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20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22《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案及反思
展开20 古代诗歌五首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
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重的哲理意蕴。(重难点)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3. 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分析研讨,明晰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①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明确:“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②自由读——个人读——齐读。 ③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 明确: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 ④自由读——个人——齐读。 ⑤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⑥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⑦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抑后扬。 目标导学三:背诵诗歌,迁移拓展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目标导学四: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 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 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3.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五: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2.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明确: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3. 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明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目标导学六: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老师补充: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2. 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 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目标导学七:再读诗歌,体悟情感 1.学生齐读诗歌,自由读诗歌,体悟诗歌情感。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 【教学提示】 要求学生分组汇报,并互相提问,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
【学法指导】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的把握问题。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增强阅读体悟。
【教学提示】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老师应该有所拓展和补充,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课外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提示】
【学法指导】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而庄子“诗以道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
|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课堂上能够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从诗句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读一读等方式,进行渲染意境。
4.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设问能扣住文体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不足之处:
1.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默读重视不够,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默读时间有点少了,因为默读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是体验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改善,多学、多思、多请教、多观看专家们的讲座,在反思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2.学生课外阅读还需要老师引导和加强,否则很难提高他们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共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共3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