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课(一)西学东渐 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历程 课件(41张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课(一)西学东渐 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历程 课件(41张PPT)
专题微课(一) 西学东渐——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历程 [专题线索梳理]续表[主旨归纳](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地主阶级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革命派先后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2)近代思想解放是在侵略与反侵略(民族危机)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连的,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时代特征)。(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基础性考法专练]1.(2019·全国卷Ⅲ)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从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陈独秀批判封建伦理,B项正确。答案:B 2.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C.《番客篇》 D.《华事夷言》解析:《华事夷言》中的“华事”为中国的事情,“夷言”即外国人对中国的时事评论,本题答案为D项。答案:D 3.(2019·江苏高考)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解析:由材料“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可知在当时旧学沉沦、新知潮涌的情况下要“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见歌词体现的理念是崇尚中体西用,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答案:D 4.(2019·天津高考)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解析:从材料“1903年”“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可以看出在清末的时候已经有中国人接触到社会主义理论了,但因为革命派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当时的中心任务,因此并未进行深入研究,说明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D项正确。答案:D 近代思想的嬗变[考题怎么切入]1.(2020·全国卷Ⅰ)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可看出,读者的兴趣、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等方面,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主要集中在“器物”层面,即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层面,这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C项正确。答案:C 2.戊戌变法前,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对传统儒家经典重新阐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儒学”体系。譬如:在哲学思想上,引进了进化论,以公羊三世说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在政治思想上,引进了民主观念;在宗教思想上,引入西方基督教的一些形式。康有为此举旨在 ( )A.重新构建儒学体系 B.寻找变法理论依据C.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D.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用西方民主观念、进化论和宗教思想等重新解释儒家经典,旨在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提供理论依据,故选B项;康有为目的在于宣传维新思想,并非重新构建儒学体系,排除A项;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与“戊戌变法”不符,排除C项;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是变法目标,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答案:B [史家怎么看待]19世纪中叶,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一些开明的社会人士认识到,古老的中华文明要想避免危亡的厄运,就必须迅速摈弃闭关政策,汲取西方先进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从“夷”到“洋”这一观念的转变既是势的所迫,又是理的悟通,成为近代前期思想嬗变的主流。这种嬗变体现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哪些特点?对中国的思想近代化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何启示?材料一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观点解读] 材料一表明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向西方学习,但长久不被重视,没有付诸实践。材料二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观点解读] 材料二表明洋务派“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导致其难以挣脱传统,对西方的学习有一定的局限性。材料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出现了,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摘编自《中国全史》[观点解读] 材料三表明早期维新派促进了民族意识与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认知这样完善]近代思想的嬗变1.相同点都是在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发生的;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主要目的都有抵抗列强侵略的一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近代化。2.不同点续表 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考题怎么切入]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夫‘蛮夷羌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未知主化者言之。……非谓本国而外,凡有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可见,魏源这一认识 ( )A.尚未完全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B.阐释了“师夷长技”的救国主张C.旨在唤醒国人的爱国保种意识D.构建了“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解析:材料“凡有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可见魏源仍然称外国为“夷狄”,尚未完全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内容,排除B项;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思想旨在唤醒国人的爱国保种意识,排除C项;洋务派主张构建“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排除D项。答案:A 2.(2020·山东等级考)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解析:从材料“地质的进化过程……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可以看出这体现了进化的思想,符合当时中国救亡的实际,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共鸣,因此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C项正确。答案:C [史家怎么看待]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在明清社会转型之际渐趋落后,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西学东渐”在近代有什么特点?“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思想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材料一 清末西学东渐,大体上可以说有三种途径:学堂讲学;出洋考察或留学;译书。西学东渐以其排山倒海之势,锐不可当,西学的传播与扩展则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迁的关键动因。——摘编自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观点解读] 材料表明清末西学东渐途径的多样化促使了西学的传播,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迁的关键动因。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观点解读] 材料二表明了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由被动到主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渐进性(或历史阶段性);内容丰富;途径多样。