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运动和力强化培优(3)2021-2022学年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章运动和力强化培优(3)2021-2022学年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练习题,共9页。
第三章运动和力强化培优(3)2021-2022学年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2020 年 7 月 23 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火箭上升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问一号”相对于火星是静止的 B.“天问一号”相对于运载火箭是静止的C.运载火箭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D.运载火箭相对于火星是静止的2.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有误的一项是(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石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C.“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星红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红光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能辨别出是钟声依靠的是声音的音色3.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B.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C.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D.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4.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经过6个多小时的飞行之后,神舟十三号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当“神十三”与空间站对接完成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球为参照物,“神十三”是静止的B.以“神十三”为参照物,空间站是静止的C.以太阳为参照物,“神十三”是静止的,空间站是运动的D.以太阳为参照物,“神十三”是运动的,空间站是静止的5.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B.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C.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静止D.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6.如图所示,2021年8月26日,苏炳添在奥运会男子100m决赛中以9.83s闯入决赛,可谓是中国人的骄傲。如果说“苏炳添跑得比我们都快”,这句话的物理含义是( )A.通过相同的路程,苏炳添比我们用的时间长B.通过相同的路程,苏炳添比我们用的时间短C.在相同的时间内,苏炳添通过的路程比我们通过的路程短D.苏炳添运动的速度比我们运动的速度小7.如图所示,甲乙两船完全相同,坐在乙船上的小明用力推甲船,两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推甲船的力大于甲船对小明的的推力B.小明把另一只小船推开后,小船运动越来越慢,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C.两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速度相同D.甲船运动状态比乙船容易被改变8.在男子100m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慢,如下几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观众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快,这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快慢B.裁判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快,这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快慢C.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D.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9.如图是投掷实心球的场景,实心球在D位置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心球从A到B的过程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B.实心球从B到C的过程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C.实心球从C到D的过程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D.实心球在D位置受到平衡力的作用10.甲、乙两小车同时沿同一直线分别从P、Q两点由静止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6s后两车相距10m,结合图像可知( )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B.两车一定会相遇C.P、Q相距可能为100mD.若P、Q相距10m,则两车运动方向相同11.某同学乘坐高铁由孝感北站去往武汉,在车上看到车厢内显示当时车速为288km/h。他估测车厢通过某一隧道用了5s,则该隧道长度约为( )A.1440m B.5184m C.400m D.40m12.如图是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在t=10s时刻相遇B.两物体往同一方向行驶C.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D.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相等,都是5m/s13.如图所示的活动过程中,其中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它是( )A.力使静止的物体运动 B.力使运动的物体停止C.力使物体改变形状 D.力使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14.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的运动情况,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B.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C.在0~4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二、填空题15.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放于粗糙程度不变的水平面上的木块,AB段木块加速运动,BC段匀速运动,达到C点时,撤去拉力,木块开始减速运动至D处静止,整个过程中,只有BC段时,测力计示数稳定为1.6N。那么,该木块在BC段时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为______;在整个A至D的过程中,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______(填“不变”、“变化”或“无法判断”)。16.物理中描述机械运动时常常需要确定参照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轻舟”在 ___________(运动或静止),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___________。17.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约需2.6s,则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m,月亮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18.足球运动员争抢“头球”时,用力顶球,球向外飞出,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同时运动员的头部有疼痛感,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的,被顶出的足球在空中能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足球具有______,在飞行过程中足球受力_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由于受到______力,足球最终将落回地面。19.假期,小明坐客车去旅游,当客车行驶到高速公路保持车距标识牌0m处时,恰好一辆小汽车行驶到客车旁,此时客车上速度计显示为80km/h。当客车匀速行驶到标识牌150m处时,小汽车匀速行驶到标识牌200m处,小汽车______(选填“已经”或“没有”)超速;若以小汽车为参照物,客车是向_______(选填“前”或“后”)运动的。(此路段最高限速为120km/h)20.丹丹同学身高1.5m,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m;若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_(选填“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若她以0.5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为___m/s,像的大小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1.我们把物体______叫做机械运动。小明的爸爸乘火车到郑州“抗疫”,火车开动后,小明对着远去的火车挥手作别,爸爸看到小明逐渐向后退去,是以______(选填“火车”或“地面”)为参照物的;而小明看到火车远去是以______(选填“火车”或“地面”)为参照物的。22.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参加百米赛跑,在比赛过程中,以运动场的看台为参照物,她是 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最终她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m/s。2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沿同一方向运动的s﹣t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象可以看出甲车做_____直线运动,5~10s内,乙车的速度是_____m/s;(2)由图可知,甲、乙两车在_____s时相遇;(3)0~5s内,坐在甲车上的人看乙车是_____(选填“前进”或“退后”)的,t=5s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m。(4)0~10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ν甲_____ν乙(选填“>”、“<”或“=”)。(5)如图所示是跑步者用随身携带的手机APP软件记录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_____。 三、实验题24.在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过程:用弹簧测力计六次测量钩码的重力,把测量数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实验序号钩码质量m(kg)重力G(N)比值G/m(N·kg-1)10.10.989.820.21.969.830.32.949.840.4___________________50.54.909.860.65.889.8(2)请你将表格中所缺的数据填写完整;(3)实验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_________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25.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请用公式表达)。(2)实验中小华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 ___________。(3)图中BC段的路程sBC=___________cm,小车在AB段的速度vAB=___________m/s。(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到达B点后才停止计时,则据此所求出的BC段的平均速度vBC会偏 ___________。(5)小华在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直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26.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理是:______。BC段的平均速度应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B段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1.B2.B3.D4.B5.D6.B7.D8.D9.D10.D11.C12.A13.C14.D15.1.6N 不变 16.运动 山 17.3.9×108 不是 18.运动状态 相互 惯性 不平衡 重 19.没有 后 20.3 能 1 不变 21.位置的变化 火车 地面 22.运动 6.25 23.匀速 0 10 前进 10 = t2 24.3.92 9.8 正 25.v= 便于测量时间 40.0 0.003 小 不正确 小车到达B点速度不为0 26.40.0 0.25 小 不正确 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