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辅导班)高一数学寒假讲义14《6.4.2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课时(含解析) 学案
展开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第1课时 余弦定理
知识点一 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
知识点二 余弦定理的推论
cosA=,cosB=,cosC=.
知识点三 解三角形
(1)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2)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知识点四 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
应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可解决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一类是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另一类是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1.对余弦定理的理解
(1)适用范围:余弦定理对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
(2)结构特征:“平方”“夹角”“余弦”.
(3)揭示的规律:余弦定理指的是三角形中三条边与其中一个角的余弦之间的关系式,它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
(4)主要功能:余弦定理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互化.
2.判定三角形的形状
(1)有关三角形边角关系解三角形问题,就是从“统一”入手,体现转化思想.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有两条思路:
①化边为角,再进行三角恒等变换,求出三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②化角为边,再进行代数恒等变换,求出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判定三角形形状时经常用到下列结论:
①在△ABC中,若a2
③在△ABC中,若a2>b2+c2,则90°b2+c2.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余弦定理只适用于已知三边和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的情况.( )
(2)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
(3)已知△ABC中的三边,可结合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
答案 (1)× (2)√ (3)√
2.做一做
(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1,b=,c=,则B=________.
(2)已知△ABC的三边分别为2,3,4,则此三角形是________三角形.
(3)在△ABC中,若a2+b2-c2=ab,则角C的大小为________.
(4)在△ABC中,AB=4,BC=3,B=60°,则AC等于________.
答案 (1) (2)钝角 (3) (4)
题型一 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
例1 在△ABC中,a=2,c=+,B=45°,解这个三角形.
[解] 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2)2+(+)2-2×2×(+)×cos45°=8,
∴b=2,
又cosA===,∴A=60°,C=180°-(A+B)=75°.
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1)已知两边和两边夹角,直接应用余弦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根据边角关系应用余弦定理求解.
(2)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解法如下:利用余弦定理列出关于第三边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运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第三边的长.
(1)在△ABC中,已知a=4,b=6,C=120°,则边c的值是( )
A.8 B.2 C.6 D.2
(2)在△ABC中,已知b=3,c=3,B=30°,求角A,C和边a.
答案 (1)D (2)见解析
解析 (1)根据余弦定理,c2=a2+b2-2abcosC=16+36-2×4×6×cos120°=76,c=2.
(2)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
∴32=a2+(3)2-2a×3×cos30°,
∴a2-9a+18=0,解得a=3或6.
当a=3时,A=30°,∴C=120°.
当a=6时,由余弦定理,得cosA===0.
∴A=90°,∴C=60°.
题型二 已知三边(三边关系)解三角形
例2 (1)在△ABC中,若a=7,b=4,c=,则△ABC的最小角为( )
A. B. C. D.
(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b=4,a+c=2b,
且最大角为120°,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
[解析] (1)因为c 所以cosC===,所以C=,故选B.
(2)已知a-b=4,且a>b,且a=b+4,又a+c=2b,则b+4+c=2b,所以b=c+4,
则b>c,从而a>b>c,所以a为最大边,A=120°,b=a-4,c=a-8.
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a-4)2+(a-8)2+(a-4)(a-8),
即a2-18a+56=0,解得a=4或a=14.又b=a-4>0,所以a=14.
即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14.
[答案] (1)B (2)见解析
[条件探究] 若本例(1)中条件不变,如何求最大角的余弦值呢?
解 因为c 所以由余弦定理可得cosA====.
故△ABC的最大角的余弦值为.
已知三边求解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角时,可先利用余弦定理求解出各角的大小.
(2)若已知三角形三边的比例关系,常根据比例的性质引入k,从而转化为已知三边求解.
在已知三边求三个角时,一般先求小角后求大角.
(1)在△ABC中,(b+c)∶(c+a)∶(a+b)=4∶5∶6,则此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______;
(2)在△ABC中,已知BC=7,AC=8,AB=9,试求AC边上的中线长.
答案 (1)120° (2)见解析
解析 (1)由(b+c)∶(c+a)∶(a+b)=4∶5∶6,得a∶b∶c=7∶5∶3,∴边a最大.
又cosA==-,∴A=120°.
(2)解法一: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A===,
设中线长为x,由余弦定理知:
x2=2+AB2-2××ABcosA=42+92-2×4×9×=49,则x=7.
所以,所求中线长为7.
解法二:在△ABC中,设AC边的中线长为x,如图由余弦定理可得在△ABC中,
有AC2=AB2+BC2-2AB×BC×cos∠ABC,①
在△ABD中,有BD2=AB2+AD2-2AB×AD×cos∠BAD,②
①+②可得2(AB2+BC2)=(2x)2+AC2,
即2×(92+72)=(2x)2+82,∴x=7,
∴所求中线长为7.
