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3 桂花雨教案
展开
3 桂花雨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接着主要描写了作者帮大人摇桂花的快乐场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之情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
五年级的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本文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如何让学生读懂本文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有一定难度。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回忆,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然后以“桂花”为线索,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最后品读母亲的话和结尾,体会文中的思乡之情,初步了解作者借“桂花”抒发感情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 学习本课生字词。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 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 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难点
-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 课时
第一课时
- 学习本课生字词。
-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一、导入
- 春天是绵绵细雨,夏天是狂风暴雨,冬天是凄风苦雨。那秋天会下什么雨呢?秋天会下桂花雨。今天我们就跟随台湾女作家琦君的脚步来欣赏一场缤纷香甜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 作者简介:
琦君(1917—2006),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 40 余本,主要著作有《春酒》《烟愁》《桂花雨》《橘子红了》等。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出示要求:读准生字音,读通每句话。
- 出示生字,指名读。
- 出示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 小组交流、讨论。
- 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
(1)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爱桂花)
(2) 第二部分(第 3~6 自然段):写作者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回忆,主要写了作者与母亲、乡亲们一起摇桂花的事情。(摇桂花)
(3) 第三部分(第 7~8 自然段):写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 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思桂花)
(4) 主要写了“摇桂花”的情景。3.带着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琦君的脚步,回到她的故乡,感受了摇花的乐趣。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深入感受那让作者魂牵梦绕的桂花雨。
五、布置作业
- 掌握本课生字词。
- 课后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
桂花雨
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第二课时
- 通过品读桂花“香”,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感受“摇花乐”,体会 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 感悟课后练习中重点句子所蕴含的感情,理解母亲的话的含义。
重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后练习中重点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难点
-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 理解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
-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一起感受——桂花雨。
-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情景,那么,桂花和桂花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香、乐、甜)
- 听写词语。
二、深入文本,重点探究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
出示:“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 实在太迷人了。”
- 这几句话是描写桂花的,你能从中看出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什么吗? (桂花的香气,实在太迷人了。)
- 自由朗读这两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 3~6 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 出示:“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 有哪个字说它真的很香?(浸)
(2) 我们写香一般都用“飘”,作者为什么用这个“浸”字?(用“浸”字就好像看得见,摸得着,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
师:真好!我们全都浸在了花香之中,除了这个“浸”字用得传神,文中还有一个“浸”字。
- 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 在桂花盛开的季节,整个村庄飘满香气,但作者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难道这个桂花整整开了一年吗?其实,要理解这句话需要联系第 3、6 自然段。
(2) 指名读第 3、6 自然段。
(3) 是啊,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走进小琦君家乡的村庄,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
——(香味)。当桂花落了,母亲把晒干的桂花,送给邻居们泡茶,做糕饼,平时一家做了全庄人都能吃到,享受到这份香甜,所以“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那么你从这个“浸”字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快乐、幸福、浓浓的乡情。)
- 这香气不仅弥漫了整个村子,还弥漫在人们的心里。找一找,文中还有写到“香”的吗?
- 学生读。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 这个“香”在哪里?“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这句话时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感情?(快乐)
(2) 这是一场芳香无比、快乐无比的桂花雨,让我们用心品味。自由朗读这段文字,用心去品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畅谈画面)
- 出示:“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1)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情感?(“我”急切地盼望着摇桂花。) (2)“总是缠着”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活中你缠过你的父母吗?
(3)师:因为桂花香、摇花乐,所以“我”才急切地盼望摇桂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几句,共同感受桂花的“香”和小琦君的“乐”。
(三)学习第三部分(第 7~8 自然段)
- 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 这句话你读得懂吗?“这里”指的是哪里?课文因为是节选的,所以有些地方没写明白,作者的家乡在浙江温州,“这里”指的是浙江的杭州,11 岁那年他们全家迁到了杭州,杭州有一个叫满觉陇的地方,漫山遍野都是桂花树,花开时节,那是十里飘香,因为从小有着桂花情结,作者每年都去赏花,回来时总要带一大包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常常说——(引齐说)
(2) 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
(3) 你们能明白母亲的这句话吗?那么满觉陇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浓淡,而是感情的深浅。在母亲看来,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闻着他乡桂花的香气,思念着的却是故乡和亲人。)
(4) 仿照这句话,进行模拟对话。
如果有一天,“我”从外地回到母亲身边,对她说:“外地的月亮真圆啊!”她会说——
“外地的水真甜啊!”她会说—— (5)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过渡:月是故乡明,桂花当然是故乡的最香、最好。
-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出示句子,齐读)
(1) 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 60 多岁的老人,自从她 32 岁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而且再也看不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那阵阵摇落的桂花雨寄托的是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结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
(2) 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在这悠扬的《故乡情》音乐中,追寻作者的情感踪迹,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课堂总结
无论身在何方,只要一闻到桂花香,作者就想起了故乡桂花迷人的香气,想起那阵阵桂花雨带来的——乐,带来的——甜,带来的浓浓的——乡愁!
桂 花 雨
香 乐 甜(思乡之情)
本次教学我获得了以下几点感受:1.创设情境,善用“空白”,引发想象。例如教学桂花纷纷落下的情景时,我先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能融入文本,有身临其境之感。
⒉整合教学资源,触发学生情感。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体会“摇花乐”到“思乡情”,需要有一个转折过渡,才能渐渐沉浸文本,体会真情。为此,我收集了有关琦君的简介,还配了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源中获得信息,通过自读自悟,有层次地循序渐进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思乡情。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搭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搭石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 即景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 即景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5* 小岛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5* 小岛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