙诗后两句________。
3.(2020·宁波)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问题
【甲】
望
【清】周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
望
【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
阅读【甲】【乙】两首诗,关注诗人所望的景物,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___望【乙】________望
(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4.(2020·金华·丽水)古诗阅读
辋口①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
〔唐〕王维
积雨晦空曲② , 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答裴迪
〔唐〕裴迪
森森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注释】①辋口:辋谷口。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 ②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
(1)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________”相应和。
(2)裴迪问“南山复何在”,王维答“心知白云外”。这一问一答传达出彼此怎样的情谊?请简要分析。
5.(2020·湖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下面是杜甫的两首诗歌,一位同学想知道它们哪首先写哪首后写。请你作出判断,并从内容、情感等角度阐述理由。
A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6.(2020·台州)古诗阅读
【注释】①林和靖,即林道,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两首诗都写“梅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7.(2020·衢州)古诗文阅读
浣溪沙
(宋)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
(清)屈大均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
六代只遗芳草在,三因空有乳莺留。白门①容易白人头。
【注释】①白门:指金陵(今南京),明朝都城。
结合内容,比较这两首词情感的异同
8.(2020·嘉兴·舟山)【任务三】展板·领略诗韵
诗词情韵篇
一剪梅·咏柳
[明] 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①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② , 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蒙蒙,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注释】①金沟:御沟。②陈宫:指陈后主的宫殿;“隋宫”指隋炀帝的宫殿,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隋堤柳由此得名。
小舟:在找资料时,我发现夏完淳的一首词符合活动主题,也想做成展板,并为这首词配上一段60字左右的解说词,来帮助大家赏析词的内涵,该怎么办好呢?
小嘉:我觉得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
你:哦,我想起来了,我们学过他的诗《________》,对他有一定的了解。
小嘉:对对,读诗还应该把握诗句的意思。小舟提供的几个注释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意象的把握、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入手撰写解说词了。
你:是的。我来试着写一段吧:________。
小舟:太好了!这次活动收获真大!
9.(2020·仙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别。
(1)请发挥想象,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颔联中“分”字可以改为“赴”字,说说你的看法。
10.(2020·十堰)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11.(2020·遂宁)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12.(2020·南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_______的氛围。
(2)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
的情感有何不同。
13.(2020·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过摩诃池(其二)
宋祁
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①东海不为田?
(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
【注释】①争教:怎么能让。
(1)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
(2)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A.乐 B.叹 C.伤
14.(2020·滨州)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②子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②雉子:小野鸡。③凫雏:小野鸭。
(1)诗人在第一-、 二句中选取“径”、“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2)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15.(2020·新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 颔联写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C. 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 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16.(2020·黔西南)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
(唐)白居易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
17.(2020·广州)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8.(2020·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19.(2020·绥化)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起一经”是指作者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B.《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过零丁洋》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记叙后抒情。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诗巧借地名,运用双关语,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个“狂”字贯穿全调,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2)这两首诗词的画线句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一处从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20.(2020·宜宾)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访”的地点、人物及事件结果。
B.第一联“犬吠水声中”是指主人不想见客,而养狗守护宅院。
C.第二联写树丛深处有麋鹿出没,中午也没听见道士敲钟声音。
D.第三联写道士居所环境,野竹、青气、飞瀑、碧峰共成奇境。
(2)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诗体,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B.中间两联对仗严谨,“树深”对“溪午”,“青霭”对“碧峰”。
C.“愁倚两三松”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走得太久而渴望回家的心情。
D.全诗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形象勾勒出“道士”的生活境界。
21.(2020·内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2.(2020·眉山)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 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舫③。此身如传舍④ , 何处是吾乡!
