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3章第2讲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4章第1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4章第2讲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森林与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5章第1讲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我国的山西省与德国的鲁尔区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5章第2讲流域的综合开发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我国的长江流域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3章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
展开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细化课标 | 素养要求 |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图示,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特征,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区域特征及产生原因,比较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差异及原因。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方向。 3.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人地协调。 |
一、区域的含义
1.什么是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划分的区域有何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项目 | 长江三角洲 | 松嫩平原 | |
相同点 |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 | ||
不同点 | 位置 | 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
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温带季风气候 | |
土地 |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 |
矿产 | 贫乏 | 石油等矿产丰富 |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项目 | 长江三角洲 | 松嫩平原 | |
农业 | 耕作类型 | 水田耕作业 | 旱地耕作业 |
主要作物 | 水稻、油菜、棉花 | 玉米、春小麦、大豆 | |
耕作制度 | 一年两熟至三熟 | 一年一熟 | |
特色产业 | 水产业 | 西部畜牧业 | |
工业 | 综合性工业基地 | 重化工业基地 | |
商业贸易 | 发达 | 不发达 |
[特别提醒] 地理环境差异不仅仅影响产业活动
地理环境的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产生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1.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 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
(1)长江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松嫩平原则是________气候区。
(2)长江三角洲是________,松嫩平原则黑土广布。
(3)长江三角洲主要作物是水稻,作物熟制为________;松嫩平原主要作物是玉米、________、大豆,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
(4)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变化,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 “粮仓”的地位已经逐渐让位于________和华北平原。
[答案] (1)温带季风 (2)水稻土 (3)一年两熟至三熟 春小麦 (4)东北平原
2.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大自然区的名称:B________,C________。
(2)黄土高原属于________区(填自然区类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3)A与B、 C两个自然区的分界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大自然区中,荒漠化最严重的是________自然区(填代号);人口最多、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优越,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自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大自然区是________(填代号)。
[答案] (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2)东部季风 水土流失
(3)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 000米等高线(或横断山脉)
(4)B A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0·北京新高考)粮画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某同学选取各省级行政区主要作物为材料,创作《我的祖国》粮画❶。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代表省级行政区,其中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③北部的山脉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该山脉南北坡( )
A.分别属于内流区和外流区
B.基带海拔在3 000米以上
C.河流补给以积雪融水为主
D.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
[思维流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
❶粮画的制作材料主要选取各省级行政区的主要作物。
❷图中显示了①②③④四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据此可以判断其名称。
第二步:调用知识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南北方的主要作物因气候差异明显而显著不同。
第三步:综合判断
第(1)题,结合信息❶❷可知,图中的①为黑龙江、②为西藏、③为广东、④为台湾。四个省区中,①黑龙江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
第(2)题,由信息❷可知,③北部的山脉为南岭,其南北坡都属于外流区;南岭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基带海拔相对较低;该地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北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南坡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
[尝试解答] (1)A (2)D
(2020·海南新高考)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中国政府相继向意大利米兰、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等地派出医疗专家,提供抗疫经验❶。6月8日上午,雨过天晴,主要由海南省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医疗专家组,携带大批医疗援助物资,飞抵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沙阿贾拉勒国际机场❷。据此完成(1)~(2)题。
(1)某地理教师看到海南医疗专家奔赴孟加拉国的新闻后,即兴创作对联“同风共雨,兄弟携手抗新冠;一河相通,我首你尾心相连”。“同风”“一河”分别指( )
A.西南季风、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B.西南季风、澜沧江;湄公河
C.东南季风、怒江;萨尔温江
D.东南季风、元江;红河
