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单元活动 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课堂检测
展开单元活动 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
必备知识基础练
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区域是浙江东部某地,则( )
A.区域内水体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B.河水主要来自雨水、冰雪融水等
C.河流径流量大,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D.河流属于外流河,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2.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 )
A.全面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B.整理山地、水系和农田等,实现经济效益
C.推进乡村快速城镇化,改变传统生活方式
D.合理开发流域资源,城乡统筹发展
解析第1题,图中区域虽是浙江东部某地,但图示区域的水体也参与陆地内循环,A项错误。浙江东部河流河水主要来自雨水,B项错误。浙江东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且河流的径流量比较大,C项正确。若图中区域是浙江东部某地,则该区域会发生洪涝灾害,D项错误。第2题,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合理开发流域资源,城乡统筹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的做法是片面或偏激的,A、B、C三项错误。故选D项。
答案1.C 2.D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是通过标准化降水与潜在蒸散的差值,表示一个地区干湿状况偏离常年的程度,是分析干旱演变趋势的理想指标。下图为1960—2016年黄土高原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空间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整体呈现变干趋势的地区为( )
A.陕西北部 B.山西北部
C.内蒙古南部 D.宁夏全部
4.导致黄土高原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太阳辐射
C.距海远近 D.大气环流
5.仅考虑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整体变化趋势的影响,图示区域( )
A.土地荒漠化加重 B.水土流失加剧
C.生物多样性增多 D.土壤板结严重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下降(变干)趋势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第4题,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导致黄土高原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变化的因素是降水的年际变化,而降水变化受季风的影响,故大气环流是主导因素,D项正确。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地势、太阳辐射、距海远近基本没有变化,A、B、C三项错误。第5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整体以变干趋势为主,风沙活动增强,可能导致荒漠化加重,A项正确;气候变干,降水减少,水土流失减轻,B项错误;土地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C项错误;土壤板结是由于过多使用化肥等,D项错误。
答案3.A 4.D 5.A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区域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D.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7.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甲区域为塔里木盆地,乙区域为海南岛。甲区域气候干旱,周围山脉海拔高,有冰川分布,河流水源补给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以夏汛为主。第7题,甲区域夏季高温,乙区域终年高温,故两地夏季热量充足;两区域都开发较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较低。
答案6.D 7.B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河西走廊地区被誉为“风电宝库”。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风能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该地区将通过建设相应的调峰火电机组,为风电配套,还会通过建设氧化铝等高耗能项目,消耗富余电力。
材料二 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诞生地之一,2009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1世纪初开始转型。
材料三 近年来,甘肃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谋划和建设。下图为甘肃省河西走廊及周边区域图。
(1)简述玉门进行转型的自然条件。
(2)分析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大规模风电建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谋划和建设对甘肃省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资源开发的条件、带来的影响以及经济带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题,玉门石油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由于离西北风的源地近,风力强,风能资源丰富;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太阳能丰富。第(2)题,根据材料“该地区将通过建设相应的调峰火电机组,为风电配套”可知,风电具有波动性,而该地区煤炭资源缺乏,需要从外省调入煤炭;由材料中“通过建设氧化铝等高耗能项目,消耗富余电力”可知该地区将发展高耗能产业,但这类产业污染严重且耗水量大,会加重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积极影响一般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经济效益可以从有利于资金、技术引进,促进资源开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说明;社会效益则主要从就业、文化交流等角度说明。
答案(1)石油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
(2)风力发电具有波动性,需建设调峰火电机组,该地区煤炭资源缺乏,需从外省调入;高耗能项目的建设,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加快资金、技术引进;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开发;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加强沿线地区的经贸联系和社会文化交流。
关键能力提升练
读我国某区域水系和铁路分布图,完成9~11题。
9.该地区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10.该地区中、低产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不足 B.水分不足
C.土壤贫瘠 D.耕作方式比较粗放
11.为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应该( )
A.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B.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C.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橡胶等作物
