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13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3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落实,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导体和绝缘体 【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一起,观察并描述事物发生的现象。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能正确讲述自己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透明程度等性能,说出他们的主要用途。电可以在特殊物质中流动,电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里的通断可以被控制。有的材料容易导电,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电视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教材分析】通过三年级下册《身边的材料》的学习,学生已经探究不同金属的各种性质,并了解其用途,因此材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课带领学生认识材料不易察觉的性质——导电性,帮助学生认识并研究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学会连接简单电路并解释其工作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为高年级学段,认识电能是一种能量形式,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做铺垫。【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主题,利用前一课所接触的导线,让学生观察它的组成部分,并尝试说出它的作用,从而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第二部分,预测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并用一个简单电路作为检测装置进行实际的检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并对导体和绝缘体进行识别。第三部分,通过其他的检测工具进行检测,让学生知道自然界的水和人体也是导体。通过这三个环节让学生掌握导体和绝缘体的相关知识。【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下册《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常见的材料,观察材料的轻重、厚薄、颜色等特征;通过三年级下册《身边的材料》探究不同金属的各种性质,并了解其用途。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电荷运动所带来的现象,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电与电路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接触过生活中的很多用电器,也可能尝试操作过一些电动玩具,知道用电器必须通电才能工作,开关可以控制用电器的工作。但是对电路并没有形成科学认识,不清楚用电器必须形成一个闭合电路才能工作,不太懂安全用电的尝试。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简单电路的学习,指导学生认识电路的组成,知道形成电路的条件,懂得安全用电的常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积累经验、做好铺垫。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小学阶段的电路学习是一种基于现象的直观学习,它涉及到简单的电路元件及其组成的电路。【教学目标】1.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并说明依据;利用简易的检测装置,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通过检测工具,知道人体、自然界中的水是导体。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工具或材料,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制造物品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体安全,意识到用电要注意安全。3.体验探究过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愿意交流与合作;体会到科学学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教学难点】认识人体和自然界中的水也是导体。【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电池、实验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新闻片段《喷泉漏电》,提问:新闻中,为什么大人、小孩死亡了?(学生回答:电器漏电;水导电;人导电)2.我们生活中接触的物品有很多,如果这些物品接触高压电,我们接触后,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呢?今天就来一起探究导体和绝缘体。二、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1.首先来看一看,简单电路里用到的材料——导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导线有几个组成部分?2.学生观察发现:导线里面有铜丝,外面有塑料外皮。为什么导线要这样设计,导线里的铜丝有什么本领?(容易导电,板书)塑料外皮容易导电吗?(不容易导电,板书)3.老师在实验单上还列举了一些材料,请你预测一下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4.请同学分享自己的猜测,并说说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5.科学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所以光猜测还不够,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检验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吗?(可以联系前一课的内容)6.师生讨论:(1)容易导电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还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容易导电)(2)回忆《点亮小灯泡》一课,要点亮小灯泡,需要形成闭合的电路,让电流通过小灯泡。那用到的材料是容易导电还是不容易导电?(容易导电)(3)同学们是否能联系《点亮小灯泡》,做一个简易检测器?(用灯泡、导线、电池制作一个简单电路来检测,将要检测的物体接入简单电路,如果接入的物体容易导电,灯泡就会亮,反之则不亮)强调安全用电:检测器只能连在电池两端,不能接入我们生活中的插座使用。7.分发材料,开始实验,注意:(1)检验简单电路是否能正常工作(将两根导线的金属片接触,能否点亮灯泡)(2)同一材料,多次检测,减少失误,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8.学生操作,教师巡视9.学生汇报10.小结:像铁钉、铝箔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强调“容易”和“不容易”)11.归纳:从刚才的探究中不难发现我们刚才的物品中,一般情况下,金属类物体大多都是导体,相对的非金属一般是绝缘体,当然也有特例,例如铅笔芯虽然是非金属但也是导体。12.刚才我们认识了不少导体和绝缘体,科学来源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导体和绝缘体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看看生活中常用的电器以及工具,仔细观察,辨别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分析他们各自起的作用。(1)学生研究并汇报(2)小结:凡是需要传输电流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电流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这样我们人类既能方便地利用电力,又能保证自生的安全。三、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能1.检验人体的导电性能(1)电造福了人类,但同时电又被称为“电老虎”。这是因为当一定量的电流通过我们身体时,会损伤了我们的器官,而对于人体来说,安全电压不能高于36V,而我们日常家用电压是220V,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安全用电。(2)通过刚才的描述,你觉得我们人体是导体吗?你是如何推测的?(3)检测人体是不是导体,我们要换一种更加安全灵敏的检验装置“验电球”,课件出示“验电球”使用方法。(4)一个学生先单独实验,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挽手实验。2.检验水的导电性能(1)人体是导体,所以要注意安全用电,而当我们发现有人触电时,更应该注意如何安全有效的施救。(课件出示)现在有两样东西,一个干燥的木条,一个潮湿的木条,你会用哪个?为什么?(干燥的木条,因为潮湿的木条会让我们触电。)(2)同样是木条,为什么干燥的能用,潮湿的不能用呢,它们的区别在哪?(潮湿的木条含有水)有了水木条就能导电了,那是不是说明水可以导电?(3)教师演示实验:出示两杯水,一杯纯净水,一杯自来水,然后分别把连接验电球的两根导线放入两杯水中,观察验电球是否发亮。(4)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纯净水不导电,自来水导电)(5)向纯净水中加入食盐,再把连接验电球的两根导线放入两杯水中,观察验电球是否发亮。(6)当水里不含杂质时,纯水是不导电的,但是大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所以生活中的水都是导体。(7)所以木头虽然不是导体,但当它浸湿了,潮湿的木头因为有水,所以也会变成导体。演示实验:干燥的木条用验电球进行检验,然后把它们浸湿,用验电球再次检验。四、安全用电出示视频:有的同学可能会这样想,只要我触摸的部分是绝缘体就很安全,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条件下会转换成导体。【板书设计】导体与绝缘体导体:容易导电(铅笔芯、铝箔、铁钉、硬币)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塑料尺、竹签、橡皮、瓷勺、木筷、玻璃)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苏教版 (2017)5 运动与位置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四年级上册9 弹力教案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课标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思维导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学17 认识矿物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