(2)与米兰(45.5°N,9.2°E;地中海气候)相比,导致贝尔格莱德(44.7°N,20.5°E;温带大陆性气候)❸冬季均温更低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副高
C.洋流 D.地形
[思维流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
❶中国政府相继向意大利米兰、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等地派出医疗专家,提供抗疫经验。
❷2020年6月8日,我国海南省医务人员飞抵孟加拉国为其提供医疗帮助。
❸意大利米兰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气候不同。
第二步:调用知识
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我国南方有些地区夏季也会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欧洲的气候及地形的分布状况。
第三步:综合判断
第(1)题,由信息❷可知,医疗专家奔赴孟加拉国的时间为6月8日,我国正值夏季,海南盛行西南季风,孟加拉国地处南亚,该季节也盛行西南季风,所以“同风”指的是西南季风;“一水”应是指连接孟加拉国和我国西藏地区的国际性河流——雅鲁藏布江(该河流在下游地区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澜沧江-湄公河并没有流经孟加拉国。
第(2)题,结合信息❶❸可知,米兰与贝尔格莱德两地纬度相当,均不受洋流的影响,A、C错;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两地不受其影响,B错;所以最可能受地形因素的影响(米兰北部有阿尔卑斯山地,冬季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较强,气温相对较高),D正确。
[尝试解答] (1)A (2)D
1.区域特征分析
(1)描述地理位置。
(2)分析区域自然特征。
(3)分析区域人文特征。
2.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③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植被差异的形成。
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土壤、植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方面和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 差异成因 | 具体表现 |
农业 |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 |
工业 |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
人口 |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
城市 |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 城市形态、分布、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
交通 | 地形、气候、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
考向一 通过统计图表,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差异
(2020·杭州一模)下表为我国山东、新疆、西藏、黑龙江四省级行政区的面积及耕地情况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省级行政区 | 面积/万km2 | 耕地/ km2 | 耕地全国排名 | 耕地占本省面积的比例/% | 占比全国排名 |
① | 166 | 41 246 | 16 | 2.48 | 29 |
② | 120.22 | 2 616 | 29 | 0.22 | 31 |
③ | 47.3 | 118 301 | 1 | 25.01 | 12 |
④ | 15.79 | 75 153 | 3 | 47.60 | 1 |
1.①②③④分别是( )
A.新疆、西藏、黑龙江、山东 B.西藏、新疆、山东、黑龙江
C.西藏、新疆、黑龙江、山东 D.新疆、西藏、山东、黑龙江
2.①省比③省的耕地占比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低 B.水源少
C.耕地面积少 D.有机物质少
[答案] 1.A 2.B
考向二 结合景观图示,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差异分析
(2020·潍坊一中一模)木刻楞选材自然,以原木相互搭接,并排列在一起,垒原木时一般都垫上苔藓。木刻楞房门大部分朝北开,留出南墙多开窗户,以增加采光面积;连着房门均修建一间门斗。据专家研究,木刻楞有调节温度、水分的作用,冬暖夏凉,被誉为“长寿木屋”。据此完成3~5题。
3.木刻楞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它可能是下列哪个民族的传统住宅?( )
A.鄂伦春族 B.彝族
C.维吾尔族 D.高山族
4.在木刻楞建设过程中,垒原木时原木间垫上苔藓的主要目的是( )
A.填充绿色植被,覆盖墙面,增加建筑美感
B.苔藓稍有湿气就生长,逐渐填满空隙,增强保暖效果
C.通过苔藓吸收湿气,提高室内湿度
D.利用苔藓特殊生物性状,起到防虫防蛀作用
5.木刻楞一般会连着房门修建门斗,门斗的主要作用是( )
A.可在其中设置信报箱、送奶箱,有利于提高住宅公共服务性能
B.使住宅的立面造型更加富于变化,便于人们识别
C.起到分隔、挡风、御寒等作用
D.可以增加室内空间,增加阳光射入
[答案] 3.A 4.B 5.C
考向三 结合区域图示,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差异分析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梯田文化,下图示意中国四处有名的梯田景观,其中石堰梯田是由山石修葺而成的梯田。随着生态环境的治理、城镇化的发展以及自然灾害损毁等原因,梯田景观面积不断缩减。读图,完成6~8题。
6.与Ⅰ、Ⅱ梯田相比,Ⅲ梯田的水土特点表现为( )
A.土多水少 B.土多水多
C.土少水多 D.土少水少
7.清康熙、乾隆年间,Ⅳ处梯田快速扩展,体现了当时该地( )
A.生态破坏 B.环境污染
C.能源匮乏 D.人多地少
8.自1990年以来,石堰梯田面积持续减小,消失的梯田主要转换为( )
A.草地 B.林地
C.荒地 D.建筑用地
[答案] 6.A 7.D 8.B
考向四 结合演变示意图,考查区域的整体性与关联性特征
(2020·济南市二模)围填海是沿海地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围海活动多发展沿海养殖和盐业用海,分布于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滩涂海域;填海活动则集中分布于沿海各大港口海域和城市滨海区域。及时准确地监测地区围填海时空动态变化对于合理保护海岸带资源和推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1974-2017年山东省陆地海岸围填海质心迁移轨迹图。据此完成9~10题。
9.在围海和填海活动双重影响下,围填海质心的总体迁移趋势是( )
A.与填海质心的变化一致
B.自东南向西北移动
C.向莱州湾东南方向移动
D.迁移速率不断加快
10.2000年后,山东省填海用地多来自前期的围海地区。造成围填海利用方式转换的主导因素是( )
A.产业结构的调整
B.生态环境的变化
C.国家政策的改变
D.填海能力的提高
[答案] 9.B 10.A
大题规范解答(六)|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命题视角 | 设问特点 |
比较分析区域环境特征的异同点 | 常用“分析”“判断”“说出(明)”“归纳”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区域地图及相关的统计图表,点明区域图中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等设问方向及内容 |
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 |
判断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或限制条件 |
(2020·北京新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奥地利某村在18世纪60年代约有200人,以放牧和编织为生。到1910年,因大多数村民外迁,全村仅剩39人。随着山地旅游的兴起,改造后的农舍用于接待住宿,当地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变。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村成为登山、滑雪胜地。到2001年,常住居民增长到420人,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与此同时,受观光、滑雪等活动的影响,当地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下图为该村景观及当地气温、降水量图。
