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11.1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完美课件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4967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11.1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完美课件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4967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11.1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完美课件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4967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11.1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完美课件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49677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11.1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完美课件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49677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11.1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完美课件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49677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11.1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完美课件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49677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11.1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完美课件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49677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11.1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完美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11.1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完美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种群的数量特征,-4-,-5-,-6-,-7-,种群的数量变化,-8-,-9-,考点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
量的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 自然区域内 , 同种 生物的 全部个体 。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
4.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位置状态或布局 。 (2)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均匀 分布、 随机 分布和 集群 分布。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 下降 。 (2)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等。 ②人为因素。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 有害动物 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 保护和利用 ,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 、 迁出率和迁入率 。 (3)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 出生率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考向一 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
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2.(2015福建福州5月模拟)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社鼠在夏季和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死亡率高于雌性
考向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2015北京卷)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3)画出“J”型曲线的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
(4)画出“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曲线。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 减小 ;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 增大 。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时,会通过 负反馈 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 环境容纳量 ,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
4.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1)K值的应用①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 减小 环境阻力,使K值 增大 。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使K值 减小 。
(2)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考向一 对种群数量增长的理解及应用
1.(2015广东卷)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考向二 种群增长速率、K值及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应用
2.下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和狗尾草两种群B.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C.随时间的推移,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 D.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考向三 对种群数量波动的理解及其应用
3.(2015北京西城二模)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没有迁入和迁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有生物乙时,甲的种群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D.无生物乙时,1~3周内生物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2015福建泉州质检)研究人员调查1928~1977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B.灰鹭种群在1964年以后呈“J”型增长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 D.连续暖冬时,灰鹭的出生率会持续上升,死亡率会持续下降
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3.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上的。(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考向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015山东滕州期末)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培养酵母菌(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C.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3.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辨析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J”型曲线和“S”型曲线描述的是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2)对“λ”的理解Nt=N0λt,λ表示某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1 第九单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word部分,点击进入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1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区域内,全部个体,数学形式,“J”型,“S”型,抽样检测,word部分,点击进入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11.1基因工程完美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固考基·双基体系优化,基因重组,杂交带,研考点·重点难点探究,定向改造,限制酶,农杆菌,显微注射,受精卵,悟高考·真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