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的历史7 教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021年)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055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3 地球的历史7 教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021年)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055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一、本章节新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二、本章节体现或透视的学科核心素养 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与古地理环境,探索地球演化奥秘,形成时空观念,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借助动画或视频,演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海陆变迁,明确现代海陆格局;结合地层、化石、生物演化顺序等背景知识,学会绘制表格将地址年代与地球演化特征相对应起来。三、本章节设计分组合作学习模块及理由 分组调查获取相关资料,认识地质年代的形成发展过程,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四、教学目标1、据图说出沉积岩地层、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表构建的关系2、通过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时间尺度3、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与古代生物特点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历程【教学难点】1、了解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2、地质年代表的时间单位六、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地球从诞生之初的一片荒芜到如今的生机盎然,自然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梁龙,最容易辨认的恐龙之一,拥有巨大的体型、长长的颈部、尾巴和强壮的四肢,生活在1.5亿年前的北美洲西部,称雄地球上亿年,但现在只能通过化石骨架来认识它。思考:1.身材这么庞大的动物,为什么没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下来呢? 2.今天的北美洲大平原还跟当初遍布梁龙时一样吗? 3.地球的自然环境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好奇心,带着兴趣进入课堂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地球环境的演化过程就是地球的历史,而历史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来分析才有意义。 地球的历史有多长?科学家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地球的经历?启发引导学生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多媒体展示沉积岩形成过程示意图和常见化石图。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岩石中的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在不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一层一层地铺到地表。所以,一般越靠上的地层越新,距今越近。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留下来,形成化石,如骨骼化石、脚印化石、粪便化石、植物化石等。生命由低级向高级进化,所以,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化石。地层好比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一本书,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这本书中的文字。 多媒体展示图1.22,学生合作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 什么是地层?它的构造有什么特点?2. 什么是化石?它怎样反映生物的进化? 3. 地层与化石之间有什么关系?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提炼知识的能力同一时代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化石往往是比对不同地区地层顺序的重要依据。如在图1.23中,A、B两地有同一时代的地层,自上而下,A地第二层、第三层分别对应B地第一层、第二层。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多种可能:地壳运动导致的隆起、凹陷;气候变迁导致海侵、海退;流水和风力的侵蚀等等。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将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多媒体展示图1.23,学生连线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地层可分为几层?划分依据是什么?2.A、B两地哪些地层在同一时代?为什么?3.A、B两地同时代地层高度不一的原因可能是什么?4.A、B两地含有不同时代地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提炼知识的能力活 动与探 究 在地质年代表中,地球的历史被分成了大小不同的时间单位,宙的时间跨度最大,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宙分为不同的代,我们重点要知道显生宙划分为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显生宙的代又分为不同的纪,古生代有6个纪、中生代和新生代各有3个纪。实际上,纪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单元世。多媒体展示图1.24地质年代示意(a),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纵坐标上的时间单位是多少?自下往上各个数字代表什么含义?2.自下而上,表中化石反映生物发展具有什么特点?3.宙、代、纪是如何划分的?时间跨度上有何差异?4.显生宙跨越的时间最长吗?为什么越靠近现代时间划分越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提炼知识的能力二地球的演化历程法国科学家里夫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所做的比拟:若把46亿年的时间压缩成了一天,这一天的前1/4时间,地球上是一片死寂;等到了清早6点钟的时候,最低级的藻类开始在海洋中出现,它们持续的时间最长;一直到了晚上8点钟,软体动物才开始在海洋与湖沼中活动;晚上11点半,恐龙出现,但只“露脸”了仅仅10分钟便匆匆离去;最后20分钟里,哺乳动物出现,并迅速地分化;11点50分,灵长类的祖先登台,最后两分钟的时间里,它们的大脑扩大了3倍,成为人类。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天24小时,地球诞生于0点,算出图中的时间分别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刻。二地球的演化历程地质年代有绝对地质年代和相对地质年代之分,绝对地质年代是科学家通过对岩石进行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并根据其衰变规律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一般表示为距今多少年;相对地质年代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新老关系。科学家按地层顺序把生物有明显变化的时间作为地质年代的分界线。如将硬体生物的大量出现,作为划分一个新的地质年代的标志,并将这一地质年代命名为寒武纪。在此之前的漫长时期,由于地球上生物稀少,被统称为前寒武纪。相对地质年代通常比绝对地质年代使用的普遍。多媒体展示1.24地质年代示意图(b),指导学生阅读案例“为什么用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并回答下列问题。1. 图中突出标注了哪三个时间?2. 它们分别是哪些地质年代的界线?3.寒武纪前后生物发展有哪些显著变化? 总结随着化石证据的不断发现和科学家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出现,地质年代表也会相应调整,目前所用的是国际地层委员会2017年发布的《国际年代地层表》。七、课堂练习2018年1月15日,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种乌鸦大小、像鸟一样的恐龙,它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生活在1.6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的中国东北,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彩虹”。下左图为彩虹恐龙化石,下右图为彩虹恐龙想象复原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恐龙生活在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2.下列关于生物演化过程,正确的是A.海洋无脊椎动物一爬行动物一脊椎动物一哺乳动物B.海洋无脊椎动物一脊椎动物一爬行动物一哺乳动物C.脊椎动物一海洋无脊椎动物一哺乳动物一爬行动物D.脊椎动物一哺乳动物一海洋无脊椎动物一爬行动物3.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的时期是( )A.元古代 B.早古生代 C.晚古生代 D.中生代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该地质时期是指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第四纪5.该地质时期被称为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C.爬行动物时代 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6.该地质时期A.联合古陆形成 B.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C.重要的成煤期 D.海洋脊椎动物灭绝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 1.C2.B【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地质时代的划分和生物演化过程。1.中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始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结束于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前后横跨1.8亿年。材料中侏罗纪时代距今1.61亿年前,所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故选C。2.结合教材知识得知,生物演化过程应为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故选B。3.B【解析】【详解】在早古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入侵,有些古陆地变成了浅海环境,三叶虫、珊瑚等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故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的时期是早古生代,B正确。故选B 4.B5.C6.C【解析】4.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图,图中有数量众多的恐龙和高大植物,判断景观所示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ACD错误,故选:B。5.结合图示可知恐龙数量众多,而在中生代,爬行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ABD错误,故选:C。6.中生代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盛,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ABD错误,故选:C。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讲授过程,新课导入,启发提问,学生回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一等奖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