[认知这样完善]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续表[综合性考法专练]1.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科技大量传入中国。数学中微积分的引入,使得数学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化学中的定性、定量分析法改变了过去满足于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描述。这表明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 ( )A.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转型B.完善了中国传统科学体系C.改善了中国社会的风气D.动摇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解析:西方近代科技成果的传入带来中国数学、化学等学科的规范化和进步,说明有利于推动中国科技的转型,故选A项。答案:A 2.鸦片战争后,部分清朝士大夫热衷于研究世界及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出现了如下表所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著作。据此可知,当时 ( )鸦片战争后介绍西方的主要著作A.西方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B.中西思想的深入交汇发展C.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思想D.华夷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解析:鸦片战争后,部分清朝士大夫热衷于研究西方历史地理著作,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可知华夷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仅是少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研究西方,而且这些著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共鸣,西方思想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仅是部分知识分子介绍西方,并不能使中西思想深入交汇发展,排除B项;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排除C项。答案:D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世界意识”已经普遍盛行,甚至出现用以“万国”“全球”“世界”等说法替代“普天之下”意义上的“天下观”,以“外国”“异邦”等说法替代传统“四夷观”。这一时期“世界意识”的增强 ( )A.丰富了“中体西用”内涵 B.根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C.开启了外交理念近代化 D.维护了官方的正统意识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意识”普遍盛行,甚至出现“万国”和“外国”等词替代旧的“天下观”和“四夷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因为此时的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增强了国人的世界意识,故选B项。答案:B 4.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 )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析:据材料陈独秀说“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说明其创办《新青年》是为了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故选A项;材料中陈独秀主要关注国家存亡,排除B项;材料没有批判儒家传统,排除C项;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排除D项。答案:A 2.局限性及其原因分析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思想解放的潮流虽然始终是围绕民族独立、社会民主和国家富强而展开的,但究其源头则主要是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受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走向现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制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辛亥时期的维新、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应用创新性考法专练]1.(2019·全国卷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解析:分析材料可知,1915—1918年,“民主”与“科学”“革命”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的频次相当,但到1919—1922年时,“‘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由提倡民主与科学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题干所述变化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A项正确。答案:A 2.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 ( )A.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B.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C.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D.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解析:材料“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可见这些内容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蔡元培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故选A项。答案:A 3.晚清王韬强调,“天道与时消息,人事与时变通……盖天道变于上,则人事不得不变于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其主张 ( )A.与严复“进化论”思想一致B.折射出《易经》倍受当时民众推崇C.奠定了反清革命的思想基础D.为社会变革自强运动提供理论支撑解析:“《易》曰:‘穷则变,变则通。’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引用古文,证明当时变法的必然性,为社会变革自强运动提供理论支撑,故选D项。答案:D 4.陈旭麓认为,如果说《新青年》杂志是较早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五四”新文化和爱国运动;那么《民报》就是较早地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由此得出《新青年》《民报》 ( )A.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B.介绍了革命派的理论主张C.表达了要求民主和进步的愿望D.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解析:社会主义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五四”新文化和爱国运动、辛亥革命体现了近代中国要求民主和进步的愿望,故选C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题干并没有涉及,排除A项;《民报》介绍了革命派的理论主张,但是《新青年》没有介绍这样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主要表达的是《新青年》《民报》对宣传民主、进步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提到对动员民众的作用,排除D项。答案:C 5.(2021·福州二模)1902年前后,梁启超大量撰文,号召开展国民性改造运动,培养“新民”。此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吸收了该思想,认为“造因之道,首在树人”,只有培养没有劣根性的新青年才能救中国。这表明梁启超的主张 ( )A.推动了新式大学的创办 B.启迪了新文化运动C.反思了辛亥革命的教训 D.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解析:材料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继承了梁启超的“改造国民性”要“树人”思想,故选B项;材料跟大学的兴办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1902年”体现是在辛亥革命之前,排除C项;材料与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无关,排除D项。答案:B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课件PPT,文件包含23-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二-原卷docx、23-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新高考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部编新高考版)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板块3 专题10 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潮流课件PPT,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潮流,说明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干整合,深化理解,突破高考,主题串讲,题型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