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0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25331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3、知道重力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4、知道等效法在建立重心概念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难点:物体重心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观察知道①重力的方向②用测力计测量重力③重心的确定.
四、教具
弹簧秤、台秤、砝码、钩码、不同形状的薄板(带有悬线).
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
(一) 重力
1、重力的产生: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的吸
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方向
演示1:用绳子悬挂物体时,观察绳子的方向——竖直下垂.
演示2:让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观察物体下落的方向——竖直下落.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
讨论:能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不能.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
向也不同,但重力的方向只与当地水平面垂直,即竖直向下.
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2)用弹簧秤悬挂(课本图1-2甲)或支持(课本图1-2乙)物体,当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3)用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原理讨论上面的结论(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以“静止时”作为前提?匀速运动行不行?变速运动呢?为什么说“大小等于”?能不能说“就是”?
(4)运用重力G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式G=mg计算重力.式中g=9.8N/kg.
(二) 重心
1.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 引入重心概念之后,研究具体的物体时,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3. 重心的确定
(1) 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2)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 质量的分布有关;
(3) 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例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处,而圆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环的几何中心处;
(4) 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演示)
依据:二力平衡原理.(学生讨论)
(三) 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一(3)
(四) 课堂小结:
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
重力大小:G=mg
三要素: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由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确定)
(五)课外作业: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 相互作用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教具,主要教学过程,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能力训练点,德育渗透点,教学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作业,板书设计,教学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