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地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人教版
展开1.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风化雨B.火上浇油C.叶落知秋D.滴水成冰
2. 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都是由分子构成,且都含有氧分子
B.性质:常温下均为气体,且都易溶于水
C.用途:氧气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化工原料
D.转化:在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3. 为唤起公众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国际上将每年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是( )
A.水电解实验得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在实验室里可以用于洗涤仪器
C.工业废水不经处理就任意排放
D.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 世卫组织(WHO)发表声明称,地塞米松(C22H29FO3)可挽救新型肺炎重症患者生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塞米松属于氧化物
B.地塞米松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地塞米松由4种元素组成
D.地塞米松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2:3
5. 近期有些地方发生的火灾给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
A.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B.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6. 实验操作考试中,小红同学抽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以下是她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装大理石
B.加稀盐酸
C.制取并收集CO2
D.检验是否收集满
7. 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和改善生存环境,下列措施中切实可行的是( )
①减少煤等燃料的使用;②禁止使用煤等燃料;③禁止乱砍乱伐;④开发氢能源;⑤利用水力发电;⑥种植花草树木。
A.①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④
8.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有单质生成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如图表示的微观变化过程中共有三种分子
D.实际参加反应的“”分子与“”分子的个数比为1:3
9. 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0. 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将装置倾斜,使①、②中药品接触,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状。下列药品符合该实验现象的是( )
A.生石灰和水B.锌和稀硫酸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D.大理石和稀盐酸
11.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原子中质子总数与电子总数相等,则质子总数与电子总数相等的微粒一定是原子
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则能改变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化学反应中伴随中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但灭火只需要破环燃烧条件的任一个
12.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是
A.AB.BC.C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请回答:
(1)原始人使用木柴燃烧释放的________能烘烤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现在,人们仍然利用燃料燃烧蒸煮食物,家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按如图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反应现象是________。该实验装置存在明显不足,改进措施是________。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会烧得更旺的原因:________。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图中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若用G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_(选填“b”或“c”)端通入。
(3)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最好选用C,与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收集装置可选用D、E、F中的________,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我们淮南是产煤大市,将煤进行气化、液化变成清洁能源对环境保护起重要作用。煤气化和液化示意图如图:
注:水煤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和氢气。
(1)煤属于_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第①步分离操作是________,实验室进行该操作用到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________。
(3)第③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从煤直接作燃料到将煤进行气化、液化变成清洁能源,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测定”的探究实验。
(1)教材知识回顾:实验室常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实验探究步骤:
①将仪器按如图1装置连接好,检查________。
②如图1所示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③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鼓入一定量空气,A中水进入到B中,露出白磷后,关闭止水夹a和b,测得B中水的体积为200mL。
④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结束后,燃烧匙中的白磷未能全部燃烧。
⑤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________(填一操作),B中水倒吸进入到A中,测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变为159mL。
⑥计算小组同学所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___。
(3)与教材实验相比,本实验的优点有________。
(4)思维拓展: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定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2)内的温度、氧气浓度和压强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①图2中曲线Y表示________,曲线Z表示________。
②曲线X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某学校的学习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12克样品与100克某浓度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完全反应后测得烧杯内剩余物质总质量为107.6克(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稀盐酸反应)。请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地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答案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春风化雨、叶落知秋、滴水成冰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A.春风化雨描述天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火上浇油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叶落知秋描述季节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答案】
D
【考点】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氧气的用途
氧气的物理性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氧分子,故错误;
B.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错误;
C.氧气没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错误;
D.含碳燃料燃烧、呼吸作用等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故正确;
故选D。
3.
【答案】
B
【考点】
电解水实验
水资源状况
水的性质和应用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4.
【答案】
C
【考点】
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氧化物的概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5.
【答案】
A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A.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防止爆炸来分析;
C.根据火场逃生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
A、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一定的,不能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可以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选项说法错误;
B、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选项说法正确;
C、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的吸入,所以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选项说法正确;
D、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的原理,选项说法正确;
6.
【答案】
D
【考点】
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解析】
A.根据固体药品的添加方法来分析;
B.根据液体试剂的添加方法来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收集装置来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与验满方法来分析。
【解答】
A.向试管中添加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然后用镊子将块状固体放至试管口,然后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让药品滑落至试管底部,图示操作正确;
B.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试管略倾斜,瓶口紧挨试管口,图示操作正确;
C.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需要用到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图示装置正确;
D.二氧化碳验满时,要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而不能伸入集气瓶内验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7.
【答案】
A
【考点】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解析】
①根据煤燃烧的产物判断。
②根据现在的能源结构判断。
③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原理判断。
④根据氢能的优点判断。
⑤根据水利发电不需烧煤等化石燃料,不产生二氧化碳判断。
⑥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原理判断。
【解答】
①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所以正确;
②目前化石燃料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不能禁止使用,所以错误;
③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禁止乱砍乱伐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所以正确;
④开发氢能源,可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确;
⑤利用水力发电,可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确;
⑥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种植花草树木,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所以正确。
措施中切实可行的是①③④⑤⑥。
8.
【答案】
C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利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则反应物中有两种分子,生成物中有一种新的分子,则属于化合反应,其中白色小球表示的氢分子在反应中有剩余.据此分析.
【解答】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该反应是氢气燃烧生成了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
A、根据图可知:两种单质生成一种化合物,没有单质生成,故A错误;
B、由图中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单质,而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分子不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错误;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图表示的微观变化过程中共有三种分子,故C正确;
D、由 微粒的变化可知,实际参加反应的“”分子与“”分子的个数比为1:2.故D错误。
9.
【答案】
A
【考点】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解析】
A.根据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实质进行解答;
B.根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解答;
C.根据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解答;
D.根据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解答。
【解答】
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和含碳有机物及化石燃料的燃烧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故A错误;
B.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故C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D正确;
故选A。
10.
【答案】
A
【考点】
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酸的化学性质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1.
【答案】
D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2.
【答案】
A
【考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实验方案的评价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解答。
【解答】
A.向盛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水,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是不能证明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errr,故A错误;
B.向烧杯中燃着的阶梯蜡烛倾倒二氧化碳,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B正确;
C.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通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C正确;
D.将盐酸倒入小苏打中,盐酸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蜡烛熄灭,证明二氧化碳能灭火,故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答案】
热,CH4+202CO2+2H2O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在集气瓶底加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打开门窗,为可燃物的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考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集气瓶
2KMnO4△K2MnO4+MnO2+O2↑,b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F,CaCO3+2HCl=CaCl2+H2O+CO2↑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选取方法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常见制取气体的选取方法
【解析】
据图即可知道有关仪器的名称,根据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据图可以看出,图中a仪器是集气瓶。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若用G装置收集氧气,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故气体应从b端通入。
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最好选用C,与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故收集装置可选用F,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答案】
混合物
过滤,漏斗
CO+2H2CH3OH
化学能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等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4P+5022P2O5
装置气密性,打开止水夹b,20.5%
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
温度变化,氧气浓度变化,温度升高所增加的气压大于氧气消耗所减小的气压
【考点】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地区2023-2024学年九上化学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地区2023-2024学年九上化学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正确的是,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地区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地区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