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精创】期中模拟卷(一)(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展开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模拟卷(一)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60分)
2019年1月3日上午10时26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传来喜讯,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月背软着陆的梦想。月球背面是人类迄今为止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月球区域。“嫦娥四号”着陆月背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上图是“嫦娥四号”发回的首张月球背面照片。读图,回答1~3题。
1.“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天体所属天体系统中,等级最低的是( )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答案】 D
【解析】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球,月球处在地月系,地月系处在太阳系,太阳系处在银河系,所以地月系等级最低。
2.“嫦娥四号”在月球上迎来第一个月昼时,可能观测到的行星是( )
水星 金星 火星 木星 土星
A. B. C. D.
【答案】A
【解析】当月昼来临时,月球背面面向太阳,即月球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内侧,故只能观测到地球轨道以内的行星,即水星和金星,故A项正确。
3.月球上一片荒凉,目前未探测到生命迹象,而地球上却生机盎然,主要是因为地球( )
离太阳的距离比月球适中 体积与质量适中 自转周期适中 宇宙环境更安全 有太阳光照。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月球与地球距离约38万千米,与日地距离相比,差距可以忽略不计,项错误;月球体积与质量太小,引力不足以将大气留在月球周围导致无法存在生命,项正确;月球自转周期27.32天,太长,导致月球温度过高和过低,项正确;月球与地球的宇宙环境类似,均有自己的轨道且互不干扰,项错误;月球拥有自转和公转,有固定规律的太阳光照,项错误。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下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4-5题。
4.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地形地势 B.天气状况 C.纬度位置 D.昼长时数好教
【答案】B育
【解析】由图可知,该交通信号灯所用电源是太阳能电池,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出现变化主要是因为天气的阴晴变化,导致太阳能电池蓄能多少不同,从而导致交通信号灯亮度发生变化。
5.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 )
A.哈尔冰 B.拉萨 C.成都 D.海口
【答案】B
【解析】设置使用太阳能电池作为能源的交通信号灯的城市,一定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哈尔冰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小,太阳能资源也不丰富;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地处内陆,降水较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海口位于南部海岛,两地阴雨天气多,太阳能资源贫乏。
下图是NASA拍摄的“太阳笑脸图”。如果你把头向右边倾斜,你从这张照片上会清楚地看到太阳的两只眼睛、鼻子、嘴以及颧骨。科学家表示,“两只眼睛、鼻子、嘴以及颧骨”可能是太阳活动活跃的区域。据此完成6-7题。
6.“鼻子”所处的太阳大气圈层有什么特点( )
A.亮度最亮 B.厚度最厚 C.温度最高 D.太阳大气最外层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鼻子”比周围区域暗,说明“鼻子”是黑子发生的结果。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光球层是太阳大气最亮的圈层,人类肉眼看到的太阳就是光球层,A项正确。
7.关于太阳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周期为11年
B.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
C.会干扰地球磁场,引发“磁暴”
D.使地球极地地区出现极光
【答案】B
【解析】太阳活动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读地层分布图,完成8-9题。
8.岩层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好教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而③④岩层属于岩浆岩。
9.岩层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下老上新。
(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岩层。
10.下列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鱼类 ②爬行类 ③两栖类 ④鸟类 ⑤无脊椎动物 ⑥哺乳动物
A. ⑤③①②④⑥ B. ①③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⑤①③②④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因此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是⑤无脊椎动物、①鱼类、③两栖类、②爬行类、④鸟类和⑥哺乳类。故选D。
11、恐龙时代最繁盛的植物是( )
A.海生藻类植物 B.陆生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答案】D
【解析】恐龙时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盛。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 ℃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 ℃的高温干热岩体。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岩石圈( )
A.等同于地壳 B.属于地球外部圈层
C.由岩石组成,且全球厚度不均一 D.包括软流层和地壳
【答案】C
【解析】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厚度不一,陆地较厚,海洋较薄,位于软流层之上。
13.关于干热岩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位于上地幔的顶部 B.位于地壳
C.干热岩广泛分布于我国全国各地 D.干热岩来源于软流层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应属于地壳,B项正确。
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所示的①②③圈层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B.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C.生物圈、水圈、大气圈 D.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答案】C
【解析】图中所示的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最上面③是大气圈,位于最下面的是岩石圈;跨三个圈层的①是生物圈;②是水圈,故C项正确。
15.关于图中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是生物生存环境的总称
B.②圈层是一个不连续规则的圈层
C.岩石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
D.③圈层是内外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
【答案】D
【解析】①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项错误;②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B项错误;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C项错误;③圈层是大气圈,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D项正确。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人鲍姆加特纳乘坐氦气球从39千米的高空勇敢地跳下,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自由落体运动。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16-18题。
16.关于大气垂直分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平流层 B.②—对流层
C.③—臭氧层 D.④—电离层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为中间层,④为电离层。
17.鲍姆加特纳起跳时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电离层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鲍姆加特纳乘坐氦气球从39千米的高空跳下,39千米主要位于②层,由上题分析可知,②为平流层,故B项正确。
18.鲍姆加特纳在降落过程中,气温( )
A.先降低再升高 B.先升高再降低
C.逐渐升高 D.逐渐降低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从39千米的平流层垂直跳下,主要经历平流层和对流层,结合图示温度变化可知,温度先降低再升高,故A项正确。