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解析第9题,图中铁路基本都布局在干支流的汇集处,即河谷地带。第10题,由图中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为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多为瘠薄的红壤,土质黏重,酸性强,故农作物单产低。第11题,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进行综合开发,比如发展立体农业和对优势资源进行系列开发。
答案9.A 10.C 11.D
历史上,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曾经森林茂盛、牛羊遍地,到了明清,逐渐演变成寸草不生的大片沙漠。如今当地在开发太阳能资源的同时,创造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生态光伏模式。读图,完成12~14题。
12.历史上库布齐从水草丰美演变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B.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C.大风日数多 D.过度放牧、砍伐和垦殖
13.“板下修复”的主要益处是( )
A.大幅度削弱太阳辐射
B.增加漫射光,降低太阳辐射强度
C.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D.种植耐阴经济作物,修复生态
14.该模式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有( )
①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 ②太阳能电池板遮挡阳光,有利于植物生长 ③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 ④增加该地区的年降水量,改变气候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成因、防治荒漠化措施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第12题,人口激增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根本原因,不合理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过度放牧、砍伐和垦殖,故选D项。第13题,光伏板可以大幅度削减太阳辐射,但没有“板下修复”作用,A项错误;增加漫射光,降低太阳辐射强度不是“板下修复”的益处,B项错误;光伏板削弱光照,板下土壤水分蒸发减弱,但要起到生态修复作用要种植耐阴经济作物,C项错误,D项正确。第14题,库布齐沙漠开创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生态光伏模式。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光伏板遮挡阳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土地,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利于植物生长;光伏发电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缓解荒漠化。①②③正确。影响气候的因素特别复杂,该项目对降水影响有限,也不可能改变气候条件,④错误。故A项正确。
答案12.D 13.D 14.A
读黄土高原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15~17题。
15.如果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差别不大,则图中的四条河流年输沙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在黄土高原缓坡地修梯田发展林果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于治理水土流失 B.必须进行打坝淤地
C.可发展旅游观光业 D.适宜种植苹果树
17.为了促进当地煤炭的加工转换,该地区近年来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高速铁路 B.修建运煤铁路专线
C.矿区土地复垦 D.建坑口火电站
解析第15题,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和水量大小关系密切。读图可知,四条河流流经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相差不大,①河流上游有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较大,水量较大,故输沙量比其他三条河流大。故选A项。第16题,黄土高原缓坡地修梯田发展林果业,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项正确;打坝淤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不是修梯田发展林果业的必要措施,B项错误;黄土高原缓坡地修梯田发展林果业,形成具有旅游价值的景观,可发展旅游观光业,C项正确;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但大陆性较强,适宜苹果树的种植,D项正确。第17题,主要考查山西能源基地建设。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近年来,为促进当地煤炭的加工转换,山西省加大了坑口火电站的建设,电力输送取代原煤外运,减轻了运输压力。故B项错误,D项正确;高速铁路是客运专线,与煤炭运输无关,A项错误;矿区土地复垦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煤炭加工转换无关,C项错误。
答案15.A 16.B 17.D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福建省与江苏省等高线地形、主要河流水系及地级市分布图。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这种发展模式也被称为“苏南模式”。2013年公布的全国百强县中,江苏省在前十中占得六席,更包揽了前四名,而这些强县均位于苏南地区。但是,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苏南地区却存在着产业结构失衡与雷同、经济运行质量下降等问题。
(1)比较福建省与江苏省地级市空间分布的主要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
(2)说明A地大力发展农业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3)分析苏南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有利条件,并从产业结构角度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答案(1)差异:福建省主要沿海分布,江苏省主要沿河分布。
原因:福建省海岸线曲折,沿海海运交通便利;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航运价值不高。江苏省海岸线平直,沿海海运条件差;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流航运条件良好。
(2)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红色荒漠化)。解决措施: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开发小水电、沼气等解决能源问题。
(3)有利条件:传统农业发达,经济基础好;上海等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强。
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减少产业雷同企业数量,提高企业规模与质量;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加强研发和销售渠道建设,提高利润。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单元活动 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单元活动 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课后复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两种农产品A、B分别可能是,适于中部地区发展方向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后作业题,共8页。
高中地理单元活动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单元活动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课堂检测,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