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精创】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展开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单元检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60分)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回答1-2题。
1. 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人口潜力指数是某地区相对合理人口密度与该地区实际人口密度之比。人口潜力指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可以容纳更多人口;人口潜力指数小于1,说明该地区的现有人口数已经超过其相对合理人口容量。图10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单位:%)。据此完成3-4题。
3. 影响人口潜力指数的首要因素是( )
A. 教育程度 B. 经济发展水平 C. 消费水平 D. 自然资源
4. 美国东北部人口潜力指数较高的原因是( )
A. 开发历史悠久 B. 环境优美,适宜居住
C. 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D. 消费水平低
洛伦兹曲线模型反映地理事象的分布均匀程度。本题用其反映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相互关系,图中各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出该变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曲线越弯曲,表示该变量分布越不均衡。结合安徽省人口与GDP分布洛伦兹曲线图完成5-6小题。
- 安徽省人口、CDP分布的状况是( )
A. 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高度一致 B. 人口集中度与CDP集中度完全背离
C. 人口集中度大于GDP集中度 D. 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
6. 图示安徽省人口与CDP洛伦兹曲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安徽省有大量民工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 ②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
③安徽省经济核心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 ④安徽省地形差异大
⑤淮河横贯安徽北部,南北气候差异大 ⑥安徽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比重不高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③⑤
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卫星城之一,其定位是京津城际发展走廊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读“亦庄城镇人口构成比例图”。完成7-8题。
7. 亦庄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包括( )
①中心城区迁出人口 ②本地区原有农业人口 ③来京务工人员 ④外国留学生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8. 影响亦庄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
A. 经济因素 B. 政治因素 C. 生态环境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之时,人口流动方向逐渐由过去的“由西到东”向“由北到南”转变。而中国人口流动地图也是一幅经济地图。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9-11题。
9.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 区域交通状况 B. 政策支持力度 C. 自然环境状况 D. 区域经济差异
10.相对于其他地区,“三沿”地区的优势在于( )
A. 环境容量大 B. 交通运输便利 C. 环境质量好 D. 水资源充足
11.流动人口子女现状,容易导致流入地( )
A. 就业压力增大 B. 老龄化程度加重 C. 空巢儿童增多 D. 教育资源紧张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12-14题。
12. “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13. “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14. “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15-17题。
15.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6.“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17.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18-19题。
18.影响王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文化 C.交通运输 D.自然环境
19.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宗教信仰 C.气候优越 D.水源充足
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增加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土地资源减少
21.提高山西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读某岛国的人口资料表,回答22-23题。
22.由该表可知,该岛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
A.25万 B.30万 C.35万 D.45万
23.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B.实际人口数量只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大于最适宜人口容量,就不会出现环境、资源问题
C.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科技水平越高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D.该岛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个固定值,无论时间、条件怎样变化,该值是不会变化的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完成24-25题。
2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是( )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生态环境脆弱 C.自然资源丰富 D.生物资源少
25.青海、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自然灾害的增多 ④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下图为我国不同年份(2010年及以前为统计数据,2010年后为按当时生育政策的预测数据)人口结构表.读表回答26-28题:
26.据表推断,如果不调整生育政策,我国( )
A.2030年人口规模最大,随后开始减小
B.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0%以上
C.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始于2020-2030年之间
D.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始于2010年-2020年之间
27.我国调整生育政策的主要目的除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外,还有助于改善( )
A.人口性别结构 B.人口职业结构 C.人口文化结构 D.人口城乡结构
28.有人认为,中国的人口容量较30年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是当前生育政策调整的考虑因素之一,这可能得益于我国( )
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极大改善 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
③地区开放程度的极大改善 ④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某评测机构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大气环境容量以及水环境容量等五方面来确定研究区的综合承载力,其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制约因素。读某市综合承载力测度表。完成29-30题。
29.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 )
A.水资源承载力 B.能源承载力 C.水环境容量 D.大气环境容量
30.专家预测,2030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将提高,最可能因为该市( )
A.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B.能源总量大幅下降
C.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D.区域内人口量增加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全国妇联2013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0多万。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了,当地有9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我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江西的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52%,留守儿童数量排在前十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江苏。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图。
(1)从空间分布看,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产生留守儿童的原因是什么?(6分)
(2)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最可能去什么地方打工?为什么?(6分)
(3)从2010年到2011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试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该趋势的形成原因。(8分)
32. 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
| 2010年 | 2020年 | 2030年 |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 1 535.95 | 1 705.68 | 1 894.17 |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 1 460.99 | 1 543.03 | 1 596.84 |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 1 788.5~1 870 | 1 841.5~1 935 | 1 894.5~2 000 |
(1)读图1,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6分)
(2)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2,描述1990年至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6分)
(3)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