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2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2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检测试卷(一)(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1.科学家不止一次报告过发现太阳系外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但按美联社说法,先前发现的那些行星后来证明不太适合生命存在,因为这些行星都不处于“宜居带”。有关“宜居带”是指( )A.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较高 B.恒星温度适中C.行星上可能存在气态水 D.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答案】D【解析】“宜居带”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行星不会太热或太冷,星球上可能存在液态水。2.有关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B.利用太阳能发电是西藏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C.利用太阳能发电,连续性好,投资少,收益大D.太阳能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答案】D【解析】世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撒哈拉沙漠。利用太阳能发电受天气影响大,且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目前,太阳能发电技术还不完善,在西藏地区受经济、技术水平的制约,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程度较低,不是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2018年7月,专家在一块琥珀中首次发现了距今约0.99亿年,生活在森林环境的爬行动物——缅甸晓蛇。下图为琥珀及缅甸晓蛇骨骼复原图。完成第3题。3.缅甸晓蛇繁盛于(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前寒武纪【答案】B【解析】缅甸晓蛇是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回答第4题。4.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B.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C.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D.地形高度与M界面深度大致呈现“倒影”的关系【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基本上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故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A对;距海的远近与地壳厚度关系不大,故B错;山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平原地区为30千米左右,故C对;图示地形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故D对。答案选B。5.夏季,园林工人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下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树木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答案】D【解析】夏季太阳辐射较强,地面温度较高,树木水分蒸发旺盛,园林工人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从而利于新栽大树的成活。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6题。6.有关①②③④四地空气流动状况,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②—① B.③—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① D.④—②—③—①—④【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高空①处是高压,②处是低压,那么近地面③处是低压,④处是高压。所以可以判断气压大小为:②<①<③<④。水平面上①流向②,④流向③。垂直方向③处上升流向①,②处下沉流向④。四地空气流动状况是③—①—②—④—③,顺时针方向。故选B。通过多年探索,地处非洲北部内陆的N国终于在沙漠咸水湖中养鱼成功,使鲜鱼摆脱“奢侈”标签而进入普通家庭的餐桌。研究过程中发现,鱼苗直接投入湖泊养殖则会当天死亡,而将鱼苗投入室内装满湖水的鱼缸中养殖则能正常生长。据此回答第7题。7.N国在沙漠咸水湖中养鱼成功的关键措施是( )A.降低湖水盐度 B.调节湖水温度 C.增加湖泊水量 D.投放大量饵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鱼苗投入装满湖水的鱼缸中养殖则能正常生长,说明无需改变湖水盐度,A错。鱼缸位于室内,温度变化幅度小,所以N国在沙漠咸水湖中养鱼成功的关键措施是调节湖水温度,B对。与鱼缸相比,湖泊在水量、饵料方面更有优势,C、D错误。8.下图为“某小岛周围海区的等盐度线分布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a、b、c的数值c最大 ②该岛降水西多东少 ③A处可能有河流注入 ④该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解析】受岛屿径流影响,距岛近则盐度低,故①错;该岛西侧较东侧盐度低,即西侧径流多,降水多,故②对;由等盐度线可知,A处可能有河流注入,③对;若该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则岛屿东侧降水多,与图中信息不符,故④错。9.同一艘船只,如果轮船整体重量不变,则其在下列大致相同的纬度海区航行,轮船的吃水线最浅的是( )A.墨西哥湾 B.台湾东部海区 C.阿拉伯海 D.红海【答案】D【解析】海水密度越大,产生的浮力也就越大。世界海水密度最大的海区是红海,所以轮船在红海时吃水线最浅。许多大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据图回答第10题。10.亚马孙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主要原因有( )①该河径流量大,入海河水逆潮流顶托抬高潮位 ②河口呈喇叭形,潮水涌入由宽变窄,推高潮位 ③河口位于赤道附近,无地转偏向力,可保持高潮位 ④河口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信风顺潮助推潮位升高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解析】大河河口潮汐潮位高主要与入海河水的顶托、喇叭型的河口形状有关,与地转偏向力无关,①②正确,③错误;该河口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大气以垂直运动为主,④错误。11.下列所示四图,是洋流流经某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图(虚线代表洋流),关于图中洋流的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①南半球暖流 ②北半球暖流 ③南半球寒流 ④北半球寒流B.①南半球寒流 ②北半球寒流 ③北半球暖流 ④南半球暖流C.①北半球暖流 ②南半球寒流 ③北半球寒流 ④南半球暖流D.①北半球暖流 ②南半球暖流 ③南半球寒流 ④北半球暖流【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图所示海区水温北低南高,处于北半球,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弯曲,为暖流;②图所示海区水温北高南低,处于南半球,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弯曲,为寒流;③图所示海区水温北低南高,处于北半球,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弯曲,为寒流;④图所示海区水温北高南低,处于南半球,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弯曲,为暖流。