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七年级上册11 毕加索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美术七年级上册11 毕加索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逐渐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看视频导入,学习新课,评价展示,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教学目标 1、欣赏毕加索油画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与立体主义结合的独特表现形式,感受画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揭露罪恶、抗议暴行、追求和平的深层内涵。3、掌握欣赏《格尔尼卡》的方法,即欣赏作品时将作品放到一定的人文环境中,结合画家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3、激发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2学情分析 本课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掌握的美术理论知识较少,在美术欣赏方面尤其是对抽象作品欣赏的经验较为匮乏,缺少一定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是以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对抽象作品的形式及作品内涵更是难以理解,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里,甚至认为“难看”。这给教师上欣赏课造成一定的难度,所以这节课的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格尔尼卡》探究式的欣赏学习,学会并掌握一定的欣赏知识及方法,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及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以达到举一反三、逐渐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体表达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活动 教学过程:一、看视频导入师播放《空袭格尔尼卡》的片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提问: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请你把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通过画笔表现出来,你会怎样画呢?师我们来看看大师毕加索是怎么表现的?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幅作品的名称?作品名:《格尔尼卡》师问有没有同学了解毕加索?作者: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图画教师的家庭。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为了立体画派的代表人物。【设计意图】用视频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战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学生的学习气氛。为进一步了解作品内容创设情境,并且通过影片的直观感受和立体主义的《格尔尼卡》这两种表现战争的方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格尔尼卡 》这种独特的表现战争的形式有新的感受。二、学习新课(一)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每一幅画作都有画家想要表达的含义,那么毕加索想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呢?这幅画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品,探索创作背景。(二)了解作品背景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放弃了原本创作的一幅作品漫画格尔尼卡(10张),转而用六周时间就将此画完成。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设计意图】了解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欣赏理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初步理解作品抽象的艺术语言与内容之间的联系。(三)欣赏、分析《格尔尼卡》作品形象及象征意义。师:那么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它们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学生回答师以“抱孩子的母亲”为例,引导学生从她的表情动作入手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例如:动作表情是抱着孩子,嘴巴张大仰天悲号,那么由这个表情看出她内心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师引导观察回答师进一步问:为什么痛苦?学生回答师随即追问:从哪里看出孩子死了?学生回答对学生的细心观察和合理的逻辑判断教师给予鼓励,继续提问:她在作品中仅仅代表她自己吗?还代表了哪些人?启发性地引导学生,这个人物在作品中不仅仅指代自己本身,更是象征所有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设计意图】教师先举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分析画面形象无从下手的困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师建议学生合作讨论其余几个作品形象,将小组探究学习结果记录下来,完成课前已发的《格尔尼卡》形象分析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分析讨论其余形象,师巡视辅导并对有疑惑的小组进行引导性帮助《格尔尼卡》形象分析画面形象表情、动作象征意义 抱着孩子的母亲 举灯女人 求救的人 奔跑的人 战士 灯 马 牛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发动小组成员集思广益,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切入点和思考方向,进而能自主分析并寻找出合理的答案。2、交流学习结果画面形象表情、动作象征意义抱着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仰天痛苦失去亲人的西班牙人民举灯女人伸长胳膊举着灯教人联想到自由女神像求救的人坠楼、惊恐象征着在这残暴的战争中所有的受苦难受残害的西班牙人民奔跑的人抱着腿、渴望战士拿着断剑死不瞑目灯锯齿状,发出白光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 马仰头、哀鸣受苦难的西班牙人民牛龇牙咧嘴法西斯的冷血和残暴师生共同学习的方式对作品中的形象根据讨论结果进行交流,重点分析作品中的“马和牛”表情的不同,得出“马是痛苦的,牛是冷漠的”。师提示画家曾公开表示马象征着所有的西班牙人民。生思考之后回答教师小结:进一步强调作品中象征性表现手法的运用。即:真实事件中死伤无数,作品中只能选择有限的、有代表性的形象来展示,所以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整件作品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同时又有力的控诉了凶手法西斯的冷血和残忍。【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学习,帮助学生加强学生对作品的象征手法及含义的理解。(四)从色彩、表现手法来分析《格尔尼卡》色彩用了黑白灰三种颜色,为什么? 突出恐怖、哀痛的气氛教师出示《格尔尼卡》局部图“牛面”,用问题“你观察到画法上有什么特点了吗?”生回答师利用课件图片,解说:立体主义风格表现就是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将不同视角下观察到的形象,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所营造特殊的立体绘画风格。【设计意图】利用通俗易懂的课件向学生解释了立体风格的表现特点,直观明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格尔尼卡》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及其风格师引导学生谈欣赏后的感受从作者、作品形象、作品内涵、作品背景、自我感受等谈。师再次提问:还觉得这幅画很乱,看不懂吗?以后欣赏这类画时还需要结合哪些方面的内容呢?生:结合它的创作背景、画家等三、创作体验同样在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象征手法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要求:画面能充分体现当时人们的心境、构图完整、有一定的感染力。四、评价展示将学生五、小结教师归纳小结:1、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在用心作画而不仅仅是激发,毕加索就是一位拥有正义感、热爱祖国和人民、用心在创作的伟大艺术家。2、我们以后欣赏抽象作品时不能单纯用像不像来评判,要结合作品背景画家风格等,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3、我们都要热爱和平【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创作体验,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情绪。达到教学目标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浙美版七年级上册11 毕加索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浙美版七年级上册11 毕加索教案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美术5 板报设计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过程,讲练结合,成果展示,作业评价,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