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4章第1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4章第1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学案,共15页。
eq \a\vs4\al([教材内案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认识荒漠化
[特别提醒]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①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②人为因素。
[特别提醒] 世界荒漠形成的四种原因
(1)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受西风的影响小,因而降水稀少。
3.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eq \b\lc\{(\a\vs4\al\c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eq \a\vs4\al([教材外案例])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A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概况:黄土高原范围广大,地表大部被厚层黄土覆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地貌景观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植被覆盖率低;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育,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等。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淤地坝,修建水平梯田,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等。
(2)生物措施: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3)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等。
[知识拓展]
1.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
2.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
荒漠化的防治
eq \a\vs4\al([例1]) (2020·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❶。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❷。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图1
图2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思维流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
❶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
❷1995-2013 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
❸图中显示了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状况。
❹图中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 年气温变化不大,但降水增多。
第二步:调用知识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外力作用中以风力作用为主,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问题,对此问题的主要治理策略是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植被。
第三步:综合判断
第(1)题,分析❸可知,Ⅰ阶段湖沼沉积有所增加,风沙沉积在波动中减少,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增大,风沙活动较弱;Ⅱ阶段湖沼沉积最多,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减少,风沙沉积在波动中增多,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不断增强。
第(2)题,分析❹可知,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间降水波动增多,有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生长,植被的恢复可以固阻流沙,使流沙趋于稳定。
第(3)题,由❹可知,1995-2013年间毛乌素沙地气温变化不大,降水波动增加,因此,自然条件不会导致湖沼面积减小,说明在此期间,人类活动强度增大了,生产生活取用水量增多,导致湖沼面积减小。
第(4)题,如果选择赞同,可主要从目前该地降水增多,自然条件改善,流沙逐渐固定,再结合人们的植树造林力度增大等方面总结理由。如果选择不赞同,一方面从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分析,另一方面从过度绿化使区域更加干旱,进而导致风沙活动更强的角度回答。
[尝试解答] (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_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 450 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 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荒漠化成因与防治的分析思路
1.抓气候特征,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抓人类活动,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人类的生产活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方式不合理,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3.循因探寻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考向一 分析区域环境特征,考查荒漠化问题的成因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D.偏北风
2.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D.降水多
3.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1.C 2.B 3.C
考向二 结合统计图表,考查荒漠化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资料。读图,完成4~5题。
4.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
5.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 4.A 5.B
考向三 结合示意图,考查荒漠化问题的治理
6.(2020·河北省保定市5月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灌丛沙丘是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沙物质在灌丛内部及周围堆积而形成的一种风积生物地貌类型。植被、沙源和风力等对灌丛沙丘的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柽柳为落叶灌木,在干旱沙漠地区能够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可在干旱沙漠地区形成特有的灌丛沙丘。下图为柽柳灌丛沙丘剖面示意图。
(1)植被是灌丛沙丘形成的基本条件。概括灌丛沙丘植被的生态特征。
(2)以柽柳灌丛沙丘为例,简述灌丛沙丘的形成过程。
(3)说明灌丛沙丘对减轻荒漠化的意义。
(4)随着太阳能发电的普及,新疆塔中地区不少光伏电站建造者开始探索光伏发电与荒漠化治理相结合的工业治沙方式。请你为塔中地区光伏治沙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 (1)耐旱、耐风蚀、耐沙埋、耐低温和酷暑;地表植株矮小,叶片退化,地下根系发达。
(2)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风力减弱,沙粒沉积,柽柳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继续阻挡风沙流,使沙丘不断发育。
(3)灌丛沙丘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灌丛沙丘本身相对稳定,不易就地起沙,有利于减少沙源,从而减缓荒漠化进程,利于沙漠的治理。
(4)新疆塔中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或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面板铺设能遮蔽阳光,降低地表蒸发量,改善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提高植被覆盖率,使植被固沙作用增强;太阳能面板能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使风沙活动减弱,降低荒漠化速度,起到治沙的作用。
水土流失的治理
eq \a\vs4\al([例2]) (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❶。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维流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
❶治沟造地是以传统的打坝淤地为基础的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❷图中显示的土地整治模式包括调整农业结构、复垦空废宅基地、易地移民搬迁、健全公共服务、防洪坝系建设、坡面退耕还林、沟道覆土造地、支渠排水灌溉等措施。
第二步:调用知识
黄土高原的沟壑丘陵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第三步:综合判断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治沟造地综合整治措施中,“沟道覆土造地”“复垦空废宅基地”可增大耕地面积;“坡面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结构”可以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易地移民搬迁”“健全公共服务”可改善人居环境,因此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综合整治突出了人居环境的改善。
第(2)题,治沟造地中的“沟道覆土造地”“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可使沟谷中的土地变得平整,利于机械化操作实施,方便田间耕作。
第(3)题,治沟造地是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大、雨季洪水集中、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粗放。陡坡开垦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当地耕地紧张,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是该地开展治沟造地的主要背景。
[尝试解答] (1)C (2)B (3)C
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思路