“阳伞效应”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人文与自然的活动,向大气排入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据此完成19题。
19.“阳伞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的吸收作用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大气的散射作用增强 D.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
【答案】D
【解析】据“阳伞效应”的概念可知,受大气中大量烟尘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这主要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有关。
在低层空气中,各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空气运动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增大而减小。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距地面越高,风速越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越小。据此完成20-21题。
20.假设将某地不同高度上的风向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下面图示中能表示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随高度变化的是( )
【答案】B
【解析】近地面的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随海拔升高,摩擦力变小,夹角变小,最终与等压线平行,故B项正确。
21.根据上题图示信息,低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
A.东 B.南 C.西 D.北
【答案】D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低压应位于该地北侧。
下图为全球水循环模式图,箭头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据此回答22-24题。
22.若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M、N分别为( )
A.100、84 B.16、84 C.7、23 D.16、23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指向M的箭头只与两个数值有关,P是海水蒸发(84),T代表有77个单位以降水形式落回海洋,所以指向M的只有7个单位;指向N的两个数值,一个是M(7),另一个是Q(16),所以N为23。故C项正确。
23.图中哪环节与奔腾的长江水无关( )
A.P B.M C.N D.T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T指海面上的降水,与陆地径流无关;Q代表的是全球陆地上的水汽蒸发,也包括植物的蒸腾;海水蒸发(P)形成大气水,部分大气水经水汽输送(M)带至陆地,并形成降水(N),在地表汇集形成地表径流(S),与奔腾的长江水有关。
24.人类人工降雨所在的环节是( )
A.M B.S C.N D.Q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M表示水汽输送,N表示陆地降水,Q表示陆地蒸发,S表示地表径流。人类人工降雨主要影响降水环节,故C项正确。
海水温度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性质(暖流和寒流)的影响。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回答25-27题。
25.关于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纬度水温西高东低
B.高纬度海区东部海水不易结冰
C.西部水温温差大于东部
D.由南向北海水温度递减变化西部大,东部小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同纬度海水温度西低东高;高纬度东部海区海水温度较高,不易结冰;西部海水温差大于东部;由南向北海水温度递减变化西部大,东部小。
26.造成甲、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甲海区水温低,乙海区水温高。甲海区受寒流影响,乙海区受暖流影响,故甲海区水温低于乙海区,A项正确。
27.造成甲、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甲海区纬度高,水温低;丙海区纬度低,水温高,故C项正确。
读我国植被分布模式图,回答28-30题。
28.图中①②分别为( )
A.①为温带草原,②为温带荒漠
B.①为温带草原,②为亚寒带针叶林
C.①为温带荒漠,②为亚寒带针叶林
D.①为温带荒漠,②为温带草原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③区域距海近,为落叶阔叶林。沿③②①的方向变化,降水逐渐减少,故②为温带草原,①为温带荒漠。
29.图中④地植被特点( )
A.夏季葱绿,冬季落叶 B.叶子呈针状
C.草本植物为主 D.一年四季常青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④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常绿阔叶林。
30.图中⑤的植被与下列哪个地区的植被类似( )
A.西欧 B.泰国
C.东非高原 D.地中海沿岸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⑤位于我国最南部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为热带季雨林。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热带季雨林;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为落叶阔叶林;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为热带草原;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印度洋西北部海域上升流的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 洋流A为________(“暖”或“寒”)流。据图说明成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明图中洋流对A处及沿岸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此时,一艘油船从B国驶向我国,航速较________(“快”或“慢”),据图中信息说明判断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若一艘货轮在C处发生漏油事故,油污是否会到达A处,说明判断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寒 该海域有上升流,将海底的冷海水带到海洋表层,使表层海水水温降低。
(2)A处沿岸地区受寒流影响,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促进荒漠景观的形成;受上升流的影响,促进渔场的形成。
(3)快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表层海水向东流,顺风顺水。
(4)会。在表层,油污向东扩散,又受表层暖流和表层寒流的影响,油污被带到A海域。
【解析】第(1)题,据图例可知,A洋流为寒流。结合上升流可知,A处表层海水水温较低,形成寒流。第(2)题,A处受寒流和上升流双重影响,易形成渔场,沿岸地区易形成荒漠景观。第(3)题,结合盛行风向和洋流流向判断。第(4)题,结合洋流流向判断。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下表为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生长时间。下图为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 播种时间 | 主要生长时间 | 收获时间 |
冬小麦 | 10月 | 4~5月 | 6月 |
玉米 | 6月 | 7~9月 | 10月 |
(1)华北平原属于_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植被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6分)
(2)说出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温带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落叶阔叶林
(2)特点: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秋季开始下降。
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夏季,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秋季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
(3)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高粱等作物达到生长期峰值。
【解析】第(1)题,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第(2)题,读图即可判断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特点。原因主要考虑植被生长的季节变化。第(3)题,根据主要农作物生长季节分析原因。
【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1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1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2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2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2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2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