题型三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3 在△ABC中,已知(a+b+c)(a+b-c)=3ab,且2cosAsinB=sinC,试确定△ABC的形状.
[解] 由2cosAsinB=sinC,得
2cosAsinB=sinAcosB+cosAsinB,
∴sin(A-B)=0,又A与B均为△ABC的内角,
∴A=B.
由(a+b+c)(a+b-c)=3ab,得
(a+b)2-c2=3ab,∴a2+b2-c2=ab,
∴由余弦定理,得cosC=,C=60°,∴△ABC为等边三角形.
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利用余弦定理(有时还要结合三角恒等变换等知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边的关系,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方法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统一成边的关系后,注意等式两边不要轻易约分,否则可能会出现漏解.
在△ABC中,若B=60°,2b=a+c,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 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
∵B=60°,b=,∴2=a2+c2-2accos60°.
∴(a-c)2=0,a=c,又B=60°,
∴△ABC为等边三角形.
1.在△ABC中,已知b2=ac且c=2a,则cosB等于(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2=ac,c=2a,∴b2=2a2,b=a,∴cosB===.
2.在△ABC中,已知a=2,则bcosC+ccosB等于( )
A.1 B. C.2 D.4
答案 C
解析 bcosC+ccosB=b·+c·==a=2.
3.在△ABC中,若a=+1,b=-1,c=,则△ABC的最大角的度数为________.
答案 120°
解析 由c>a>b,知角C为最大角,则cosC==-,∴C=120°,
即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为120°.
4.在△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b=,c=1+,且a2=b2+c2-2bcsinA,则边a=________.
答案 2
解析 由已知及余弦定理,得sinA==cosA,∴A=45°,
∴a2=b2+c2-2bccos45°=4,a=2.
5.在△ABC中,b=asinC,c=acosB,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 由余弦定理知cosB=,代入c=acosB,
得c=a·,∴c2+b2=a2,
∴△ABC是以A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又b=asinC,∴b=a·,∴b=c,
∴△ABC也是等腰三角形.
综上所述,△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第2课时 正弦定理
知识点 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解三角形问题:
①已知任意两角与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②已知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1.深入理解正弦定理
(1)适用范围:正弦定理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
(2)结构形式:分子为三角形的边长,分母为相应边所对角的正弦的连等式.
(3)揭示规律:正弦定理非常好地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
若A 反之,若a (4)主要功能:实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转化.
2.正弦定理的变形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c,外接圆的半径为R,正弦定理有如下变形:
(1)a=2RsinA,b=2RsinB,c=2RsinC.
(2)sinA=,sinB=,sinC=.
(3)a∶b∶c=sinA∶sinB∶sinC.
(4)===.
3.三角形解的个数的确定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解这类三角形问题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无解的情况,这时应结合“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及几何图形帮助理解,此时一般用正弦定理,但也可用余弦定理.
(1)利用正弦定理讨论:若已知a,b,A,由正弦定理=,得sinB=.若sinB>1,无解;若sinB=1,一解;若sinB<1,一解或两解.
(2)利用余弦定理讨论:已知a,b,A,由余弦定理a2=c2+b2-2cbcosA,即c2-(2bcosA)c+b2-a2=0,这是关于c的一元二次方程.若方程无解或无正数解,则三角形无解;若方程有唯一正数解,则三角形有一解;若方程有两不同正数解,则三角形有两解.
4.三角形形状的判定方法
判定三角形形状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边为角(如:a=2RsinA,a2+b2-c2=2abcosC等),利用三角变换得出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此时注意一些常见的三角恒等式所体现的角之间的关系.如:sinA=sinB⇔A=B;sin(A-B)=0⇔A=B;sin2A=sin2B⇔A=B或A+B=等;二是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角为边,如:sinA=,cosA=等,通过代数恒等变换,求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正弦定理只适用于锐角三角形.( )
(2)在△ABC中必有asinA=bsinB.( )
(3)在△ABC中,若A>B,则必有sinA>sinB.( )
答案 (1)× (2)× (3)√
2.做一做
(1)已知△ABC外接圆的半径是2,∠A=60°,则BC边长为________.
(2)在△ABC中,若a=14,b=7,B=60°,则C=________.
(3)在△ABC中,若=,则B=________.
(4)在△ABC中,a=2,b=3,c=4,则=________.
答案 (1)2 (2)75° (3)45° (4)
题型一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例1 已知△ABC中,a=10,A=30°,C=45°,求角B,边b,c.
[解] ∵A=30°,C=45°,∴B=180°-(A+C)=105°,
又由正弦定理,得c==10,
b===20sin(60°+45°)=5(+),
∴B=105°,b=5(+),c=10.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任一边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
(1)当所给边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可由正弦定理求另一角所对边,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再由正弦定理求第三边.
(2)当所给边不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先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再由正弦定理求另外两边.