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抓自然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2)抓关键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关键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主要抓住以下三点: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
(1)不同地段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4.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
(1)原因:山高坡陡,降雨集中,冲刷力强,加上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用。
(2)危害: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无土、无水、无林,形成石质荒漠化。
(3)治理措施:保土蓄水,植树造林,生态移民等。
考向一 结合统计分析,考查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发展特点
(2020·潍坊市三模)安定区地处甘肃省中部偏南,干旱少雨,曾经水土流失严重。某研究团队对安定区1957-2012年年降水量与汛期降水量、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进行了统计研究,并绘制了年际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1957-2012年安定区( )
A.年输沙量缓慢增长 B.降水年际变化较大
C.气候变干趋势明显D.年径流量变化呈增大趋势
2.推测安定区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当地( )
A.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B.年降水量变化
C.对未利用土地保护D.汛期降水量变化
[答案] 1.B 2.A
考向二 分析区域环境特征,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干流河段长725千米,流域面积11万平方千米,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支流有21条,打坝淤地是该区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有学者将流域现存大型淤地坝数量和大型淤地坝布设潜力的比值称为淤地坝布设强度。下图示意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与限制区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由于( )
A.年降水量丰富 B.河网密度大
C.土壤易受侵蚀D.植被类型单一
4.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 )
A.中部地区最高 B.由东向西增大
C.南部高于北部D.随河流密度增大
5.对于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 )
A.合理规划 B.加固除险
C.开发耕地D.植树造林
[答案] 3.C 4.A 5.B
塞罕坝的前世今生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名字中“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全名可译为“美丽的高岭”。东西长51.46千米,南北宽17.84千米,区域平均海拔1 500~2 067米,面积20 029公顷。
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美景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塞罕坝距北京直线距离仅有180千米,海拔较高,在北风呼啸下,犹如屋顶向院落扬沙般,沙尘入侵北京。为了阻止沙地向南扩张,1962年,原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经过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50多年前的一片沙海,成为现如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塞罕坝现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80%,林木蓄积量1 012万立方米。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1993年5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这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风景资源丰富,景观独具特色,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2007年,河北塞罕坝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探究线索一 析区域特征
1.描述塞罕坝的地理位置。
[提示] (1)纬度位置:塞罕坝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地区。
(2)海陆位置:塞罕坝位于内陆,距海相对较远。
(3)相对位置: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与内蒙古高原接壤。
2.塞罕坝的地理特征是什么?
[提示] 塞罕坝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海拔相对较高;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蒸发量较大,年温差较大;地表植被以森林、草原为主。
探究线索二 判存在问题
3.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地区的地表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表现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提示]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地区的地表植被由森林逐渐退化为荒漠。土地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人类的乱砍滥伐、过度开垦导致了森林植被的破坏。
探究线索三 探解决措施
5.如今的塞罕坝地区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变,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提示] 国家专门设立了林场,大力退耕还林、还牧,植树造林、种草,使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
6.请为今后塞罕坝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提示] 加强管理,保护植被,大力植树种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回答合理即可)
该案例以塞罕坝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为背景,系统考查了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的判断、形成原因、产生的危害以及主要的治理措施等内容。区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破坏了区域的生态平衡,导致了区域自然环境的恶化,从而使区域生态环境变得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对此进行探究应首先从区域的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的气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再结合人类活动的主要特点,判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归纳其产生的原因、危害,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联系实际,探究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细化课标
探究线索
核心素养
1.理解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掌握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治理保护措施。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图,定位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环境特征。
2.综合思维:抓住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3.人地协调观:科学合理指导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
次生
盐碱
化的
成因
自然原因
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②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③土壤:表层土壤疏松
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次生盐碱化的危害
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壤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④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
石漠
化的
成因
自然原因
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 喀斯特地貌发育。②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
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
石漠
化的
危害
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
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③植树造林;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⑤实施生态移民等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林地、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项目
具体内容
耕地质量
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河流泥沙
河流泥沙含量剧增、河湖淤积,加剧洪涝威胁
自然灾害
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措施
适用地区
具体内容
工程措施
沟谷集中区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住,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恶化
生物措施
不适宜耕种的土地
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区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36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解析),共3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3部分 第2章 课时61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解析),共15页。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