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导学案
展开区域认知:结合资料,对比不同地区城镇化过程的特点的异同。
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世界城镇化过程的特点及利弊。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城镇化的特点及所处阶段,分析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探索的出路。
不同地区城镇化过程的特点。(重点)
2.不同地区城镇化过程的利弊。(重点)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探索的出路。(难点)
一、城镇化
1、城镇化的定义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_______和_________活动在空间上集聚、_______地区转变为_______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的表现
在城镇化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劳动力从______________向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________________不断扩大; _______景观逐渐转化为______景观,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______________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4、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_____________水平的标志之一。城镇化转化了农村劳动力。务工人员从
事加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行业,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____化与__________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城镇的兴起又与___________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城镇化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世界城镇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______________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_________,大多在75% 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人口高度集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高质量的__________环境,城镇_______率较高。城镇历史文化得到很好保护。出现了______城市化、____________现象。
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_____________,发展水平低,发展____________;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环境质量差。
4、我国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________________,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______和_______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_______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出现城市病
城市病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
【合作探究】城镇化的表现
材料一: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
材料二:1984年
2008年
1991年
2016年
(1)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城区的影像色调,并勾画出图中杭州城区的大致范围。
(2)查阅杭州市 1984 年、1991 年、2008 年、2016 年的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制作人口、经济总量等变化曲线,简要说明人口、经济增长与杭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关系。
【合作探究】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材料: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合作探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2、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合作探究】新型城市模式的探索
材料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圈不断涌现,一些学者将特大城市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周边的小城市,形成各有侧重、联系紧密的空间组织形式。如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 Hward)针对英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另外,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区”,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三个大城市,乌得勒支、哈勒姆、莱顿三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市群。
材料二: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3)议一议,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合作探究】大树移植
材料: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
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 2 亿元“邀请”50 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 5 000 余株树龄在 100~400 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选择题:
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居民为了追求比较好的生活环境,由市中。区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最明显的是
A.尼日利亚 B.中国 C.英国 D.越南
2.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郊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B. 市区环境恶化
C. 市区人口稀疏 D. 市区环境质量的改善
2019年末,北京市人口2153.6万,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6%。政府计划以产业疏散带动人口疏散,一些产业逐步搬迁至津、冀两地,原址升级为创意、设计等产业基地,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目标。据此,完成3-4题。
3.提高北京市人口环境承载力的合理措施有( )
A.扩大现有城区面积,鼓励人口外迁B.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C.节水节电,降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D.加强道路建设,扩大工业生产规模
4.“调整疏散非首都核心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对北京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有( )
A.降低城市化水平,缓解交通拥堵B.分散城市职能,控制人口规模
C.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缩小服务范围D.降低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环境质量
如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城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5-6题。
5.按城市化发展过程,四幅图的先后排序依次是( )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6.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_______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______、_________。
(2)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_____污染、_______污染、_____污染、_______污染等。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过程中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
(4)城市空间扩张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1.C 2.B 3.B 4.B 5.B 6.D
7.(1)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地域城市化(城市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2)大气 水 噪声 固体废弃物
(3)占用耕地良田或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4)沿交通线扩张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易错易混点,要点归纳,知识点一,考点:城镇化,学法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导学案及答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