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精创】1.3 人口容量 导学案(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1890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1.3 人口容量 导学案(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189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1.3 人口容量 导学案(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1890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学案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增长,资源环境的限制性,人口合理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 人与地理环境第3节 人口容量综合思维:比较和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方法。地理实践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人地协调观:认识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及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1.比较和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2.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_______。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_______阶段。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除_______、_______外,还有社会经济、_______、医疗卫生、文化教育、_______等。3.世界人口增长是由人口_______率和_______率共同决定的。4.当人口出生率超过死亡率时,总人口就会增加,表现为_______增长;当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总人口就会下降,表现为_______增长。5.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除了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还与当地的人口_______率和_______率有关。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1._______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_______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_______。然而,自然资源终究是_______。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_______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_______利用和人类的_______发展。2.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由于_______开发和_______使用,会导致_______失调,引发严重的_______问题,如部分矿产资源枯竭,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三、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是指在_______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_______。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_______,同时又不妨碍_______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人口容量是_______与_______共同作用的产物。一般来说,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_______的前提下,_______、_______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很显然,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_______于人口合理容量。3.人口容量特点有三: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性。4. 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探究活动1】读图1-13“世界10亿人口年表”,指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变化的原因。 【探究活动2】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范围都在不断变化。结合教材19页的“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及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1) 你还记得自然资源(初中学过)的概念吗?说一说。 (2) 就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而言,将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 议一议,人类社会是否会因资源的短缺而面临崩溃?说出你的理由。 【活动探究3】以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为例,探究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减少的关系,并用思维导图记录讨论的结果。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均设定了人口“天花板”。北京在2020年的人口总量将控制在2 300万以内,上海在“十三五”期间将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 500万以内。下图为2013~2016年北京和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北京市人口“天花板”的主要原因是( )A.水资源短缺 B.矿产资源枯竭C.土地资源紧张 D.生物资源减少2.近年来,北京、上海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及原因是( )A.逐渐增加,交通拥堵加重B.逐渐减少,房地产调控加强C.先增加后减少,产业结构调整 D.先减少后增加,环境质量恶化 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图一是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图中P表示该区人口集聚度。图二是有待协调地区的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二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为(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平原4.图二所示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势起伏大 B.水资源短缺C.荒漠广布 D.土壤贫瘠 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或人口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人均经济或资源指标除以该地区相应人均指标后所得的比值。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5.关于人口压力指数和环境承载力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B.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C.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D.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6.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A.中、西部地区控制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B.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C.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D.不断扩大中西部地区资源开采规模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 水源、土壤和气候反映出来;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交通和历史等因素反映出来。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7.导致青藏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C.经济发展水平 D.交通8.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腾冲一线”。导致“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地形C.经济发展水平 D.历史9.四川与西藏自治区大致位于同纬度,但环境人口容量四川远远大于西藏,其主要差别是( ) A.自然资源 B.开放程度C.消费水平 D.文化观念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下列各题。10.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11.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效应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二、综合题12.根据材料,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一文认为:“地球能养活多少人?”并不是一个与“你有多大年龄?”一样的问题,它无法仅用一个数甚至是一个数的范围来回答。地球的承载力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待认识的过程,也取决于我们和子孙后代有待做出的选择。自然限制和人类选择的相互作用是理解人类承载力的关键。(1)“地球能养活多少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内涵,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2)材料反映了这一概念的______________特征,为什么这一概念具有这一特征? (3)材料中“人类承载力”实质是什么?其影响因素可分为哪几类? (4)“谋求人口合理容量”需要我们和子孙后代做出怎样的选择?
【答案】1.A 2.C【解析】1.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地区,水资源短缺。设定人口“天花板”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A对。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问题,不是设定人口天花板的主要原因,B、C、D错。2.根据图示人口数量变化,近年来北京、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先增加后减少,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C对。A、B、D错。点睛: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地区,水资源短缺。设定人口“天花板”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近年来北京、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先增加后减少,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答案】3.D 4.B【解析】3.读图可知,图中显示人居环境适宜度(E)和社会经济协调度(D)都很高,说明位于我国自然环境较好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平原一般是人口集中、自然环境较好的经济较发达地区,D项正确。4.读图可知,该地人口集聚度与人居环境适宜度高,故该地区人口与地形、气候协调度较高,结合上题分析,该地最可能地形较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资源适应度较高,ACD项错误;该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较低,说明该区人口和水土资源协调度低,则最可能是人口众多,需水量大,造成水资源短缺,B项正确。【答案】5.D 6.B【解析】5.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压力大,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A错。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压力小,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B错。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大于1,不能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C错。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D对。6.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中、西部地区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小,应加大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A错。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B对。问题在发展中解决,不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C错。促进中、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减轻经济发展压力,D错。【答案】7.A 8.C 9.A【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的人口分布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我国的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胡焕庸线又叫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线,要对该线东西两侧的人口密度差异和导致这种差异原因有所了解。7.青藏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条件较差,该区域平均海拔在4000米,气候高寒,太阳辐射较强,对人体健康不利,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A项正确;青藏地区是很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源较为丰富,因此B错;题干强调的是导致青藏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C、D项都是社会经济因素,因此CD错误。8.导致“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黑河—腾冲一线西侧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主体部分,该区域社会经济较为落后,而该线东侧是我国中东部的主体区域,该区域社会经济较为发达,该线东侧经济较为发达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强,西侧由于经济较为落后,人口大量前往了东部地区,因此C正确;气候和地形对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的影响较小,但不是导致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A、B错误;历史对该线东西两侧的人口密度差异几乎无影响,因此D项错。9.由所学知识可知自然资源是制约一个地方人口容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西藏地区除了太阳能资源以外其他自然资源都不及四川,因此A正确;开放程度、 消费水平 、文化观念虽然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一个区域的人口容量,但起不到决定性的影响,因此B、C、D错。【点睛】本题组的第1题容易误选C项;第2题容易误选A项;第3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牢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答案】10.D 11.D【解析】10.由木桶效应可知,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供养人数最少的那类资源,D正确。11.由木桶效应可知,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供养人数最少的那类资源,内蒙古水资源数量最少,相当于短板,D正确。【答案】12(1)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20世纪中叶以来面对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增的人口,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日益紧张,人类开始关注、研究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这一概念。(2)不确定性 因为在概念中有“可预见到的时期内”,若时期发生变化,环境人口容量必然会发生变化。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口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3)环境人口容量;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人类选择)。(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解析】此题理论较强,但若建立在对教材的全面理解基础上,回答起来应该没有多大难处。关键是要对教材相关内容全面分析到位,并抓住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相互关系,重点突破“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内涵。(1)“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主要指的是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20世纪中叶以来面对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增的人口,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日益紧张,人类开始研究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而提出的这一概念。(2)“地球能养活多少人?”并不是一个与“你有多大年龄?”一样的问题,它无法仅用一个数甚至是一个数的范围来回答,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材料中明确说明地球的承载力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待认识的过程,也取决于我们和子孙后代有待做出的选择。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人口容量肯定会发生变化,而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口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这些因素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3)材料中“人类承载力”实质就是环境人口容量,也是环境能够容纳的最多人口数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4)人口人力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这需要我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学案设计,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易错易混点,要点导学,知识点一,考点:人口自然增长,学法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