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一等奖教学设计
展开《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是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最后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气运动、水循环和洋流的基础上,对地球上的水体与气体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海洋对大气有影响,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另外又对学习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埋下伏笔。海—气相互作用又对大气环流、气候的形成、海水的性质、洋流、海洋生物的生存等具深刻的影响,是后面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一种表现。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掌握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
2.应用图表,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3.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能够描述不同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水热交换过程。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能够根据图文材料、自然现象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人地协调观: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分析,能够知道海一气相互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1.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海气相互作用中热的交换过程是( )
A.太阳辐射B.海洋的长波辐射
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D.太阳的短波辐射
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回答3~5题。
3.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高压 B.乙地为低压
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 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4.正常年份,甲海域沿岸( )
A.温和少雨 B.炎热多雨
C.寒冷干燥D.火警级别提高
5.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 )
①秘鲁沿海 ②我国南方 ③北美南部 ④印度尼西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6.读“170°W附近海洋的大洋环流(ABCD)、大气环流(③④⑤⑥)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A、B、C、D四海域中,水循环最活跃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可以看出,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是________和________。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A、B、C、D四海域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域是________,为什么?
(4)①海域热量收入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热量支出,为何从长远看①海域年均温变化不大?
(5)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②海域气温的日较差要________(填“大”或“小”)一些。
【答案】1-5 CCCBD
6.(1)A 纬度低,蒸发旺盛;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大
(2)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
(3)C 纬度高,有寒流经过,温度低,蒸发量小。
(4)大于 该海域不停地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向高纬地区输送热量,使得该海域水温不会持续升高。
(5)小
学生举手分享解题成果
老师针对性表扬并纠错、释疑。
主要环节
教师(讲解、提问、演示)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一、新课导入
陈述: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课前探索,并思考问题。
展示:
板书:第四节 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阅读观察、思考、自由回答
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
听讲、划重点、做笔记
使学生分清重难点,有目标的学习
三、海—气相互作用
1.概念
要求:学生朗读课本85页第一自然段。
板书:一、海一气相互作用
1.概念
朗读
使学生认识海—气作用,培养朗读能力
2.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要求:阅读课本85页第二自然段—86页最后一自然段,并思考归纳:海洋怎么影响大气的?然后举手回答。
有针对性地表扬学生。
评讲并展示:
2.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板书)
①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向大气提供热能。
提问:读世界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说出海洋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分析其分布规律对大气获得海洋能量的多少的影响。
评讲并展示:(图略)
大气获得海洋能量的多少与纬度密切相关,从低纬到高纬的海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少,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在减少。
②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水温越高,蒸发越旺盛,空气湿度也越大。因此暖流海区和低纬海区的气候相对寒流海区和高纬海区要湿润些。
③海洋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海水热容量大,增温、冷却都比陆地慢,对大气温度有着调节作用。一方面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滞后于陆地上空,因此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要比陆地晚1个月左右;
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温度的变化比较和缓,因此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都比较小。
④海洋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有缓解作用。
调节大气中的C02含量,影响着全球气温和大气环流过程。另外,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还向大气提供了40%的再生氧气。因此,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为地球的两叶“肺” 。
展示:【合作探究1】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完成ppt上的活动探究1,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分享探究成果。
有针对性地表扬学生。
讲解:长春夏季气温比伦敦高,冬季气温比伦敦低,气温年较差大。长春地处内陆,伦敦沿海,伦敦受海洋及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较大,冬季海洋降温慢,暖流增温,所以伦敦气温比长春高;夏季海洋升温慢,陆地升温快,伦敦气温比长春低。受海洋的影响,伦敦温差比长春小。另外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也是影响气温的重要因素,伦敦终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的影响,温度变化小,而长春冬季受来自陆地的冬季风影响气温低,由于距海较远,受陆地比热容小增温快的影响,夏季气温高。
阅读、思考、举手回答
读图、思考、举手回答
认真听讲、做笔记
思考、合作探讨、小组代表回答。
认真听讲、纠错、做笔记
培养学生阅读、提取信息,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培养学生书写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读图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3.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85页第二自然段—86页最后一自然段,并思考归纳:海洋怎么影响大气的?然后举手回答。
有针对性地表扬学生。
评讲并展示:(图略)
