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村居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村居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读诗题,指导写字,初读古诗,读对节奏,品读古诗,想象画面,诵读古诗,指导写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容分析
本课是围绕“春天”这一人文主题选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村居》《咏柳》。两首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柳”,遗留来写纯净、春意,诗中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轻快明丽的景物,兴致勃勃的人群,饶有乐趣的事,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经典咏物诗。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名句。
语文要素
阅读训练要素: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莺、拂、堤”等11个生字,会写“诗、童、趁”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感受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
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莺、拂、堤、柳、醉”这5个生字,会写“诗、童、趁”这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村居》,并背诵。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读诗题,指导写字
1.导语: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你们喜欢春天吗?在古代,无数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2.指导写“诗”字。(课件出示书写指导)
(1)教师范写“诗”,边写边点拨: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寺”,“寺”的上半部分为“土”,第二横最长,覆盖下面的“寸”。
(2)学生描红,临写。
3.理解诗题。
(1)理解“村居”的意思。
(2)齐读诗题。
5.小结:清代诗人高鼎晚年隐居乡村,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他把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色写进这首诗。大家想知道诗人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调动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并结合课题,相机指导写字。
二、初读古诗,读对节奏
1.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教师正音。
(3)读诗句“拂堤杨柳醉春烟”。(课件出示会认字)
①识记“拂”:
用“拂”组词。
指名学生做一做“拂面”的动作。
②识记“堤”:
指名读,组词。
引导: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字长得像?
对比识记“堤、题、提”。
③识记“柳”:
指名读。
引导扩词:你见过什么和柳相关的事物?(杨柳、垂柳、柳絮)你能说几个含“柳”的表示颜色的词吗?(柳黄、柳绿花红)
④识记“醉”:
资源识字。出示“醉”字的古文字型,猜一猜:这是什么字?你是怎样猜的?
引导发现:左边像个酒杯,右边像个站立不稳的人,酒喝多了人就醉了。
用“醉”组词。
(4)教师范读。
2.再读古诗,读出韵味。【阅读要素训练】
(1)读对节奏。
①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②指名读,师生评议。
③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2)读出韵律。
①教师范读,示范停顿和长音。引导评价: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②指名读。
③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
④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在读熟古诗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直至背诵,从而达成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便于更好地理解诗句,同时也落实了本课的阅读要素训练。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观察插图,圈画景物。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图中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并从课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点拨:河边草绿,杨柳轻拂,鸟儿啼飞,孩子们忙着放风筝。这样的乡村春光多么令人陶醉啊!相机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诗中所描述的事物,如,草、莺、堤、杨柳、春烟、纸鸢等。
2.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春天的“美景”。
①春天到了,小草怎么样啦?学生自由说,引出“长”(课件出示小草图片),并理解“草长”的意思。
②你们看,春天的黄莺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黄莺高飞图)随文识字“莺”,读准字音。
③那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呢?
是的,春天,阳春二月,草长莺飞。
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注意节奏。
④结合插图观察杨柳的位置,理解“拂堤”的意思。并指名读好“拂堤杨柳”,读出轻柔、温柔的感觉。【阅读要素训练】
⑤春天,细雨蒙蒙,空气中常常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汽,这就是诗中所说的“春烟”。(课件出示细雨蒙蒙中的杨柳图)在这样的景色中,诗人的感受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醉)齐读“拂堤/杨柳/醉春烟”,注意节奏,读出轻柔、陶醉的感觉。【阅读要素训练】
⑥小结:阳春二月,草长莺飞,春烟弥漫,杨柳拂堤,我们陶醉于这么美的春景。那此时此刻,远处放学回来的儿童又会营造出怎样一幅景象呢?
(2)品读春天的“童乐”。
①结合图片认识“纸鸢”(课件出示风筝图)。
②为什么会在春天放风筝呢?交流春天的季节特点,知道“东风”就是“春风”。
③关注“忙”字。
a.指导组词:急忙、繁忙。
b.在这句诗里,“忙”是指什么呢?
c.说明了小朋友非常喜欢放风筝。
④拓展:周围还会有哪些景物呢?“放纸鸢”的具体情形如何?在这样的季节,你们还会干些什么呢?联系生活,感受春天带给大家的欢乐。
【设计意图】先观察图片,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关键字词,加深对诗句的理解。用学生的自由看、自由想、自由说代替教师一句一句的讲解,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四、诵读古诗,指导写字
1.师生合作,对读古诗。
师生合作。教师描述诗句中的春天,学生读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插图)
预设:
师: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欢快地飞着,唱着动听的歌谣。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师: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起舞,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它仿佛在春天里醉了。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孩子们放学后急忙跑回家,趁着春风放风筝。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积累背诵,指导写字。
(1)以补白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课件出示填空)
______莺飞________,扶梯杨柳醉______。
______散学归来早,忙趁______放______。
(3)指导写“童、趁”字。(课件出示书写指导)
①教师范写。
②学生描红,临写。
【设计意图】师生对读、补白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随堂练习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咏、妆、丝、绦、裁、剪”这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这5个字,积累“妆”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咏柳》,并能背诵。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导读诗题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村居》。
(2)过渡:春天的杨柳随风舞动,不仅使清代诗人高鼎陶醉,而且让唐代诗人贺知章赞不绝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首古诗《咏柳》。
2.读诗题,识记“咏”字。
(1)猜猜:“咏”是什么意思?