【注释】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④传舍:驿站。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23.(2020·泸县)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宿翠微寺
(唐)马戴
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
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4.(2020·济宁)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5.(2020·菏泽)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 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6.(2020·青海)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7.(2020·宁夏)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绝句二首》(其二)①
杜甫
江碧鸟逾②白,山青花欲③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④。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②逾:更加的意思;③欲:好像;④归年:回去的时候。
(1)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乐景写哀情。
B.诗歌描绘了一幅水雾迷蒙的春光图。
C.诗中的“江”“鸟”“山”“花”被涂上了碧绿、莹白、青翠、绯红的色泽。
D.景物虽好,但春归人未归,流露出浓浓的乡愁。
(2)请赏析“山青花欲燃”中“燃”字的表达效果。
28.(2020·襄阳)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题为“望岳”,诗文中没有一个“望”字,但每一句都围绕“望”展开。
B.诗的开篇两句采用问答的形式,主要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C.诗的三、四句写望中所见,侧面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之美。
D.诗的五、六句通过描写“云”的涌动和“鸟”的翱翔,突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令人震撼。
(2)杜甫写诗“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炼字角度简析“会当凌绝顶”中“凌”的妙处。
29.(2020·赤峰)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二月四日作①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①此诗作于淳照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流露出了诗人纵情自然的闲适自得之意。
B.诗人借轻柔之风、消残之雪、飞蝶鸣鸠描写了早春的景色。
C.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D.第三句诗中“得意”二字,衬托出作者虽闲居在家却旷达乐观的心境。
(2)诗的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请自选角度赏析。
30.(2020·徐州)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来揭示________的哲理。
(2)请简要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
31.(2020·泰州)阅读温庭筠的《清平乐》一词,完成后面小题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①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② , 南浦③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④ , 回首挥泪千行。
(注释)①恣:一作“争”。②觞(shāng):酒杯。③浦:水边。④平原年少:这里指远行的人。
(1)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
(2)结合下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32.(2020·湘西州)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下面小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2)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33.(2020·鄂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2)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4.(2020·海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的前两句中“________”和“________”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富有象征意义,给人以画面感。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35.(2020·遵义)古诗阅读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答案解析部分
一、诗歌鉴赏
1.【答案】 此诗一改古诗中的“悲秋”常态,令“乐秋”“喜秋”之情跃然纸上,写的情趣盎然,颇有新意。首句一个“新”字,一改秋景萧瑟与肃杀的老印象,透露出秋景的清新可人,别有一番情状。“拖筇放脚任天真”表现了诗人虽已年迈但依旧率真洒脱的个性,三四两句颇有理趣,江山风月并无“常主”,只要保持内心的闲适。不为世俗事所累,改“闲愁”为“闲乐”, 就能悠然拥有风月江山,成为江山的主人,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解析】【分析】从诗中可知道,其时诗人身体尚健,心情不恶,故而注意到了入秋以来的景物变化,并以相当饱满的游兴于月白风清之夜任情适性,悠然出游。诗的前两句叙述,叙出游的情事;后两句抒情,抒出游的感想。前两句实写,是对“东坡语”的实践,清风明月悠然入怀,物我合一,其乐融融;后两句虚写,是对“东坡语”的发挥。 此诗一改古诗中的“悲秋”常态,令“乐秋”“喜秋”之情跃然纸上,写的情趣盎然,颇有新意。首句一个“新”字,一改秋景萧瑟与肃杀的老印象,透露出秋景的清新可人,别有一番情状。“拖筇放脚任天真”表现了诗人虽已年迈但依旧率真洒脱的个性,三四两句颇有理趣,江山风月并无“常主”,只要保持内心的闲适。不为世俗事所累,改“闲愁”为“闲乐”, 就能悠然拥有风月江山,成为江山的主人,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诗人从亲身的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的“但是闲人即主人”,富于哲理性,从物我关系上说明了审美主体的状况对于把握客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性。对审美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探讨,在先秦以来的美学思想中早已有之,但诗人并不是在作理论上的简单重复,而是以极富于情韵的笔调,通过诗的意境加以表现。由于抒情议论的成分与叙事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统一,全诗就显得既亲切感人而又丰富深刻。尤其是后两句,极浅俗,又极精警,将人人心中所有而又口中所无的一层意思和盘托出,更足以摇荡性灵,入人至为深刻。
故答案为: 此诗一改古诗中的“悲秋”常态,令“乐秋”“喜秋”之情跃然纸上,写的情趣盎然,颇有新意。首句一个“新”字,一改秋景萧瑟与肃杀的老印象,透露出秋景的清新可人,别有一番情状。“拖筇放脚任天真”表现了诗人虽已年迈但依旧率真洒脱的个性,三四两句颇有理趣,江山风月并无“常主”,只要保持内心的闲适。不为世俗事所累,改“闲愁”为“闲乐”, 就能悠然拥有风月江山,成为江山的主人,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要求是会翻译诗句,但又不能只翻译诗句,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2.【答案】 (1)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飘飘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2)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解析】【分析】⑴“青枫飒飒雨凄凄”,首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层层渲染一种愁情,烘托出一个特定的场景。秋天本来就是令人伤感的季节,离别的地点、环境也令人消魂。“青枫”除了暗示分别、在江边外,还透露出一股飘泊的愁情,而此时之秋风秋雨更是愁煞人也。首句实融进了古人不少意境,有丰富含蕴,委婉地映衬出一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的感情。