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2课时学案设计
展开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解释有关地貌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褶皱、断层的概念。
4.学会运用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地貌表现。
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2.褶皱、断层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地貌表现。
第2课时
【填空版】
1.外力作用
外力是指地球外部的作用力,其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主要是通过风、流水、
冰川、海浪、生物等作用改造地表形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通过风化、 侵蚀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并将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从长时间、大范围来看,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起伏趋向和缓。
2.风化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常发生性状或组成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通常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也称机械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的过程。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氧气及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生物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风化作用的结果是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如果风化物残留原地,则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风化产物也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3.侵蚀和搬运
(一)侵蚀作用
定义:是指流水、风、波浪和冰川等外力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过程。
作用类型: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等。
(1)流水侵蚀
概念: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侵蚀作用还包括河水及其携带
物质对地表的磨蚀作用,以及河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分布:湿润半湿润的地区、河流流经的地区。
形式:河流侵蚀作用,按其方向可分为三种形式:下蚀、侧蚀、溯源侵蚀。
对地貌的影响:
流水侵蚀作用是一种常见的侵蚀作用。在河流中,除流水本身的冲蚀作用外,其挟带的泥沙等物
质也对河床和地表进行撞击和磨蚀。
山区河流坡度较大,河床下蚀作用强,形成V形谷;
在河流转弯处,侧蚀作用加强。一般情况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
坡面水流冲刷地面并下切,会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强烈侵蚀的结果。
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的作用,形成溶洞、石林等喀斯特地貌。
(2)风力侵蚀
概念: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风蚀城堡、风蚀柱、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
(3)海水侵蚀
概念:指海水对海岸的侵蚀过程。
分布:沿海地带。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桥等海蚀地貌。
(4)冰川侵蚀
概念: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
分布:高山、高纬度地区。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角峰、冰斗、U形谷等。
搬运作用
定义:外力作用于风化和侵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物质,使它们发生位移的过程。
作用类型: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水搬运等。
(1)流水搬运
概念: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称为流水搬运作用。
特点:河水流速越快,动力越大,推力越强,搬运能力越强,反之则弱。
方式:主要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等。
(2)风力搬运
概念: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
特点:与风力的大小成正相关;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成负相关;风力侵蚀与风力搬运相伴而行的。
(3)海水搬运
概念:海水对海蚀产物和河流带来的物质进行搬运的过程。
特点: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一般较粗、较重的颗粒搬运的距离较近;较细、较轻的颗粒搬运的距离较远。
(4)冰川搬运
概念:是冰川随重力下滑并搬运冻结在冰块内的岩石碎块的过程。
特点:是载移,搬运能力很大;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 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
4.堆积
定义: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搬运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搬
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
作用类型: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水堆积等。
(1)流水堆积
概念: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这种作用称为堆积作用。
特点:搬运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搬运能力的减弱是逐渐进行的,所以泥沙大小的堆积也是有次序的,大颗粒物先沉积,小颗粒物后沉积。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洪积-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河漫滩等。
(2)风力堆积
概念:风的堆积发生在大气介质中,是纯机械的堆积作用。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便堆积下来形成风积物。
特点:风速减小,堆积作用增强。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地。
(3)海水堆积
概念:由波浪、潮汐和海流将所搬运的泥、砂、砾石在搬运能力减弱情况下进行堆积的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沙滩。
(4)冰川堆积
概念:是在冰川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降低,而将其携带的各种岩石碎屑沉积下来的堆积作用。
特点: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冰碛地貌。
【答案版】
1.外力作用
外力是指地球外部的作用力,其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主要是通过风、流水、
冰川、海浪、生物等作用改造地表形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通过风化、 侵蚀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并将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从长时间、大范围来看,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起伏趋向和缓。
