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及答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结合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其成因。(综合思维)2.列举实例,说明环境问题的主要分类与表现。(地理实践力)3.分析资料,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综合思维)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获取: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2)排放: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3.不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类型产生原因自然资源枯竭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特别提醒]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资源枯竭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自然资源枯竭。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主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2.环境问题的表现特点(1)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3)当前环境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①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②有些环境问题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 )(3)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 )(4)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 )(5)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 )A.土壤污染 B.噪声污染C.固体废弃物污染 D.酸雨提示:(1)√ 人类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还要将废弃物排放到周围的环境中,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因此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2)× 一般来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是环境问题。(3)× 在正常情况下,对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4)× 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5)D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已经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世代居住在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尤库日塔瓦尔克期克村的村民吾斯曼·阿塔吾拉擦着脸上的汗水说:“过去我最怕刮风了,一刮起风来,风沙特别大,沙子就进了土房子的门窗,堆满房顶,房子也没法住了,庄稼也被风沙吹跑了,地也没法种了,只能搬家……”问题1 (区域认知)判断上述材料中所描述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提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荒漠广布。问题2 (综合思维)判断该村村民所在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提示:土地荒漠化。问题3 (综合思维)分析此类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提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归纳提升]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2.具体原因分析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1.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关于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资源 B.乙表示人口C.丙表示环境 D.丁表示经济系统(2)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废弃物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D (2)C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甲表示环境,乙表示资源,丙表示人口,丁表示经济系统。第(2)题,P过程产生的问题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时产生的问题,可能是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也可能是在获取资源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的表现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2012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2013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2014年:“提高你的呼声 而不是海平面。”2016年:“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2016年:“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绿色发展。”2017年:“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2018年:“塑战速决。”2019年:“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问题1 (综合思维)世界环境日设立的背景是什么?提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加深,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为了唤醒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设立了世界环境日。问题2 (地理实践力)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提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3 (地理实践力)2019年世界环境日的口号主要是针对哪类环境问题?提示:大气污染。[归纳提升]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具体分析如下:(1)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举例原因典型事例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2)环境污染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典型事例大气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的排放洛杉矶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水体污染多瑙河的污染土壤污染常熟市农田重金属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市区垃圾场噪声污染工矿企业、交通工具机场附近的噪声放射性污染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海洋污染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墨西哥湾石油泄漏(3)生态破坏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典型事例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毁林开荒热带雨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砍伐森林、开垦草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北方冬、春季的沙尘暴天气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有害气体(温室气体、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南极臭氧层空洞生物物种减少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珍稀动物的减少,如大熊猫、华南虎等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是全球性和区域性,如下图所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经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1)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分布地区环境问题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环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环境问题的区域性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①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国家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2.分析某年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完成(1)~(3)题。观测日期北京市各项污染物污染指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2月16日1117720991383月2日613219391053月16日321931225004月2日563249792604月16日182132403245月2日3725514476(1)上述与酸雨形成有关的污染物是( )A.臭氧 B.二氧化氮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2)这一时期北京大气首要污染物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是( )①冬季燃煤取暖 ②汽车尾气排放 ③北京春季干旱 ④冷锋活动频繁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3)为降低以上首要污染物,北京市可采取的措施是( )A.限制使用私人汽车 B.控制城市发展速度C.减少城市人口数量 D.大力开展绿化工程(1)B (2)B (3)D [第(1)题,酸雨的形成与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有关。第(2)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观测时段内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这是由于观测时间是在北京的冬春时节,此时气候干旱,且多大风,造成地面尘埃多。第(3)题,大力开展绿化工程可起到吸烟滞尘、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的作用。]题组1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1~3题。1.图中箭头③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 )A.台风、寒潮 B.地震、海啸C.滑坡、泥石流 D.火山喷发、地面塌陷2.为了防治风沙侵袭包兰铁路,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与图中相应的环节是 ( )A.① B.②C.③ D.④3.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1.C 2.A 3.A [第1题,图中箭头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类索取资源方式不得当时,就会造成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一些自然灾害,如乱砍滥伐就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第2题,箭头①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这个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此题是人类正面作用于环境。第3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题组2 环境问题的表现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完成4~6题。4.图中①②③④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5.下列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A.工业排放的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6.下列环境问题既属于环境污染,又具有全球性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4.B 5.D 6.B [第4题,由图可知,①主要分布在北非、西亚和中亚,可判断其为荒漠化;②主要分布在西欧,可能为酸雨;③主要分布在非洲刚果盆地、我国东北和俄罗斯部分地区,可能为原始森林破坏;则④为农田土壤侵蚀。第5题,酸雨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与扬尘无关。第6题,①③④都属于生态破坏,酸雨既属于环境污染,又具有全球性特点。]教材P97思考提示:1.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2.分析周围存在哪些环境污染,可从人类不合理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具体分析略。教材P98~99活动提示:1.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下降,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2.①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一方面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加剧下游洪涝灾害,另一方面会使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局地气候异常现象增加;②开垦草场:致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加剧;③毁林开荒: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气候异常现象增加。3.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解决不了原有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教材P100活动提示:1.小岛国忧虑的主要是海平面上升,小岛国被淹没有道理: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和岛屿会被淹没。2.3.①保护森林,植树种草;②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③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共15页。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易错易混点,要点导学,知识点一,学法指导,知识点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