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该村附近的林线海拔大约2 070米。
(1)指出该村林线附近的森林植被类型,说明该植被生长的大致月份及主要依据。
冻土是指温度在0 ℃以下的土壤,冻土层厚度与积雪等地表覆盖状况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某年该村相邻的甲、乙两地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
甲 乙
(2)比较甲、乙两地冻土层的差异,说明主要原因。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针叶林。约4月至10月。依据:月平均气温较高,满足林木的生长条件。_
(2)甲地比乙地冻土层薄且持续时间短。原因:甲地积雪较厚,利于土壤保温。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
角度二 比较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1.自然要素差异
要素 | 关键词 | 答题术语 |
地理位置 |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 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 |
气候 |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灾害 | 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易受××灾害影响 |
地形 |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 | 以××地形为主;地势××高××低;多××地貌 |
河流 | 内流河、外流河、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 为内(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东西(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度大(小) |
植被 | 覆盖率、植被类型 | 以××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
土壤 | 类型及肥力状况 | 肥沃的土壤(紫色土、黑土等);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
资源 | 种类、数量 |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短缺);水资源丰富(短缺) |
2.人文要素差异
要素 | 关键词 | 答题术语 |
人口 |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 | 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人口就业压力×× |
城市 | 数量、规模、布局、城市化 | 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 |
农业 | 农业地域类型 |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
区位条件 |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土地价格、科技。 有利条件是××,不利条件是×× | |
其他 |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或旱地) | |
工业 | 工业类型 | 以轻工业(重工业)为主 |
区位条件 |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 |
交通 | 运输方式、便利程度、区位因素 | 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有利因素是××,不利因素是×× |
环境 | 环境问题类型 |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气候复杂多样。下图示意青海省夏季夜雨率(20时至次日8时降雨量占日降雨量的百分比)分布图和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图。
(1)概括青海夏季夜雨率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系。
(2)分析西宁市夏季夜雨率高的主要原因。
(3)指出青海省夏季夜雨率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4)简述夏季夜雨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可根据图像信息进行概括。从图中可以看出,夏季夜雨率由东部和东南部向西北部降低,年降水量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结合两幅图可以看出,夏季夜雨率和年降水量具有空间的一致性。第(2)题,根据山谷风的形成原理和降水的形成条件,分析西宁市夏季夜雨率高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夏季白天谷地两侧山坡受热较快,空气多上升运动,而谷地气温较低,空气多下沉运动,大气较为稳定,不易形成降水;夜晚,谷地内部蓄积了较多热量,空气多上升运动,水汽凝结,成云致雨,故多夜雨。第(3)题,根据图像信息得出差异性结论,从水汽、地形两大方面分析青海省夜雨率东部与西部差异的原因。青海省夏季夜雨率东部大于西部。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青海省东部山河相间,多河流谷地,水汽来源较充足;进入夜晚,河谷两侧山坡气流冷却下沉,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上升,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多夜雨;青海西部以宽阔盆地和高大山脉为主,地形封闭,空气干燥,水汽来源少,夜雨率较低。第(4)题,从白天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夜晚多雨则抑制呼吸作用,补充土壤水分,进而利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角度简述夏季夜雨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影响。从过多的夜雨易引发自然灾害角度简述夏季夜雨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夏季夜雨率由东部和东南部向西北部降低,年降水量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夏季夜雨率和年降水量具有空间的一致性。
(2)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夏季白天谷地两侧山坡受热较快,空气多上升运动,而谷地气温较低,空气多下沉运动,大气较为稳定;夜晚,谷地内部蓄积了较多热量,空气多上升运动,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3)青海省夏季夜雨率东部大于西部。原因:青海省东部山河相间,多河流谷地,水汽来源较充足;进入夜晚,河谷两侧山坡气流冷却下沉,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上升,遇冷凝结,成云致雨;青海西部以宽阔盆地和高大山脉为主,地形封闭,空气干燥,夜雨率较低。
(4)有利影响:昼晴夜雨,利于作物光合作用,抑制呼吸作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夜雨补充土壤水分,利于作物生长。
不利影响:过多的夜雨易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破坏农业生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第3讲产业转移东亚地区和我国的产业转移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第3讲产业转移东亚地区和我国的产业转移学案,共1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第2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我国的西气东输与南水北调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第2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我国的西气东输与南水北调学案,共1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5章第1讲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我国的山西省与德国的鲁尔区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5章第1讲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我国的山西省与德国的鲁尔区学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