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精品教案
展开一、eq \a\vs4\al(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通过分析资料,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思考、分析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
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三、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右图所示的是大量的精子奔向卵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只有一个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给子代带去了什么?
教师提示:卵细胞携带母亲的基因,精子携带父亲的基因。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给子代带去了亲代的基因。
教师总结: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合作学习一】
教师展示基因、染色体、DNA图片,布置合作学习一的任务:阅读P29,结合右图,回答问题。
1.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什么?
2.染色体主要有哪两部分组成?
3.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的分子结构像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评价并完善答案:
1.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
2.染色体主要成分有DNA和蛋白质。
3.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DNA,双螺旋结构。
教师提问:请你根据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观察图片,回答: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基因。
教师讲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一个DNA上有许多个基因,有的基因控制血型、有的基因控制虹膜的颜色、有的基因控制眼睑的性状等等,所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1.位置关系:
2.数量关系:
一般情况,一条染色体→(1)个DNA→(许多)个基因
【合作学习二】
教师展示正常人(女)体细胞内的染色体图片,布置合作学习二的任务:
1.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单个存在还是成对存在?每对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2.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那么DNA和基因又是如何存在的?
3.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基因吗?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
1.46条;成对存在;每对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成对存在。
不是,不同颜色表示其成分差异,每条染色体的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颜色区域数目。
教师展示不同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问:观察表格,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问题: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DNA和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如果回答得不够全面或准确,教师给予评价和完善。)
教师展示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内染色体示意图,讲解: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性愚型。患者智力低下、发育缓慢,常表现特殊面容。对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可以发现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细胞分裂的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和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一样吗?
2.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保持恒定的?
学生回答:
1.一样。
2.先复制加倍,再平均分配。
教师设疑: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会不会像体细胞一样具有成对的染色体?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形成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时,像体细胞一样,也具有成对的染色体。
学生根据假设演绎推理:
父亲(46条染色体) × 母亲(46条染色体)
↓ ↓
精子(46条染色体) 卵细胞(46条染色体)
↓
受精卵
↓
孩子(92条染色体)
师生得出结论:假设不成立。形成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时,并不像体细胞一样有成对的染色体。
教师讲解:事实上,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只有23对(46条)染色体,基因的数目也不变。
【合作学习四】
教师布置合作学习四的任务:阅读P31有关比耐登等科学家的实验内容和结论,并填空。
学生阅读实验资料,回答问题:
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在对体细胞里只有(两)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两)条染色体。
后来证实,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减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这样,马蛔虫的受精卵又恢复到(两)对染色体。
教师讲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过程: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成对存在,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时,染色体减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受精时,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原数,其中,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在这个过程中,基因的变化与染色体的变化是同步的。
练一练:请完成下面的填图,看谁填得正确。
学生填写后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给予评价和完善:
练一练:填写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练一练:请写出染色体变化的规律(用n表示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或基因,是成单存在的,2n表示体细胞中染色体或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亲代(2n)→生殖细胞(n)→子代(2n)
师生总结: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但并不是任意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
2.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数目(减半),受精卵中基因数目(恢复原数),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
3.遗传的实质: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 )传递给子代,再由基因控制子代的性状。
【课堂小结】
基 染色体 蛋白质
因 ↓ 1个DNA → 许多个基因 → 性状
在 遗传物质的载体 ↓ ↓
亲 主要的遗传物质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子
间 父 染色体减半 精子
的 传递 (2n) → (n) 受精卵
传 规律 母 染色体减半 卵细胞 (2n)
递 (2n) → (n)
【随堂训练】
1.下列对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遗传物质是DNA
C.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D.DNA分子都是成对存在的
2.牛的体细胞中含30对染色体,那么牛的卵细胞中和受精卵中分别含有的染色体数是( )
A.30对,30对B.30条,30对C.30条,30条D.30对,30条
3.下列是与遗传有关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人体的所有细胞中,②染色体的数量都为23对
B.②染色体是由③DNA和④基因组成的
C.③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D.④基因是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的③DNA片段
4.如图是与遗传有关的结构示意图,看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①主要是由②( )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一般情况下,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有( )对染色体。
(2)图中②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 ),能控制生物的(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 )传递给子代,传递的“桥梁”是( )。
(3)一个精子与一个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若在发育初期分裂成两个胚胎,进而发育成两个个体,就会产生同卵双生的双胞胎,这样的双胞胎性别相同,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主要原因是( )。
板书设计
基 染色体 蛋白质
因 ↓ 1个DNA → 许多个基因 → 性状
在 遗传物质的载体 ↓ ↓
亲 主要的遗传物质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子
间 父 染色体减半 精子
的 传递 (2n) → (n) 受精卵
传 规律 母 染色体减半 卵细胞 (2n)
递 (2n) → (n)
六、教学反思
略。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共11页。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