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全册课件PPT+教案+导学案+练习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公开课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公开课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10页。
第二单元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这一节,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是较难的一节内容。主要分析讲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具体表现分四个角度。一是板块构造与宏观地貌。具体学习板块的运动关系、边界类型、主要断裂带、性质等。二是讲解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讲解火山的分类以及形成不同的地貌。三是地震。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危害和防治。四是,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第部分是难点也是重点,是着重讲解的部分。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地表形态来理解内力作用的表现。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地理实践力: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人地协调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重点)2.理解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重点)3.理解地质构造的具体内容。(难点)教师准备:课件、学案。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主要环节与时间师生活动新课导入 【老师】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课时(板书) 核心素养目标展示 【老师】展示: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地表形态来理解内力作用的表现。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地理实践力: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人地协调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新课展示 【老师】一、内力与外力作用(板书)1、地表形态变化(板书)【老师】边讲解,边展示图画【学生】听讲、做笔记【老师】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书)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书)板块即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大大小小的不断运动的部分。运动关系有挤压作用和张裂作用。挤压作用形成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形成海岸山脉、岛屿、海沟。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形成巨大山脉、高原。【老师】讲解,展示动画【学生】听讲、做笔记【学生】活动,P35,图2-28,2-29。(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2)设计模拟实验或绘制示意图,说明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老师】张裂作用形成生长边界。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张裂形成海岭。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老师】讲解,展示动画【学生】听讲、做笔记【学生】活动,P36,图2-28。(1)说出各个板块的名称(2)科迪勒拉山系形成的原因。(3)冰岛形成的原因是(4)日本多火山的原因是 (5)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洋中脊带。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进行解释。【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老师】2.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板书)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老师】讲解,展示动画【学生】听讲、做笔记【学生】活动,P36,图2-36,图2-37。(1)火山地貌在形态上有何特点?(2)尝试用等高线绘制一幅有火山口湖的火山地形图。【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老师】3.地震与地表形态(板书)地震: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震源: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震级:地震的大小。烈度: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等震线:烈度相同的地点连接成线。【老师】讲解,展示动画【学生】看PPt展示、听讲、记笔记【学生】活动(1)影响烈度的因素。(2)议一议,地震的危害和措施。【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老师】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板书)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褶皱:水平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一个弯曲叫褶曲,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老师】讲解,展示动画【学生】看PPt展示、听讲、记笔记【学生】活动,P35,图2-34,图2-35。(1)用虚线绘出背斜部位缺失的岩层。 (2)背斜谷、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老师】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向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老师】讲解,展示动画【学生】看PPt展示、听讲、记笔记【学生】活动在地质勘探中,找石油、天然气、水、煤炭应选择怎样的地质构造?【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老师】断层: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岩层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学生】活动,P35,图2-32。(1)标出断层面、断层线。(2)想一想,岩体发生破裂就会形成断层吗?(3)议一议,断层线常发育成什么地形?【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老师】地垒: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做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堑: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做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老师】讲解,展示动画【学生】看PPt展示、听讲、记笔记【老师】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老师】陈述:今天课的内容已经上完,大家一起来归纳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学生】归纳总结【老师】小结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关于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它包括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3.喜马拉雅山是( )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形成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4.我国华山的地质成因是( )A. 向斜成山 B. 背斜成山 C. 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 D. 褶皱形成的高地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矿工程技术人员在黑龙江省某区发现了大型油气田。该区位于松嫩平原内,外力侵蚀严重,地势低平。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后经开采,果然原油喷出。据此回答5-6题。5.本地区为大型背斜地质构造的判定依据是在地表自A至B一线多点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岩石的年龄分布为( )A.老—新—老 B.新—老—新C.相当接近 D.新—较新—较老—老6.如下图所示,背斜构造内E、F、G分别代表的是( ) 气、水、油 B.气、油、水 水、气、油 D.油、水、气7.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其中A为 ,B为_________。(2)A、B两处,岩性较坚硬的是_____________。(3)A处顶部缺失是__________力作用的结果。(4)A、B两处的特点是( )A.褶皱形成过程中,A处受到拉张,B处受到挤压 B.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处是良好的储水构造C.A处在内力的作用下隆起,又在外力作用下下降D.B处地势较高,表明一直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教学新课,课堂小结,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