第二句“秋色遥看入楚迷”,循着上句意脉,将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向纵深推进一层。“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总的来说这两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层层渲染一种愁情,烘托出一个特定的场景,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⑵“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意境豁然开朗,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从正面表白心情,明代严嵩专政,采取高压政策,残酷地打击异已。吴国伦既因得罪严嵩而遭贬,李攀龙写此诗送别,许多话自然只能隐约示意了。这二句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在艺术表现上更因此而收到了寂寞而又不孤独之妙,使感情不至一味地颓丧消沉。以此结篇,既对遭遇打击的友人传达了充分的同情,显示了双方的深情厚谊,更表达了对友人人格的充分信任,因而自能收到良好的宽慰友人的作用。“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只白云相送,何其寂寥;有白云相送,何其绝俗。堪称神来之笔。它是饱含着惜别之情的抒情笔法,又使人想象到当时诗人目送孤舟远去之景。笔意洒脱,与上句“孤舟逐客”联系起来,又传出一种凄凉之感。总结答案为: 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故答案为:⑴ 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飘飘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⑵ 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中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答题步骤:①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②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③根据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答案】 (1)晚;晓
(2)【示例一】甲诗第一句,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想到自己独自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有一种落寞的感受,流露岀忧伤之情。
【示例二】甲诗第二句,诗人望见“归鸦”“翼难齐”∵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故园之思
【示例三】乙诗第一句,西去的“万点寒鸦”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示例四】乙诗第二句,诗人望见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流露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⑴从“日没西”“归鸦”等词可以看出这是写太阳下山的晚上,乌鸦归巢的情景。可得甲文是晚上所见所感,第一空为:晚望;乙文中“斜月”“欲追梦”可知其月亮落下去,梦中醒来,可推测其望为“晓望”
⑵甲诗写诗人直接孤单单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望着夕阳西沉,一种落寞伤感、孤独惆怅的心情油然而生,看到风大风急乌鸦难归巢,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何尝不是有家难回,写出对故园的思念。乙诗开篇给人孤寂寒冷的感觉,看到寒鸦引起了诗人悲凉的感受,触发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结合诗人梦中情景,回忆菊花前饮酒吃蟹的温馨,更流露出对故园思念难归的伤感。
故答案为:⑴ 晚;晓
⑵ 【示例一】甲诗第一句,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想到自己独自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有一种落寞的感受,流露岀忧伤之情。 【示例二】甲诗第二句,诗人望见“归鸦”“翼难齐”∵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故园之思 【示例三】乙诗第一句,西去的“万点寒鸦”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示例四】乙诗第二句,诗人望见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流露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标题的理解。 解答此题引起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引起考生整体理解诗歌,仔细阅读理解,抓关键语进行理解。
4.【答案】 (1)苍苍秋雨晦
(2)裴迪以“南山复何在”问候,表达对王维的思念与牵挂;王维以“心知白云外”应答,表达自己懂裴迪,裴迪也懂自己,都不为外物所扰,可见两人情谊深厚彼此是知音。
【解析】【分析】⑴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苍苍秋雨晦相应和, 都回忆了二人于雨天在辋川别墅中相聚的场景。那时候,虽然下着大雨,天色也不交昏暗,但他们两个人一边弹琴、赋诗可以说其乐融融。
⑵王维诗、书、画、乐俱佳,尤以诗画最为精妙。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31年,30岁的王维高中状元。后来笃信佛教,后世称之为“诗佛”。裴迪,比王维小15岁,与王维是山西老乡。两人相识的时候,王维40出头,早已诗名在外,是当时的名人,在长安南面的蓝田县辋川购买了原来宋之问的别墅,半官半隐闲居。而裴迪当时20多岁,不过是一个秀才,两人身份悬殊。但是,两人志趣相投,一心向佛,潜心山水,成就了一段史上佳话。裴迪的“南山复何在”,意思裴迪回忆起了他和王维在辋川别墅相聚的情景,那时候两个知己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心意相投,可是如今两人却分割两地,往日的快乐时时浮现在裴迪的眼前,什么时候我们再相聚呢?因此裴迪以“南山复何在”问候,表达对王维的思念与牵挂。而王维的的回答是“心知白云外”,意思是我们两个人志趣相投,一心向佛,潜心山水,不为外物所扰。据此分析答题意対即可。
故答案为:⑴ 苍苍秋雨晦
⑵ 裴迪以“南山复何在”问候,表达对王维的思念与牵挂;王维以“心知白云外”应答,表达自己懂裴迪,裴迪也懂自己,都不为外物所扰,可见两人情谊深厚彼此是知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反复阅读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表意相关的句子即可。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5.【答案】 先写A,后写B。
理由:A诗写诗人仰慕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表达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B诗前两联写出了诗人漂泊江汉的孤独和思归之情,后两联则表达出诗人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情怀。这些内容和情感,说明B诗写得晚。
【解析】【分析】《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江汉》首联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片云”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据此分析可知先A后B 。
故答案为:先写A,后写B。
