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共4页。
3.2 海水的性质教材分析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运用图表等资料=读图+理解。说明,将图像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抓住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重点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块知识比较陌生,多举例以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掌握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二)综合思维[来源:Zxxk.Com]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因素。(三)地理实践力 结合海水温度预报,选择合适的海滨浴场进行游泳活动。(四)人地协调观 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评价相关生产生活实践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来XK] 教学难点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入手,导入新课。[来源:Zxxk.Com] (二)推进新课探究一 海水的温度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问题: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有哪些?海水分布有何规律?中高纬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如何变化?简要说明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2.学生阅读课本P50、P51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4.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5.师生互动完成P52活动。 (过渡)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布袋盐场是我国著名的盐场。 探究二 海水的盐度1.学生分组活动:全班分三组分别从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展开讨论(先阅读、独立思考,再讨论)。2.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3.师生互动,探究P54活动。 (过渡)吃水深度,简称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吃水深度与水的浮力有关,浮力大小直接取决于海水密度。 探究三 海水的密度1.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55正文与图3.16,总结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3.师生互动,探究课本P56自学窗。 (三)课堂小结海水性质:温度、盐度、密度;分布:纬向变化、垂直变化。影响:避暑和休闲(运动)发电;鱼盐等。 作业布置读四个海区表层海水年均温示意图(单位:℃),完成第1题。1.图示为南半球海域的是(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2.世界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A.赤道海区 B.副热带海区 C.极地海区 D.中纬度海区读世界表层海水密度分布图,回答第3题。3.影响图中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海水温度 B.海水盐度 C.海水深度 D.海水运动 板书设计 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水温度太阳辐射;海水蒸发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渔业;通航;海滨度假海水盐度温度、蒸发量、降水量纬度上呈双峰变化晒盐、制碱、养殖、海水淡化海水密度温度、盐度、深度[来随深度与纬度增加而增加潜艇“海中断崖” 教学反思1.多举例,多利用图像直观,以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2.图文转化,展现地理学科魅力。3.教学中,渗透地理图像的解读方法,如坐标图、等值线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学习,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深化探究,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表格教学设计,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