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新教材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2节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新教材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2节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www.ks5u.com
第2节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
备考要点
素养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考点一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必备知识自主预诊
知识梳理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 下,既可以向 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 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1)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可同时进行。
(2)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 (填“大于”或“小于”)100%。
3.表示:在方程式中用“ ”表示。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
一定条件下的 反应中,当正、逆反应的速率 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建立
在一定条件下,把某一可逆反应的反应物加入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如下:
反应开始时反应物浓度最大,v(正)最大,生成物浓度为0,v(逆)为零
↓
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v(正) 。生成物浓度由零逐渐增大→v(逆)从零
↓
达到平衡时v(正) v(逆),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 3.平衡特点
微点拨(1)可逆反应体系中,反应物不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生成物也不能完全转化为反应物。
(2)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相等。
自我诊断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H2O2H2↑+O2↑为可逆反应。( )
(2)二次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为可逆反应。( )
(3)对反应A(g)+B(g)C(g)+D(g),压强不随时间而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
(4)恒温恒容下进行的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当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
(5)在2 L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当该容器内颜色保持不变时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
(6)对于反应NO2(g)+SO2(g)SO3(g)+NO(g),当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
(7)化学平衡状态指的是反应静止了,不再发生反应了。( )
(8)对于反应A(g)+B(g)2C(g)+D(g),当密度保持不变,在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条件下,均不能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
2.向含有2 mol SO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O2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 ΔH=-Q kJ·mol-1(Q>0),充分反应后生成SO3的物质的量 (填“”或“=”,下同)2 mol ,SO2的物质的量 0 ,转化率 100%,反应放出的热量 Q kJ。
关键能力考向突破
考向1 “极端转化”确定各物质的“量”
【典例1】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0),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08 mol·L-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1∶c2=3∶1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第2讲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 学案(含高考真题和课后作业)(教师版 ),共30页。
这是一份苏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7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22讲化学平衡的移动学案,共2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9讲 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 Word版含解析,共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