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光现象培优(3)练习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52398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光现象培优(3)练习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52398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光现象培优(3)练习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52398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晚上小明在路灯下玩,他逐渐靠近路灯后又逐渐远离路灯,则他在地面上的影子( )
A.逐渐变长B.先变短后变长C.先变长后变短D.逐渐变短
2.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三棱镜上,在三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
A.A处的光偏折程度最大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温度计放到A处的外侧,会看到示数上升D.将照相底片放在B处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
3.在做物理实验时,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其中有些是为了减小误差,有些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下面实验中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
①“用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③“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时,换用不同声源,观察声源振动情况
④“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④C.只有②③④D.只有①③④
4.艾梅同学将一支点燃的蜡烛靠近妈妈的梳妆镜,她发现镜子中出现了两个该蜡烛的虚像(两像大部分重叠但稍有错位)。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烛光经玻璃前表面反射形成一个虚像,经后表面反射又形成了一个虚像
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不能选择梳妆镜,唯一的原因就是会产生两个像
C.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应选择厚一些的透明玻璃板
D.点燃的蜡烛在靠近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在变大
5.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由于光的反射,形成了树叶的像B.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了树叶的像
C.由于光的反射,形成了太阳的像D.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了太阳的像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B.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在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D.反射光线的速度小于入射光线的速度
7.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空隙,在地上形成许多形状不同的亮斑,关于亮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亮斑的亮度相同
B.这些亮斑都是太阳通过小孔成的像
C.这些亮斑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亮斑的形状都由孔的形状决定
8.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日食和月食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
B.电视遥控器发出的是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
C.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D.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有可能不变
9.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简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白纸黑字”是因为黑字反射了所有色光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明月”是光源
C.“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中的“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红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10.小红在平静的湖边看到“鸟在水中飞,鱼在鸟上游”,如图所示,对画面中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水中的“鸟”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B.水中的“鸟”是实像
C.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深
D.看到的“鱼”是虚像
11.如图是小亮做的小孔成像实验装置,他将A、B两个厚纸筒套在一起,并可将B纸筒向右拉伸,使半透明纸与小孔间的距离增大,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
B.小孔成像所成像的形状取决于小孔的形状
C.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缩小的
D.当图中A纸筒不动,B纸筒向右拉伸时,半透明纸上的像将不变
12.平静的池面上映出了空中飞翔的小鸟,小明说:“快来看,鸟和鱼在水中比赛呢!”他看到的“鸟”和“鱼”实际上是( )
A.“鸟”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的虚像
B.“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鸟”和“鱼”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鸟”和“鱼”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13.如图所示,平面镜M直立在水平地面上,长6cm的铅笔平放在地面上且与平面镜垂直,笔尖离平面镜10cm,现铅笔以2cm/s的速度垂直平面镜向它匀速靠近。则( )
A.铅笔的像为虚像,且尖端朝右
B.笔尖的像移动速度大于笔尾的像移动速度
C.经过3s,笔尾的像与笔尾相距20cm
D.将M逆时针转动45°,铅笔的像竖直且尖端朝上
14.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应用中有以下说法:
①平面镜所成的是等大的虚像;
②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放在口腔中的内窥镜是平面镜;
③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用眼睛看见
④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通常选用较薄的透明玻璃板进行实验。
对这些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D.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二、填空题
15.一束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则反射角为______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度,光的传播方向被改变了______度;如果入射角减小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减小______度。
16.人站在竖直挂着的平面镜的正前方,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______m/s,当人靠近平面镜时,像会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______;背着月光走时暗的是______。
18.如图所示,平面镜以45°角倾斜放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长12cm铅笔AB,以5cm/s水平速度向平面镜匀速靠近,则此铅笔的像相对平面镜的速度为______cm/s,方向______,铅笔像的大小为 ___cm。
19.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4m处,则像距离人______m远;如果此人以1m/s的速度靠近镜面,则1.5s后,平面镜中的像将_____(填变大、不变、变小)。墙上竖直悬挂着一面时钟,桌子上水平放置一块平面镜,站在平面镜旁面对时钟,看见时钟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如图所示,那么实际时间是______。
20.丹丹同学身高1.5m,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m;若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_(选填“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若她以0.5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为___m/s,像的大小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1.2000多年前的《墨经》就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小孔成像成的是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宋代王安石《梅花》中有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梅花,是因为光发生了______。
22.如图所示,MN是物质A和B的分界面,且其中之一是空气,另一种是某种透明液体,一束光线从物质A射到物质B,则入射角为______ 度,折射角为______ 度,其中MN______(左侧/右侧)物质是空气。当入射角减小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将变______。
三、实验题
23.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想起了走过教学大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自己的感觉对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明进行了实验探究。小明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的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当把蜡烛B移动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测量并记录此时物、像和玻璃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2)多次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移动蜡烛B,发现总能找到一个对应位置,在镜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蜡烛B与蜡烛A的像均重合,测量并记录每次实验数据。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时应选 ___________(较厚/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②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能验证小明感觉的是步骤 ___________(选填(1)或(2));
③“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 ___________,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___________,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___________。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 __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24.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起来的,可以绕ON转动,ON垂直于镜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
(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
(2)①先使E、F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这时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②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③由①②可得出结论:______;
(3)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多次改变入射光线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了______。
25.“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实验前,应将纸板______放置在平面镜上,同学们在纸板前不同方向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A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反射;
(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______ (选填“顺”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时反射光线______(选填“存在”或“不存在”);
(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线______;
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
26.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正确放置器材后移动B,发现A烛焰的像出现在B的烛身上,说明他在器材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2)如图乙是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其中的不足之处是______;
(3)为了探究像的虚实,小明移去蜡烛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置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并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虛像,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小明又将一块不透明挡板分别放在平面镜前后的1、2、3位置,如图丙所示,当挡板位置位于______(填位置序号)时,人眼能看到物体A的像;
(4)如图丁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保持竖直并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______°。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60°
60°
参考答案
1.B
2.C
3.C
4.A
5.D
6.C
7.C
8.C
9.C
10.D
11.A
12.B
13.C
14.D
15.70 140 40 20
16.2 不变
17.积水 积水
18.5 竖直向上 12
19.8 不变 3︰40
20.3 能 1 不变
21.倒立 漫反射
22.40 60 右侧 大
23.较薄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 物体大小相等 相等 垂直 不能 虚
24.不能 能 不能 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25.竖直 漫 顺 存在 C
26.不需要 蜡烛A与蜡烛B规格不同 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的像 2、3 4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