理由:A诗写诗人仰慕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表达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B诗前两联写出了诗人漂泊江汉的孤独和思归之情,后两联则表达出诗人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情怀。这些内容和情感,说明B诗写得晚。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6.【答案】 第一首诗描绘梅花“不染尘埃”和身处“竹篱茅舍”却“自甘心”的形象,表达诗人淡泊名利的志趣(写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等亦可)。第二首诗描绘梅花“故早发”“不凝寒”“畏落众花后”的形象,表达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不甘落后的精神品质的赞美(写渴望被人欣赏或怀才不遇亦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意思是不接受尘俗一丝一毫的侵染,虽在竹篱边,茅舍旁,自己也心甘情愿。“尘埃”即尘土,比喻污浊的事物,犹言尘俗。表达诗人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早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意思是为了迎接美好春天的来临,梅花不畏寒冷,不惧风霜而早于众花开放。“不疑寒”融入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意思是怕百花开在先头,自己落后,没人再来观赏。所以争先恐后,早早放出了芳香。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描写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巧妙的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故答案为:第一首诗描绘梅花“不染尘埃”和身处“竹篱茅舍”却“自甘心”的形象,表达诗人淡泊名利的志趣(写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等亦可)。第二首诗描绘梅花“故早发”“不凝寒”“畏落众花后”的形象,表达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不甘落后的精神品质的赞美(写渴望被人欣赏或怀才不遇亦可)。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读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7.【答案】 示例:晏词用“重帘”“燕”“晚花”“凉波”等意象写环境凄清冷落,“好风”“疏雨”写人孤身独处,表达词人叹息时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屈词用“花”“水”等意象来强化愁情,用“遗”“空”写故国依旧而人事已非,借“白门”与“白头”说故都往事令人愁生白发,表达词人江山巨变后的痛苦。两首词都写“愁”,晏词写的是个人闲愁,屈词写的是亡国之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鉴赏。两首词都是写“愁”,但因作者不同的人生境遇而有不同的内涵。第一首前五句写景,重在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因此该词所表达的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宴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第二首上阙写景,无不透着“愁”字,下阙叙事抒情,借用“白门”“白头”说古今往事,联系写作背景,作者为明末清人,曾参与反清活动,所以这里指的“愁”是亡国之愁。
故答案为: 示例:晏词用“重帘”“燕”“晚花”“凉波”等意象写环境凄清冷落,“好风”“疏雨”写人孤身独处,表达词人叹息时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屈词用“花”“水”等意象来强化愁情,用“遗”“空”写故国依旧而人事已非,借“白门”与“白头”说故都往事令人愁生白发,表达词人江山巨变后的痛苦。两首词都写“愁”,晏词写的是个人闲愁,屈词写的是亡国之愁。
【点评】白头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主旨,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语句、意象、等进行分析理解。
8.【答案】 别云间;这首词选用了伤心夕照、御水隋堤、飞絮笼烟、长条滴翠等意象,营造了深邃的意境。托物言志,借咏柳的方式抒发了亡国之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提示从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选取感悟最深的一点进行阐述。 选用了伤心夕照、御水隋堤、飞絮笼烟、长条滴翠等意象,营造了深邃的意境。托物言志,借咏柳的方式抒发了亡国之痛 。开篇本词中的“ 陈宫 ”“ 隋宫 ”借古喻今,寄寓着诗人难以言尽的兴亡之叹;本诗的感情:整首词写得凄迷哀婉,寓家国之叹于写景咏物之中,情文相生,结处余慨不尽。
故答案为: 别云间;这首词选用了伤心夕照、御水隋堤、飞絮笼烟、长条滴翠等意象,营造了深邃的意境。托物言志,借咏柳的方式抒发了亡国之痛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词,理解词的内容,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理解词的表现手法。注意概括要准确,要切题。
9.【答案】 (1)虽然天气晴朗,谷鸟不停地鸣叫,但此时我却丝毫高兴不起来,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
(2)“分”字是“分别”的意思,充分表达出作者因为与朋友分别而产生的悲凉之情,而“赴”只是“去”的意思,不能表达这种感情。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加以描绘即可。颈联的意思是“谷鸟天晴时不停地鸣叫,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描绘即可。
⑵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这首诗是宋之悌赴交趾贬所前,李白在江夏与他分别而作,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人分千里外”意思是“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句中一个“分”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分离的痛苦,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凄凉之情,而“赴”却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⑴虽然天气晴朗,谷鸟不停地鸣叫,但此时我却丝毫高兴不起来,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
⑵“分”字是“分别”的意思,充分表达出作者因为与朋友分别而产生的悲凉之情,而“赴”只是“去”的意思,不能表达这种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及情感。画面的再现注意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
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杯酒之中。
谷鸟天晴时不停地鸣叫,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
我一生之中从没有流眼泪,现在在这里却泣涕不止。
10.【答案】 (1)C
(2)选择图画一。【示例1】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
【示例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 , 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1】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示例2】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解析】【分析】⑴C.有误。“直接表达”错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从颈联中任选一句赏析即可。如“月下飞天镜”一句。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展现江岸辽阔,一幅“水中映月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又如“云生结海楼”一句。黄昏时分,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写出了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和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C;
⑵选择图画一。【示例1】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示例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 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1】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示例2】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分析。
11.【答案】 (1)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解析】【分析】⑴这两句诗描写的时间是夜晚,夜晚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清楚了。描写的景物有: 野戍荒烟和深山古木,这些景物在夜晚会呈现出什么画面呢,结合“断”“平”两个字进行想象, 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⑵①根据“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如何此时恨”可以看出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