(2)拓展: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联系《村居》中描写杨柳的诗句,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然后,结合课题,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咏”理解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对节奏
1.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教师正音。
(3)朗读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识记“妆”:
①指名读。它是一个三拼音节(zhuānɡ)的字。
②引导学生用生字组词,如化妆、梳妆。
(4)朗读诗句“万条垂下绿丝绦”。识记“丝”“绦”:
①指名读,注意“丝”是平舌音。
②引导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朗读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识记“裁”:
①指名读,组词。
②引导观察“裁”和“载”的异同。
(6)朗读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识记“剪”:
①指名读,组词。
②引导发现字义与“刀”相关。
2.再读古诗,读出韵味。【阅读要素训练】
(1)读对节奏。
①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②指名读,师生评议。
③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2)读出韵律。
①教师范读,示范停顿和重音。引导评价: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②指名读。
③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
④男女生比赛读。
⑤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分句指导,强化重点。然后采取多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掌握。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过渡:诗人是怎样咏柳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1.学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指导理解“碧玉”。
①引导观察碧玉的外形特点,尤其是颜色和光泽。(课件出示“碧玉”图片)
②想想“碧玉”和柳树的哪部分相似。
③明确:诗人用碧玉来形容柳树鲜嫩的新叶。
(2)指导理解“丝绦”。
①学生直观地看到“丝绦”就是衣裙上的长长的丝带。(课件出示“丝绦”图片)
②想想“丝绦”和柳树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③明确:“绿丝绦”指的是垂下来的、长满叶子的柳条。
指名学生说诗意,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听完再补充。教师点拨,如“一树”指满树。
2.学习故事后两句。(课件出示诗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教师提问:这么美的柳条,这么漂亮的叶子,是谁裁出来的呢?
(2)学生齐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3)教师读诗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插图,想象春风裁剪柳叶的画面。
(4)一问一答合作读。
①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②分组合作读:一、三组读前半句,二、四组读后半句。
③男女合作读:男生(女生)读前半句,女生(男生)读后半句。
(5)指名学生说诗意,师生评议。教师拓展:春风还可以裁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3.熟读诗歌,感悟诗情。
(1)朗读古诗,正确流利。
①自由读。
②同桌互读、互听、互评。
(2)再读古诗,读出节奏。【阅读要素训练】
①教师配乐范读,明确节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学生配乐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分开读、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碧玉”和“丝绦”,想象画面,后又抓住“春风似剪刀”的特点,使学生感悟春天的勃勃生机。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诵读古诗,随文写字
1.读“碧玉妆成一树高”,指导写“碧、妆”字。
(1)指导“碧”字。(课件出示书写指导)
①指导学生观察结构,想一想:“碧”的是由哪几个字组成的?
②编一首儿歌来让学生记住字形,如“王先生和白先生,背靠背坐在石头上赏风景”。
③指导书写:“王”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下方的“石”字要写得扁且宽,与上方的“珀”字相平衡。
(2)指导“妆”字。(课件出示书写指导)
①字源识字。指导学生观察,猜一猜: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课件出示“妆”字甲骨文字形)
②左边是床,右边是女子,表示女子起床后梳妆打扮。
③指导书写:左边为点、提、竖,右边的“女”字写在竖中线偏右处。
2.读“万条垂下绿丝绦”,指导写“绿、丝”字。
(1)引导观察“丝”和“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引导:这是“丝”的甲骨文,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丝”字甲骨文字形)
“丝”就是从蚕蛹中抽出的成缕成股的细线,它的甲骨文字形像两束丝线。
(3)指导书写“绿、丝”。(课件出示书写指导)
①“绿”:左边为绞丝旁,第二笔“”从第一笔的收笔处偏上方开始起笔;右边为“录”字。
②“丝”:四个“”平衡地分布在横中线和竖中线周围;下方的“一”字从左下格中间起笔,写至右下格中间。
3.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指导写“剪”字。
(1)读词语:裁剪、剪裁。
(2)做裁、剪的动作。
(3)引导发现:裁字有“戈”,剪字有“刀”,都与刀具有关。
(4)指导书写:“剪”的上部分“月”“刂”均在横中线下方收笔;下方“刀字底”的撇收笔与横折钩在同一水平线上。(课件出示书写指导)
【设计意图】生字的书写是低年级教学重点之一。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进行写字教学,便于学生更好地识记生字。
随堂练习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在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师生对读等,读出诗歌的味道。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教学《村居》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画面,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入到古诗学习之中。教学《咏柳》时,学生对“碧玉”和“丝绦”两词不熟悉,我就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将“碧玉”和“丝绦”与柳树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村居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拓学展异,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咏柳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2 找春天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歌曲导入,初识春天,字词闯关,学知练能,再读课文,朗读沟通,把握规律,练习写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