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12题。12.图中a、b、c、d、e分别表示( )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答案】C【解析】第1题,结合图分析,a为水汽输送,b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d为地下径流,e为蒸发。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完成13-14题。13.洪水淹没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 B.推断出各地降水状况C.计算湖泊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答 案】 A【解 析】 洪水淹没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了解被淹没地区的人口分布,进而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14.对1950年与1998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叠加,能够 ( )A.计算湖泊蓄水量 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C.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答 案】 C【解析】 对不同年代的同一区域的图层叠加,可以知道该区域的变化,题干中是湖泊的面积变化。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15-16题。15.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C.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答案】C【解析】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在沙漠生长的植物的根扎得特别深,根系很发达,根系铺开的面积越大,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地上部分很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生存几率,故答案选C。16.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C.沼泽植被 D.热带草原【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故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温带荒漠。图2是“我国某石灰岩分布广泛地区的等高线图”,图2中A河流被称为“白水河”,人们发现这条河流的底部呈乳白色;而B河流被称为“黑水河”,人们发现这条河流的底部淀积了大量黑色的淤泥。图1是图2中M处天然的由碳酸钙淀积作用形成的水池,并且还在不断地增多和长大,科学术语被称为“钙化池”,钙化池光滑平整,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据此回答17-18题。17.从钙化池的形成中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池的外边缘流速较池内小 ②池的外边缘较池内流速大 ③池内淀积作用快于池的边缘 ④池的边缘淀积作用快于池内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B【解析】池的外边缘为凸起部分层,流水流速加快,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降解并逸出,在凸起处发生碳酸钙沉淀,形成边坝,所以池的边缘比池内流速大,沉淀快,故选B项。18.科学家们将钙化池的边缘切开研究发现,其边缘呈层状结构,层状结构呈白色与黄色相间分布,厚薄不一。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白色的是碳酸钙,而黄色的则是泥土。据此推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区域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②碳酸钙淀积层越厚,说明该时期降水越少 ③泥土颗粒的大小可以反映当地降水强度大小 ④上述现象在西欧发现的可能性较大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黄色的泥土主要来自于流水所经过的山地,降水越多,流水所带来的黄色泥土越多,黄色沉淀就厚,白色碳酸钙沉淀就薄;黄土的颗粒越大,说明降水强度越大,白色与黄色相间分布,厚薄不一,说明这里降水不均匀,而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出现厚薄不一现象的可能性小,综上所述D正确。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据此完成19题。19.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 B.海滨的沙滩C.岩石就地风化 D.人为堆积【答案】 B【解析】 河流入海,泥沙沉积,如果此沙丘是河流沉积出露河床形成的也应该位于入海口附近;由景观图和材料中提及此处是巨大沙丘,该沙丘地势较高,不可能是河流搬运。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是岩石就地风化,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人们不会在村庄附近堆积巨大的沙丘。结合前面信息——风力大、岛、临海,沙丘形成应为风力将海边沙搬运至此堆积而成。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20-21题。20.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答案】D【解析】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洪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图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故选D。21.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主导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坡面较缓,背风坡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选C。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下图为“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22题。22.图中所示河段的流向为(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答案】 A【解析】 判断河流的流向可以根据河床的特点以及地转偏向力来进行分析。结合图示的方向标,河流的南侧河床侵蚀较为严重,又因为该河流为南半球的河流,因此南侧为河流的左侧,说明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向西,故答案选A。下面图a为某河流不同河段及其横剖面示意图,图b为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23题。23.图b所示地貌景观,最有可能位于图a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A【解析】图b地貌景观为瀑布,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上游,即图a中的①处。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24-25题。24.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答案】A【解析】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的作用下形成原始土壤。