②《晚次乐乡县》首联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乡愁伤感情调。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最后两句以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登幽州台歌》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据此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⑵ 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写作手法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2.【答案】 (1)漏断;清冷、孤寂(意近即可)
(2)①《卜算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②《定风波》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风雨,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⑵ 《卜算子》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定风波》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漏断 清冷、孤寂 (意近即可)
⑵ ①《卜算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②《定风波》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风雨,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和意境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13.【答案】 (1)不符合,因为本诗描绘的摩诃池景象冷落、衰败。
(2)B。作者因昔日的热闹场面变为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而感叹历史变迁的必然。
【解析】【分析】⑴ A卷中《摩诃池,消逝的仙湖》第③段写摩诃池曾是成都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唐时,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常至摩诃池泛舟游览,宴饮聚会。杜甫寓居成都时,便是摩诃池的常客。五代时,摩诃池成为皇家宫廷后苑,被扩大至千余亩。彼时的花蕊夫人甚爱摩诃仙境,将其写入多首《宫词》。宋时,摩诃池重回民间,桃花灼灼,杨柳依依,水波潋滟,游人如织。“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陆游常在摩诃美景中流连忘返。而从 “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可以看出本诗描绘的摩诃池景象冷落、衰败。 据此答题即可。
⑵昔日的摩诃池是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而如今却是一片衰败的景象,怎不让作者感叹呢。因此最后两句诗人发出自己的感叹“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东海不为田”。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不符合,因为本诗描绘的摩诃池景象冷落、衰败。 ⑵B 。作者因昔日的热闹场面变为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而感叹历史变迁的必然。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14.【答案】 (1)杨花;溪;荷叶
(2)“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⑴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据此答题即可。
⑵首先要解释词语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傍”,靠近、依靠,“ “沙上凫雏傍母眠” 意思是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呀,看之让人动容,因此这个词语流露出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意対即可。
故答案为:⑴1、杨花;2、溪;3、荷叶
⑵ “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15.【答案】 C
【解析】【分析】C.有误,颈联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描写的是红日初生的早春之景。选项中“红日西沉,春色渐浓”错误。
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分析的判断能力。《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参考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16.【答案】 (1)为这场及时雨带来庄稼丰收而高兴,表现出一种关注下层百姓的情怀。
(2)“顿”表明这场雨来得及时,立刻缓解了旱情;“定”,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粮食的丰收充满了信心。这两个字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分析】⑴“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表现了诗人看到这场及时雨缓解了旱情,为老百姓丰收有望感到欣喜,表现了作者关注民生疾苦,对下层人民的体贴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⑵“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雨一下,旱情马上得到缓解,诗人为农人担忧的心也得到纾解。“定”意思是一定,语气可定,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期待和祝愿,表现了作者希望老百姓有个丰收年的美好愿望,这两个字体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体贴和关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为这场及时雨带来庄稼丰收而高兴,表现出一种关注下层百姓的情怀。
⑵“顿”表明这场雨来得及时,立刻缓解了旱情;“定”,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粮食的丰收充满了信心。这两个字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来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7.【答案】 (1)“衡阳雁去”“霜满地”
(2)饮一杯浊酒遥寄万里思乡之情,功名未立,没有理由盘算还乡日期。此句用典,表达词人的思乡,却因未建功立业不甘还乡的矛盾之情。
【解析】【分析】⑴“雁”“霜”都代表的是秋天的意象,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霜满地”,形容霜很重,也就是深秋了。
⑵ 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
故答案为:⑴ 雁、霜
⑵ 饮一杯浊酒遥寄万里思乡之情,功名未立,没有理由盘算还乡日期。此句用典,表达词人的思乡,却因未建功立业不甘还乡的矛盾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18.【答案】 (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2)【示例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示例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解析】【分析】⑴ 根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可以概括出诗中的女子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因此会让君子“寤寐思服”。
⑵ 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借其他事物来引出所要吟唱的事物。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故答案为:⑴ 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⑵ 【示例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示例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⑵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9.【答案】 (1)D