注意:若已知角不是特殊角,往往先求出其正弦值(这时应注意角的转化,即将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或差,如75°=45°+30°),再根据上述思路求解.
(1)若△ABC中,a=4,A=45°,B=60°,则边b的值为________;
(2)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分别是45°和60°,它们所夹边的长为1,则最小边的长为________.
答案 (1)2 (2)-1
解析 (1)在△ABC中,由=,得b====2.
(2)设△ABC的三个内角中,A=45°,B=60°,则C=75°.
∵C>B>A,∴最小边为a.
∵c=1,∴由正弦定理,得a====-1,
即最小边的长为-1.
题型二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例2 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b=,B=60°,c=1;
(2)c=,A=45°,a=2.
[解] (1)∵=,∴sinC===.
∵b>c,B=60°,∴C<60°,∴C为锐角,
∴C=30°,A=90°,∴a==2.
(2)∵=,∴sinC===,∴C=60°或120°.
当C=60°时,B=75°,b===+1.
当C=120°时,B=15°,b===-1.
∴b=+1,B=75°,C=60°或b=-1,B=15°,C=120°.
[变式探究] 在本例(1)中若改为b=1,c=,其他条件不变,又如何求解?
解 ∵sinC==×=>1,故三角形无解.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方法
(1)首先由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对角的正弦值.
(2)如果已知的角为大边所对的角,由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法则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由正弦值可求锐角(唯一).
(3)如果已知的角为小边所对的角,则不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这时由正弦值可求得两个角,要分类讨论.
(1)在△ABC中,a=x,b=2,B=45°,若三角形有两解,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x>2} B.{x|x<2} C.{x|2
①b=4,c=8,B=30°;
②a=7,b=8,A=105°.
答案 (1)C (2)见解析
解析 (1)解法一:要使三角形有两解,则a>b且sinA<1.
由正弦定理,得sinA==x.
∴∴2
即∴2
即c>b=csinB,所以本题有一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C===1.
又c>b,C>B,所以30°
②a=7,b=8,因为a90°,所以本题无解.
题型三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3 在△ABC中,若sinA=2sinBcosC,且sin2A=sin2B+sin2C,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 解法一:∵A,B,C为三角形的内角,
∴A=π-(B+C).
∴sinA=sin(B+C)=sinBcosC+cosBsinC.
∵sinA=2sinBcosC,∴sinBcosC-cosBsinC=0,即sin(B-C)=0.
∵-π ∵sin2A=sin2B+sin2C=2sin2B,
∴sin22B=2sin2B.∴2sinBcosB=sinB.
∵sinB≠0,∴cosB=.∴B=.∴C=,A=.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法二:由正弦定理,得==.
∵sin2A=sin2B+sin2C,∴a2=b2+c2.∴A=,B+C=.
∵sinA=2sinBcosC,即sinA=2sinBcos,
∴1=2sin2B,∵B∈(0,π),∴sinB=,∴B=,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
(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可以从考查三边的关系入手,也可以从三个内角的关系入手,从条件出发,利用正弦定理进行代换、转化,呈现出边与边的关系或求出角与角的关系或大小,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2)利用正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内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通过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此时要注意应用A+B+C=π这个结论.在两种解法的等式变形中,一般两边不要约去公因式,应移项提取公因式,以免漏解.
(3)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是否是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要特别注意“等腰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的区别.
在△ABC中,已知a2tanB=b2tanA,则△ABC的形状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答案 D
解析 将a=2RsinA,b=2RsinB(R为△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代入已知条件,
得sin2AtanB=sin2BtanA,则=.∵sinAsinB≠0,∴sin2A=sin2B,
∴2A=2B或2A=π-2B,∴A=B或A+B=,故△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题型四 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断
例4 已知下列各三角形中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判断三角形是否有解,有解的作出解答.
(1)a=10,b=20,A=80°;
(2)a=2,b=6,A=30°.
[解] (1)a=10,b=20,a 讨论如下:∵bsinA=20sin80°>20sin60°=10,∴a
又B∈(0,π),∴B1=60°,B2=120°.
当B1=60°时,C1=90°,c1===4;
当B2=120°时,C2=30°,c2===2.
∴B1=60°时,C1=90°,c1=4;B2=120°时,C2=30°,c2=2.
从几何的角度分析“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时三角形解的情况,
以已知a,b和A,解三角形为例,用几何法探究如下:
续表
(1)已知△ABC中,b=4,c=2,C=30°,那么解此三角形可得( )
A.一解 B.两解 C.无解 D.解的个数不确定
(2)满足a=4,b=3,A=45°的△ABC的个数为________.
答案 (1)C (2)1
解析 (1)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和已知条件,得=,
∴sinB=.∵>1,∴此三角形无解.
