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历史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25184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历史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25184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历史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25184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讲述新课,商鞅变法,课后作业,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战争包括:桂林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识读《战争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了解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社会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内容和作用,学会历史评价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理解改革是时代的需要,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二、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都江堰的修建和重要意义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在讲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时要表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步,引发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从而为后面讲述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基础。三、教学策略1.图示教学法:利用《春秋后期形势图》和《战国前期形势图》,通过比较春秋后期和战国前期形势的变化,归纳和概括战国初期的形势。2.表格归纳法:充分利用教材上关于商鞅变法内容的表格,在此基础上补充实行这些措施所起到的作用。 四、讲述新课(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6课我们学习了东周前半段的历史“动荡的春秋”,了解到了春秋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有:经济方面,农业上出现了铁器牛耕,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商业上则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以及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政治方面,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那么,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设计意图】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温习旧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讲授新课一、战国七雄首先同学们要知道战国的时间是bc475-bc221【教材按的刘向编写的《战国策》的说法。】【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关于历史的时间观念。介绍战国时期大的社会背景,分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Ppt2 师:请同学们观察PPT3的《春秋后期形势图》和《战国前期形势图》,让学生找出两张地图的变化。【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地图,锻炼学生对比地图的能力 从整体上来看,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从局部来看,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 师:请同学看地图,首先记清楚战国七雄的名字,然后再记清楚他们的位置。Ppt4 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识别方位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口诀识记七雄的位置。 兼并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在PPT展示三场战役的相关情况和战争形势图,使学生了解到兼并战争的特点。【设计意图】教材对三场战役只是一带而过,这里通过展示具体情况,使学生对那时候的战争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积累一定的成语。 桂陵之战:魏、赵、齐 典故有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魏、齐 减灶计长平之战:秦、赵 纸上谈兵【设计意图】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简明扼要。 师:从上面三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兼并战争有什么影响?【设计意图】回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进行思考生:.......师:负面影响:给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客观作用:促进了政治改革;促进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能力。二、商鞅变法师:在兼并战争中,各国为了取胜纷纷采取什么办法?【设计意图】问题过渡,从兼并战争引导学生进入商鞅变法 师:各国为了在兼并中取得胜利,纷纷实行变法,其中最成功的便是商鞅变法。那么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5Ppt13展示的是经济方面的铁制和牛耕 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政治: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设计意图】从经济入手,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师:结合变法的背景,同学思考一下,变法的目的是什么?PPT14生:......(富国强兵,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师:变法的内容有什么?(阅读教材p35)生:.......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人民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鼓励生产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有利于新兴地主通过军功参政,壮大秦国军事力量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有:1.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强调这条措施对后来的地方行政区划产生的重要影响。【后来秦统一六国建立的秦朝之后确立的郡县制。从商鞅变法到秦朝建立,地方行政区划在不断完善。】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是废除的是“贵族世袭特权”而不是“世袭制”。特权和制度还是不一样的。3.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个措施如何理解?这条措施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没有讲西周的井田制,这里要补充一下西周井田制是什么?井田制下的土地所有权归天子。铁制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开垦大量荒地。私田产生,土地性质发生转变,从公有制变为私有制。所以,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商鞅变法的内容。 师: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Ppt16展示的是选取的三个时间段的史料,分别是变法十年之后,长平之战和秦灭六国的时候。【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呈现,让同学体会到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生:.....师: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商鞅变法取得的成效为什么是最大的?生:........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治者的支持、革故鼎新 三、都江堰师:除了商鞅变法之外,秦国在水利方面又取得了怎么样的发展?Ppt18生:都江堰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找出都江堰的相关信息【设计意图】图文结合,教师要结合都江堰工程的相关图片进行讲解,让同学对都江堰工程整体构成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能初步认识到工程设计的相关作用。 生:......师:首先是都江堰的修建者是李冰,地点是四川成都。主要是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组成的。鱼嘴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内江的作用是灌溉,外江的作用是分洪。那么都江堰的地位是什么?生:.....师: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课堂小结一、战国七雄1.背景:2.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3.兼并战争:特点、著名战役、影响二、商鞅变法1.背景2.目的3.内容(政治、经济、军事)4.影响三、都江堰1.设计者:李冰父子2.地点:四川成都都江堰市3.构成4.地位(四)板书设计1.背景:2.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3.兼并战争:特点、著名战役、影响二、商鞅变法1.背景:2.目的:富国强兵3.内容(政治、经济、军事)4.影响三、都江堰1.设计者:李冰父子2.地点:四川成都都江堰市3.构成4.地位 五、课后作业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以讲授法为主,结合图示教学和表格归纳。对于授课方式而言,是比较传统的。“变革”二字贯穿本课的始终。首先是“政治形势”的改变,然后是商鞅变法,最后是以都江堰为代表的的工程。可以说,产生这些变革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最根本的体现就是铁器牛耕的推广。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的个别措施不是特别理解。比如:为什么商鞅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制买卖就是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对于学生来说,“土地私有制”这种词比较抽象。那么在讲解的过程中如何要让学生能够理解清楚,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结合教学设计谈谈你觉得应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一、教学必须立足学生学情。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历史作为一门新接触的学科。这个学科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应该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避免照本宣科,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些抽象的历史名词,要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名词进行解释。比如商鞅变法内容中关于经济的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像“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个名词就比较抽象,教师就需要对这个名词进行详细讲解,这样才能体会到商鞅变法的性质。 二、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规划教学过程,思考教学评价,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进行准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前提条件。一堂历史课要有质量,必须是重点突出,节奏适中的。那教师就必须对教材要呈现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合理分配时间。像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重点是商鞅变法和都江堰,那么对于课堂时间的分配就要侧重这两个部分,确保本课的重点能够突出。 三、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有利于提到教学效率 一节课课堂效率如何,除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评价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像这课的教学评价,我是采取小测形式。让学生识记战国七雄的位置和商鞅变法的内容,然后进行小测。一个是对地图的记忆,一个是商鞅变法内容的记忆。只有基础知识扎实了,才能有进一步的提高。及时教学评价才能够知道哪里掌握不够,然后进行查缺补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播放视频,知识延伸,合作探究,拓展提升,活动探究,教学过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2022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材料研读,课堂讨论,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表格教案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商鞅变法,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