(2)【示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狼”喻指西夏军队,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示例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现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取”“照”两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作者四十岁时被贬密州时写的,写的是作者当时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这里的“少年狂”指的是中年的作者要像少年一样去“狂”一回,而非抒发的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故“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的表述是错误的,故D错误。⑵本题考试诗句赏析。①翻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手法。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故判断运用了用典、比喻的修辞。感情。这一句用“天狼”喻指侵略者,塑造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进而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战场,杀敌报国的感情,展现了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②翻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手法。直接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宁可死去,也要留下爱国之心照耀史册,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同时用问句的形式,让感情更加强烈,情感更浓郁。
故答案为:⑴D;⑵【示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示例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现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把握。考生应从诗句内容、诗人的感情和写作背景等方面综合考虑,准确把握。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角度通常就是修辞、炼字和表现手法等,但无论哪一个角度都要仔细体会诗句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情感的把握要从作者的时代背景去体会。
20.【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1)ACD理解正确。B“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诗歌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用“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因此,“犬吠水声中”并非指主人不想见客,而养狗守护宅院,而是道院无人。
(2)ABD理解和赏析正确。C此诗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等待道士回来,同他畅谈一番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故诗人并非着急回家,而是着急见到道士。
故答案为:⑴B
⑵C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题目、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1.【答案】 (1)视觉;听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近即可)
【解析】【分析】(1)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意思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这两句诗与杜甫的《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作者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诗句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故答案为:⑴1、视觉;2、听觉;3、烽火连三月;4、家书抵万金。
⑵ 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近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文章调动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脑的思考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22.【答案】 (1)B
(2)在送别之际,词人频频劝酒,以解离愁;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也为下文酒后抒发感慨做铺垫。
【解析】【分析】(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B.有误,“凭将清泪洒江阳”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不禁悲从中来,并非抒发“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理解能力。“殷勤且更尽离觞”意思是: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这里词人借酒浇愁,排遣离怀,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同时,这句话也为下文写词人内心的自我排遣做铺垫。
故答案为:⑴ B;
⑵在送别之际,词人频频劝酒,以解离愁;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也为下文酒后抒发感慨做铺垫。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23.【答案】 (1)①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②“归鸟”“僧语”是动景,“云壑”“楼”是静景;③以“归鸟”和“僧语”衬托出“云壑”和“楼”的静;④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
(2)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意思是:飞鸟归巢云气遮覆的山谷变得安静,僧人的说话声从空旷的石楼传出。其中“归鸟”“僧语”是动景,“云壑”“楼”是静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其作用。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意思是:走在其中满心喜爱,让人回想起家乡的情形。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②“归鸟”“僧语”是动景,“云壑”“楼”是静景;③以“归鸟”和“僧语”衬托出“云壑”和“楼”的静;④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
⑵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分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4.【答案】 (1)“摇”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泛舟于江中之时,江边美景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的美丽景色。
(2)既有捕鱼、炊鱼、食鱼的美好体验,也有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惆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山影绿摇云”的意思是:山的绿色倒影与映在水中的云的影子相互映衬,随波荡漾。“摇”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青山白云倒映在水中,影子随着水波荡漾的美丽景色。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后两联的意思是:刚享受了鱼的美味,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惆怅涌上心头。“渔得”“炊香”“风味熟”写出捕鱼、炊鱼、食鱼的美好体验,“惆怅但离群”可以看出作者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惆怅。
故答案为:⑴ “摇”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泛舟于江中之时,江边美景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的美丽景色。 ⑵ 既有捕鱼、炊鱼、食鱼的美好体验,也有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象进行理解,
【附参考译文】
渐渐的寒冷的江水越来越宽阔,居住在两岸的人家被江水隔开。
潭水清澈,一眼能看见潭底的石头,山的绿色倒影与映在水中的云的影子相互映衬。