25.图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阶段进入成熟土壤阶段过程中生物循环的作用,甲、乙两种作用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甲、乙分别表示( )A.岩石的风化 原始土壤的形成B.岩石的风化 人类活动的参与C.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元素的聚集D.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的流失【答案】C【解析】植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和养分元素。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一猎人欲到该地打猎,猎人熟悉动物习性,知道山羊喜欢在陡峻的山崖活动。读图完成26-27题。26.猎人爬上山顶时,他可以看到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 案】 C【解 析】 猎人站在山顶上向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看,甲处与山顶之间存在一高耸的陡崖,不能通视;乙处与山顶之间隔着一条山脊,不能通视;从丙处到山顶属于凹坡,能通视;从丁处到山顶属于凸坡,不能通视。27.猎人想捕获山羊,可选择蹲守在(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 案】 B【解 析】 分析图中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可知,①处为山麓缓坡地带,③处为山谷,④处为山脊,②处有多条等高线重合,存在陡崖,地势陡峻,可能有山羊活动。据媒体介绍,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 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据此完成28-29题。28.桑枣中学的师生在地震发生时无一伤亡,成功避险,关键之一是充分利用了逃生时间。地震防灾中,有一个名词叫“黄金12秒”,具体指 ( )A.横波到达并造成破坏前的时间B.纵波到达并造成破坏前的时间C.人在地震中从意识到灾害到躲避所用的最短时间D.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到地震的时间【答案】C【解析】地震来临时,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到地震发生需要3~5秒,然后以最快速度躲避的时间也只有7~9秒,这个时间被称为“黄金12秒”。29.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答案】D【解析】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在人员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躲在坐椅下;应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开间小的地方。30.在山区考察或旅游时,若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应当选择的自救方式是( )A.向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上游快跑B.向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下游快跑C.呆在原地立即大声呼救D.向垂直于沟谷两侧的山坡快跑【答案】D【解析】泥石流快速冲向下游,应向垂直于沟谷两侧的山坡快跑,以躲避泥石流灾害。 二、综合题(共2题,共40分)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天坑是一种漏斗形岩溶地质景观,大部分坑壁都是陡崖环绕。天坑是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不断溶解,导致岩层不断崩塌,并贯通地表所形成的。下图为贵州省天坑及溶洞示意图,图中岩层都是软硬程度相同的石灰岩层。(1)试推断图中天坑形成的地质过程。(8分)(2)指出溶洞①与溶洞②所在岩层的新老关系,并分析理由。(6分)(3)试分析图示地区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河水丰富的原因。(6分)【答案】(1)原有石灰岩受地壳抬升作用隆起;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河流下切,地表水渗漏,地下河发育,石灰岩受流水溶蚀(或侵蚀)形成溶洞;受外力作用影响,洞穴顶部坍塌形成天坑。(2)溶洞②所在岩层较溶洞①所在岩层老。理由:两溶洞均以石灰岩为基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埋藏位置越偏下,岩层年龄越老。(3)喀斯特地貌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地表水通过溶洞流入地下暗河;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弱,地表水容易流失。【解析】本题以喀斯特地貌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天坑形成的地质过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以及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的原因,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32.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6分)(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4分)(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4分)(4)人类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也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据你所知,人类减轻泥石流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6分)【答案】(1)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坡面物质不稳定);地壳运动活跃(地震、断层发育);碎屑物质丰富;气候湿润,降水量大。(2)B地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缺乏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3)毁林开荒;开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4)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等。【解析】我国泥石流分布区主要是山地集中且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A地位于我国的西南横断山区,地形崎岖。B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泥石流是一种地质灾害,它的发生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状况、气候特点等关系密切。防治泥石流的措施主要从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科学监测等方面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1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1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2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2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1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1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