3.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板书)
①大气通过风能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气流吹拂表层海水运动,形成风海流与风浪。
②大气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通过降水影响海水性质。
大气通过水汽输送、蒸发、降水等环节参与水循环,其中降水的强弱直接影响海水盐度分布 。此外,大气云层可减弱海面太阳辐射,影响海面增温,进而影响海水的运动。
③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大气中直径大于10微米的固体颗粒物,能够通过风力等作用进入海洋,使得浮游生物繁盛,从而能固定更多的碳,释放更多的氧。
展示:【合作探究2】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完成ppt上的活动探究2,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分享探究成果。
有针对性地表扬学生。
讲解:(顺时针)。
受信风带影响,赤道太平洋海水形成由东往西的赤道暖流,太平洋西部海域水温比东部高,使西部海域大气上升,近海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另外为大气提供更多的水汽、热量。东部海域大气温度低,气体下沉,近海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东西部海域的气温差异,加剧其上空大气环流,从而又影响海水运动。
阅读、思考、举手回答
认真听讲、做笔记
思考、合作探讨、小组代表回答
认真听讲、纠错、做笔记
培养学生阅读、提取信息,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读图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4.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展示:【合作探究3】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完成ppt上的活动探究3,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分享探究成果。
有针对性地表扬学生。
讲解:1.略(根据上图可看出)。
2.收入与支出平衡。主要是因为存在海一气相互作用,存在水循环调节。
3.87.5% 为陆地降水以及各种水体提供丰沛的水源。
提问:从探究3归纳出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量有何影响?
评讲展示:
展示:【合作探究4】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完成ppt上的活动探究4,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分享探究成果。
有针对性地表扬学生。
讲解:
1.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消耗于海水的蒸发。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总收入和总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是,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并不平衡。在0°—30°N地区,海洋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在30°N地区,海洋热量收入等于热量支出,热量收支平衡;在30°—90°N地区,海洋热量收入小于热量支出。
2.在地球表面,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多于高纬度地区,要保持热量平衡,必须有热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在0°—30°N地区,海洋输送的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的热量;在30°N以北地区,大气输送的热量超过海洋输送的热量;在50°N附近,海洋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向更高纬度输送。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全球输送,地球上的热量得以维持平衡。
提问:从探究4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热量有何影响?
评讲展示:②促进热量平衡
在地球表面,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多高于高纬度地区。地球上高低纬地区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共同实现的。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形成,均与海—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提问:海—气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形成?
评讲:③海气相互作用形成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
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导致了高低纬之间的大气环流;
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季风环流;
大气通过运动中的风力吹拂洋面,把动能传递给海洋,促使海水运动,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洋流
提问:大气环流和洋流是怎样实现热量传输的?
评讲:④大气环流和洋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带到高纬地区,将水分从海洋带到陆地,是维持地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思考、合作探讨、小组代表回答。
认真听讲、纠错、做笔记
思考、归纳、回答
听讲、做笔记
思考、合作探讨、小组代表回答。
认真听讲、纠错、做笔记
思考、归纳、回答
听讲、做笔记
思考
听讲、做笔记
思考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读图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读图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复习大气环流、季风和洋流的形成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
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说出厄尔尼诺的含义及影响,并举手回答。
针对性的表扬
评讲展示:(图略)
①概念:
厄尔尼诺(EL Nin)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增温的现象。大约每隔2〜7年发生一次,每次持续1〜2年,发生年份称为厄尔尼诺年。
②影响
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加,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概率增大;
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减少, 出现干旱的概率增大;
除此之外,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
阅读、思考、总结、举手回答
认真听讲、做笔记
培养学生阅读、提取信息,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2.拉尼娜现象
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2页,说出拉尼娜的含义及影响,并举手回答。
针对性的表扬
评讲展示:(图略)
①概念:拉尼娜(La Nina),与厄尔尼诺相反,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②影响
在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减少,发生干旱的概率增大;
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多,出现暴雨、洪水的概率增大。
展示:【合作探究5】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完成ppt上的活动探究5,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分享探究成果。
有针对性地表扬学生。
讲解:1.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向。
2.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油高压流向东测低压。
3.东岸洪涝,西岸干旱。
4.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鱼类饵料减少。
阅读、思考、总结、举手回答
认真听讲、做笔记
思考、合作探讨、小组代表回答。
认真听讲、纠错、做笔记
培养学生阅读、提取信息,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读图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4.3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4.3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教学设计,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