趁着河水涨上沙滩来捕鱼,做鱼的饭香在船尾都能闻到。
刚享受了鱼的美味,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惆怅涌上心头。
25.【答案】 (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是个情感。①翻译:离乡万里风光习俗都不相同,忽然鸟一叫感到心惊。怎么能对着远方的来客,叫着这让人心碎的乡音?②结合“远客”“故乡”可知,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2)本题考查炼字。①翻译。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离乡万里风光习俗都不相同,忽然鸟一叫感到心惊。令我心惊。“惊”指心惊。②语境义。这里指作者听到鸟叫而心惊。“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诗人此时正在回忆不同于万里风烟的江南景色,而百舌的叫声不禁使诗人突然意识到已经是又一个春天来临,此时的江南风光自然会更加秀丽,也更令人怀念。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久客思归,不得不使诗人闻百舌声而骤感惊心。一个“惊”字展现出动态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动,为下文写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故答案为:⑴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⑵ “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注意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相关的意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26.【答案】 (1)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
(2)这首词选取“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边声”、“号角声”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渲染了悲凉而哀伤的气氛,意境开阔、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解析】【分析】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胸怀。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这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杯浊酒难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久戍边关功业未成,归家遥遥无期。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复杂情感。(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呜、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者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故答案为:⑴ 1、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 ⑵ 这首词选取“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边声”、“号角声”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渲染了悲凉而哀伤的气氛,意境开阔、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意,注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等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27.【答案】 (1)B
(2)“燃”燃烧的意思,“燃”字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遍布的朵朵山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灿烂!这就将花的颜色写活了,像燃烧一样,有动感,更突出了山花的红艳与灿烂。
【解析】【分析】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长。其次是以叙景寄乡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风致。(1)B.有误,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不是一幅水雾迷蒙的春光图。故选B。(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燃”燃烧的意思,“燃”字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花的鲜红如火,突显了诗句中的浓重色彩,与山的”青”形成强烈对比。描绘出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绮靡,十分灿烂的景象。
故答案为:⑴B⑵ “燃”燃烧的意思,“燃”字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遍布的朵朵山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灿烂!这就将花的颜色写活了,像燃烧一样,有动感,更突出了山花的红艳与灿烂。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28.【答案】 (1)C
(2)示例:“凌”有升、登之意,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解析】【分析】⑴ABD理解正确。C.“侧面描写泰山的景物”表述有误,三四句应该是正面描写泰山的景物。
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凌,意思是登上。这里准确传神地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故答案为:⑴C
⑵ 示例:“凌”有升、登之意,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9.【答案】 (1)B
(2)示例一: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赋予“飞蝶鸣鸠”和“东风”以人的情感。在“飞蝶鸣鸠俱得意”与我的“闲愁”的对比中,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失意苦闷的情绪。
示例二:运用衬托的写法。以“飞蝶鸣鸠”的“得意”,反衬此时诗人心中的失意苦闷。
【解析】【分析】⑴A.这首诗写于作者落职闲居家乡时,“东风应笑我闲愁”形象地写出诗人落职闲居的苦闷。理解为“纵情自然的闲适自得之意”不正确;B理解和分析正确;C. 诗的一、二句描写早春的景色,没有“鲜明的对比”。描写春景,为下文抒发自己的失意苦闷情绪蓄势,理解为“诗人对早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不正确;D. 第三句诗中“得意”二字,形容的是“飞蝶鸣鸠”,反衬自己落职闲居的苦闷
。
⑵1.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飞蝶鸣鸠”“得意”,东风“笑”,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飞蝶鸣鸠”和“东风”以人的情感。“飞蝶鸣鸠”“得意”与“我”“闲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失意苦闷情绪。2.衬托的写法。春天来临,蝴蝶飞舞,斑鸠鸣唱,无限生机,而诗人因落职闲居家乡,大好的春景在诗人眼里竟是“笑”我闲愁。“飞蝶鸣鸠”的“得意”,反衬此时诗人心中的失意苦闷。
故答案为:⑴B
⑵ 示例一: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赋予“飞蝶鸣鸠”和“东风”以人的情感。在“飞蝶鸣鸠俱得意”与我的“闲愁”的对比中,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失意苦闷的情绪。
示例二:运用衬托的写法。以“飞蝶鸣鸠”的“得意”,反衬此时诗人心中的失意苦闷。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30.【答案】 (1)乐观(旷达)进取、积极向上;新陈代谢(或者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向秀闻笛声思嵇康作《思旧赋》,王质观棋,棋局终了,斧柄朽烂,已过百年。写出自己孤身归来,友人多已离世的境况,表达物是人非、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回答本题应当对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一切景语皆情语,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寄寓了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