2.风化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常发生性状或组成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通常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也称机械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的过程。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氧气及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生物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风化作用的结果是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如果风化物残留原地,则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风化产物也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3.侵蚀和搬运
(一)侵蚀作用
定义:是指流水、风、波浪和冰川等外力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过程。
作用类型: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等。
(1)流水侵蚀
概念: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侵蚀作用还包括河水及其携带
物质对地表的磨蚀作用,以及河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分布:湿润半湿润的地区、河流流经的地区。
形式:河流侵蚀作用,按其方向可分为三种形式:下蚀、侧蚀、溯源侵蚀。
对地貌的影响:
流水侵蚀作用是一种常见的侵蚀作用。在河流中,除流水本身的冲蚀作用外,其挟带的泥沙等物
质也对河床和地表进行撞击和磨蚀。
山区河流坡度较大,河床下蚀作用强,形成V形谷;
在河流转弯处,侧蚀作用加强。一般情况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
坡面水流冲刷地面并下切,会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强烈侵蚀的结果。
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的作用,形成溶洞、石林等喀斯特地貌。
(2)风力侵蚀
概念: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风蚀城堡、风蚀柱、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
(3)海水侵蚀
概念:指海水对海岸的侵蚀过程。
分布:沿海地带。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桥等海蚀地貌。
(4)冰川侵蚀
概念: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
分布:高山、高纬度地区。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角峰、冰斗、U形谷等。
搬运作用
定义:外力作用于风化和侵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物质,使它们发生位移的过程。
作用类型: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水搬运等。
(1)流水搬运
概念: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称为流水搬运作用。
特点:河水流速越快,动力越大,推力越强,搬运能力越强,反之则弱。
方式:主要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等。
(2)风力搬运
概念: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
特点:与风力的大小成正相关;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成负相关;风力侵蚀与风力搬运相伴而行的。
(3)海水搬运
概念:海水对海蚀产物和河流带来的物质进行搬运的过程。
特点: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一般较粗、较重的颗粒搬运的距离较近;较细、较轻的颗粒搬运的距离较远。
(4)冰川搬运
概念:是冰川随重力下滑并搬运冻结在冰块内的岩石碎块的过程。
特点:是载移,搬运能力很大;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 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
4.堆积
定义: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搬运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搬
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
作用类型: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水堆积等。
(1)流水堆积
概念: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这种作用称为堆积作用。
特点:搬运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搬运能力的减弱是逐渐进行的,所以泥沙大小的堆积也是有次序的,大颗粒物先沉积,小颗粒物后沉积。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洪积-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河漫滩等。
(2)风力堆积
概念:风的堆积发生在大气介质中,是纯机械的堆积作用。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便堆积下来形成风积物。
特点:风速减小,堆积作用增强。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地。
(3)海水堆积
概念:由波浪、潮汐和海流将所搬运的泥、砂、砾石在搬运能力减弱情况下进行堆积的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沙滩。
(4)冰川堆积
概念:是在冰川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降低,而将其携带的各种岩石碎屑沉积下来的堆积作用。
特点: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冰碛地貌。
【活动探究4】外力作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
(2)图乙所示地貌是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图丙所示地貌是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多分布于____________。
(3)图乙所示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________地区面积最大;图丙表示的地貌,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较为典型。
读某外力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能正确反映此外力作用过程的是( )。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乙→丙→甲→丁D.丙→甲→丁→乙
2.下列地区中,该外力作用表现最明显的是( )。
A.非洲刚果盆地B.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
C.我国黄土高原D.加拿大拉布拉多高原
读图,回答3~4题。
3.具有图示典型海岸景观的国家是( )。
A.挪威 B.新西兰
C.日本 D.西班牙
4.该海岸典型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的地貌名称为________型谷,它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或河流发育的________期,其特点是河谷__________,谷壁________。
(2)图C为槽型河谷,它一般位于河流________________地区,其河谷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D的地貌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它一般分布于________。
(4)E的地貌名称是______________,它一般分布于河流________处。
(5)图F中河流的侵蚀和堆积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图G中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主要考虑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鲁教版 (2019)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2课时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2课时学案设计,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1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1课时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活动探究1,活动探究2,活动探究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