解法二:∵c=2,bsinC=2,∴c
解法三:在角C的一边上确定顶点A,使AC=b=4,作∠ACD=30°,以顶点A为圆心,AB=c=2为半径画圆,如图所示,该圆与CD没有交点,说明该三角形解的个数为0.
(2)因为A=45°<90°,a=4>3=b,
所以△ABC的个数为1.
题型五 正弦定理与三角恒等变换的工具作用
例5 已知a,b,c分别为△ABC三个内角A,B,C的对边,acosC+asinC-b-c=0.求A.
[解] 由正弦定理及acosC+asinC-b-c=0,
得sinAcosC+sinAsinC-sinB-sinC=0.
又sinB=sin(A+C),于是sinAcosC+sinAsinC-(sinAcosC+cosAsinC)-sinC=0,
得sinC(sinA-cosA-1)=0,因为C∈(0,π),所以sinC≠0,
即sinA-cosA=1即sin=,所以A-=,即A=.
正弦定理在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中,可以适当地进行转变,边转化成角或角转化为边,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或解方程求解.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csinA=acosC.
(1)求角C的大小;
(2)求sinA-cos的最大值,并求取得最大值时角A,B的大小.
解 (1)由正弦定理及已知条件得
sinCsinA=sinAcosC.
因为00,从而sinC=cosC,则C=.
(2)由(1)知,B=-A,于是sinA-cos=sinA-cos(π-A)
=sinA+cosA=2sin.
因为0 从而当A+=,即A=时,2sin取得最大值2.
综上所述,sinA-cos的最大值为2,
此时A=,B=.
题型六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
例6 △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2cosC(acosB+bcosA)=c.
(1)求C;
(2)若c=,△ABC的面积为,求△ABC的周长.
[解] (1)2cosC(acosB+bcosA)=c,
由正弦定理,得2cosC(sinAcosB+sinBcosA)=sinC,
2cosCsin(A+B)=sinC.
因为A+B+C=π,A,B,C∈(0,π),
所以sin(A+B)=sinC>0,所以2cosC=1,cosC=.
因为C∈(0,π),所以C=.
(2)由余弦定理,得c2=a2+b2-2abcosC,7=a2+b2-2ab·,
即(a+b)2-3ab=7,
S=absinC=ab=,所以ab=6,
所以(a+b)2-18=7,a+b=5,
所以△ABC的周长为a+b+c=5+.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解题思路
对于此类问题,一般用公式S=absinC=bcsinA=acsinB进行求解,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若所求面积为不规则图形,可通过作辅助线或其他途径构造三角形,转化为求三角形的面积.
(2)若所给条件为边角关系,则需要运用正、余弦定理求出某两边及夹角,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求解.
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B=45°,D是BC边上的一点,AD=10,AC=14,DC=6,求AB的长.
解 在△ADC中,由余弦定理的推论,
得cos∠ADC===-,
因为∠ADC∈(0°,180°),所以∠ADC=120°,
所以∠ADB=180°-120°=60°.
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
AB====5.
1.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b=2asinB,则角A等于( )
A.30° B.45° C.60° D.75°
答案 A
解析 ∵b=2asinB,∴利用正弦定理的变式得sinB=2sinAsinB.
∵sinB≠0,A为锐角,∴sinA=,∴A=30°.
2.在△ABC中,已知a=8,B=60°,C=75°,则b等于( )
A.4 B.4 C.4 D.
答案 C
解析 A=180°-(B+C)=45°,然后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4.
3.在△ABC中,若sinA>sinB,则角A与角B的大小关系为( )
A.A>B B.A 答案 A
解析 由sinA>sinB⇔2RsinA>2RsinB⇔a>b⇔A>B.
4.在△ABC中,已知a=5,c=10,A=30°,则B=________.
答案 105°或15°
解析 根据正弦定理=,得sinC===.
∴C=45°或135°,当C=45°时,B=105°;当C=135°时,B=15°.
5.在△ABC中,角A,B所对的边分别为a,b,且A=60°,a=,b=4,那么满足条件的△ABC有几个?
解 由正弦定理=,得=.
∴sinB==>1,∴无解.
∴没有满足上述条件的三角形.
新教材(辅导班)高一数学寒假讲义11《6.3.4平面向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课时(含解析) 学案: 这是一份新教材(辅导班)高一数学寒假讲义11《6.3.4平面向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课时(含解析) 学案,共11页。
新教材(辅导班)高一数学寒假讲义09《6.2.4向量的数量积》课时(含解析) 学案: 这是一份新教材(辅导班)高一数学寒假讲义09《6.2.4向量的数量积》课时(含解析) 学案,共12页。
新教材(辅导班)高一数学寒假讲义08《6.2.3向量的数乘运算》课时(含解析) 学案: 这是一份新教材(辅导班)高一数学寒假讲义08《6.2.3向量的数乘运算》课时(含解析) 学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