(2本诗歌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乡”指洛阳。一本作“郡”,郡指扬州。扬州是当时淮南节度使的治所,而和州是隶属于淮南道的。
故答案为:⑴1、乐观(旷达)进取、积极向上
2、新陈代谢(或者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⑵ 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向秀闻笛声思嵇康作《思旧赋》,王质观棋,棋局终了,斧柄朽烂,已过百年。写出自己孤身归来,友人多已离世的境况,表达物是人非、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及概括所获道理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典故的能力。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①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②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译文】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1.【答案】 (1)比喻;柳絮的洁白和如飞雪般飞舞的情态。
(2)下阕通过动作描写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结尾二句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一种难舍难分的愁苦之情态跃然纸上。
【解析】【分析】⑴“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意思是,当我辞别洛阳的时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伤心欲绝,正值阳春天气,洛阳城里柳絮纷飞,如同雪花飘飘。将“柳絮纷飞”比作“雪花飘飘”,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柳絮的洁白及如飞雪般飞舞的情态,烘托了浓浓的离愁。
⑵上阕:侧面烘托。“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作者描写了柳絮纷飞、折柳送别、桥下流水等场景,渲染了离别的气氛,侧面烘托心中浓浓的离愁。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忽然听到莺啼婉啭,好似声声劝人留下,实在不忍离去。“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愁杀”二字与首句的“愁绝”呼应,点出别后的心情,再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故答案为:⑴1、比喻;2、柳絮的洁白和如飞雪般飞舞的情态。
⑵ 下阕通过动作描写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结尾二句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一种难舍难分的愁苦之情态跃然纸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32.【答案】 (1)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
(2)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植物的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
【解析】【分析】⑴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水面初平”,春水初涨是早春的特征之一。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乱花”“浅草”一联,“渐欲”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浅草,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写出了草浅。乱花和浅草都是初春景物的特点。
⑵从炼字角度看,“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争”为竞争之意,初春乍暖还寒,鸟儿们争着落在向阳的树上,写出了早莺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从表现手法看,本诗情景结合,景中含情,通过对初春西湖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意;从描写角度看,本诗写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景是早莺和新燕,静景是乱花与浅草,动静结合,表现了春天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特点,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 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
⑵ 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植物的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景物的特点。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33.【答案】 (1)A
(2)诗歌在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A项“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赏析有误,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念家悲己的感情。故选A。⑵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面对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再加上外在的环境,不停的战乱,使自己流离失所,以至于忧愁使自己的青丝变白发,又不断脱落,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苍老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故答案为:⑴A;
⑵诗歌在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赏析。结合诗歌内容,逐项研读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诗句拟人即可解答。
【附参考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34.【答案】 (1)杨花;子规
(2)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做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相关语句具体分析所描述的景象,本题很容易就能找出所写的景物:杨花,子规。前两句“杨花”为柳絮,意为飘泊不定,“子规”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诗歌中常常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因此诗人借这两个景物渲染了一种哀伤悲凉的气氛,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节。(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将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把她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故答案为:⑴杨花;子规;
⑵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5.【答案】 (1)‘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2)D
【解析】【分析】(1)标题考查炼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个“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⑵D.有误。“候骑”是负责侦查、通信的骑兵。诗人到萧关,遇见了侯骑,却没有见到将官,原来都护正在前线作战。写出了战事之紧,表达了对将官的赞美,也流露出一种孤寂之感。
故答案为:⑴‘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即可做出选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词往往借助典故表情达意,古诗阅读,孔子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词句赏析)
这是一份北京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模拟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黄鹤楼》,完成后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