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18 苏州园林导学案
展开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的顺序。
- 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揣摩用词的准确、严密、生动。
- 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激发热爱中国园林的情感。
【重点难点】
- 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揣摩用词的准确、严密、生动。
- .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激发热爱中国园林的情感。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林语堂说:“最好的建筑 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在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古老的作为世界遗产的苏州园林,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之美。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的精练之笔又将这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字里行间。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
一、预习自测
- 识音记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重峦.叠嶂.( 轩.榭.( | ) 鉴.赏( ) 嶙.峋.( | )
) |
|
镂.空( | ) 斟.酌.( |
| ) |
丘壑.( | ) 蔷.薇.( |
| ) |
- 解释下列词语
(1) 因地制宜:
(2) 自出心裁:
(3) 珠光宝气:
(4) 嶙峋:
(5) 镂空:
(6) 琢磨:
(7) 闲适:
(8) 阅历:
(9) 败笔:
(10) 明艳:
-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 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 之后,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五四 ”前夕开始写作。 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 代表作有《倪焕之》《隔膜》《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 背景链接
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 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 22 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 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 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
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 4 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二、合作探究
- 统观全文内容,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写出部分大意。
- 文章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请结合具体段落划分层次。
-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 分别概括第 3~9 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说明对象和特点)
三、解难答疑
- 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 第 3 段主要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四、反馈拓展
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3)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学习反思】
【作业】
第二课时
一、预习自测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二、合作探究
-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4)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5)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 依据提示,回答问题。
(1)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种情形。)
(4)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败笔” 改为“地方”可以吗?为什么?)
(5) 将文中句子“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说说你的理解。
三、解难答疑
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四、反馈拓展
体会将苏州园林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想一想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审美观。
【学习反思】
【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