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含解析版+原卷版+答题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原卷版).docx
    • 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解析版).docx
    • 练习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答题卡).pdf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原卷版)第1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原卷版)第2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原卷版)第3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解析版)第1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解析版)第2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解析版)第3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答题卡)第1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含解析版+原卷版+答题卡)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含解析版+原卷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原卷版docx、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解析版docx、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北京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二)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举行。活动现场,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飞扬”也正式发布亮相。
    火炬“飞扬”是展示北京冬奥会理念和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精神的集中体现。火炬颜色为银色与红色,象征着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世界。火炬的红色线条随火炬转动而上下贯通,象征着激情的冰雪赛道,也代表着永恒的火种,表达了人类生生不息、包容融合、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展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力量。火炬交接时,两支火炬的顶部可以紧密相扣,这既是设计上的奇妙与创新,又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的冬奥会愿景的体现。
    火炬“飞扬”内外飘带结合的造型,使火炬呈现出一个开放的形状;空间曲面拼接、没有一根直线条的设计,让火炬具有了动感。火炬的出火口从飘带边缘盘旋而上,这决定了火焰的燃烧形态将与传统的火炬不同。传统火炬的火焰是一团火,但“飞扬”的火焰像一条火龙一样盘旋着往上走,而且还可以通过一些设计的小细节去控制火焰,让火焰慢慢地从小变大,到顶端的时候变得更有活力,让人感到火焰是在尽情地飞扬,正契合了“飞扬”这个名字。
    火炬“飞扬”还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火炬“飞扬”的曲线灵感来自于大自然里的树叶,叶子自然的线条具有生命力,打破了设计图纸上的呆板感和规律感,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设计上,每一根建模线之间的距离、比例,都决定着整体的曲线张力和美感。设计团队总共调整了120多版模型,每一版模型都有上百根曲线,最后找到了用空间曲面拼接的形式,终于让火炬与圣火融为一体,如同飞扬的火焰一般活了起来。
    北京即将成为奥运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的整体外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塔的形态相呼应。火炬以祥云纹样“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纹样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旋转上升,如丝带飘舞。祥云传达出吉祥的寓意,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延续;雪花表现了冬奥会的特征,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创新。火炬纹样设计镌刻了北京这座城市从夏奥到冬奥的脚步,也见证了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播种在人们心中的奥运情结。所以,火炬纹样设计体现了“双奥之城”的传承与发扬。
    (取材于胡雪蓉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设计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火炬顶部设计奇妙,交接时,两支火炬的顶部可以紧密相扣。
    B.内外飘带结合的造型,使火炬呈现出开放的形状,并具有动感。
    C.从自然界的树叶获得曲线的设计灵感,让火炬具有了生命力。
    D.纹样设计是以祥云“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逐渐过渡到雪花。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发布冬奥会火炬“飞扬”,组委会组织了倒计时一周年活动。
    B.火炬的银色代表冰,红色代表火,二者具有冰火相约等象征义。
    C.火炬的火焰能像一条火龙盘旋着往上走,还可瞬间燃烧为大火。
    D.火炬的纹样设计体现了北京已经是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设计极具艺术性,但是艺术设计还需要科技创新辅助才能落地。在“黑科技”应用的背后,同样需要攻克一系列的难题。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表示,北京冬奥会火炬的设计需秉持绿色、可持续理念。采用氢作为燃料就是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一,既能达到环保要求,也能符合冬奥会火炬接力需要在低温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现实要求。
    “氢能是一种完全零排放的能源,燃烧时,它的燃烧产物只有水,没有二氧化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韩宗捷表示,但这个选择也带来了不少难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火焰的颜色问题,“氢气的火焰在日光下是不可见的,因此,我们在研制的过程中,先研制了一种可以调节氢气火焰颜色的配方,让它在日光下具有可见的火焰颜色。”其次,火焰的稳定性也会遇到现实挑战,“特别是在冬奥会火炬的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高速运动场景,或者会遇到大风环境,所以经过研制,终于实现了在100公里每小时的大风状态下火炬的火焰能稳定燃烧这一设想。”此外,手持火炬的内部空间狭小,高压储氢也是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研制了一款轻量化、小型化的氢气减压装置,对高压氢气进行了减压”。
    火炬“飞扬”的另一大技术亮点,则是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耐高温的碳纤维材料,火炬燃烧罐也以碳纤维材质为主。碳纤维专家、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黄翔宇介绍,“轻、固、美”正是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的外壳所呈现出的特点。“轻”,是指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相同体积的铝合金相比轻了20%以上;“固”,是指这一材料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耐紫外线辐射等特点;“美”,则是指应用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将高性能纤维编织成目前这样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整体。
    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创企业等共同努力,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瓶颈,使火炬外壳在高于800℃的氢气燃烧环境中能正常使用,破解了火炬外壳在1000℃高温制备过程中起泡、开裂等难题,最终才保证了火炬“飞扬”在文艺外表下跳动的一颗“科技心”。
    火炬“飞扬”的设计,再次证明了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既完美地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又体现了北京“双奥之城”的特点,也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因此,火炬“飞扬”的设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赢得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的高度肯定。
    (取材于梁璇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飞扬”在采用氢作为燃料时所遇到的难题的一项是(3分)
    A.氢在燃烧时,它的燃烧产物——水难以妥善地处置。
    B.氢在燃烧时,其火焰在日光下不可见,要使之可见。
    C.氢燃烧的火焰在高速运动场景或大风环境中不稳定。
    D.因手持火炬内部空间狭小,如何高压储氢是个难题。
    4.根据材料二,下列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在科技创新的辅助之下,火炬“飞扬”的艺术设计才能够实现。
    B.经碳纤维专家的介绍,火炬外壳的制作采用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C.火炬外壳在1000℃高温下也能够使用,不会出现起泡、开裂等问题。
    D.“飞扬”因具有一颗跳动的“科技心”而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5.火炬“飞扬”的设计,再次证明了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火炬“飞扬”所承载的内容和所具有的科技亮点。(6分)
    【答案】1.B 2.B 3.A 4.A
    5.所承载的内容:①北京冬奥会的理念、愿景和精神(奥林匹克精神)。②人类生生不息、包容融合、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④北京从夏奥到冬奥“双奥之城”的传承与发扬。
    所具有的科技亮点:①采用氢作为燃料,能达到环保及低温环境中使用的要求。②火炬外壳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重量轻、耐高温。③先进的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的使用,成就了火炬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整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内外飘带结合的造型,使火炬呈现出开放的形状,并具有动感”错误。“具有动感”是因火炬“空间曲面拼接、没有一根直线条的设计”而形成的,并非“内外飘带结合的造型”带来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为发布冬奥会火炬‘飞扬’,组委会组织了倒计时一周年活动”错误。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是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中发布的,但北京冬奥会组委会组织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并不是以发布火炬“飞扬”为目的,发布火炬“飞扬”只是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C.“瞬间燃烧为大火”错误。而是“让火焰慢慢地从小变大,到顶端的时候变得更有活力”。
    D.“已经是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错误。“已经是”应为“即将成为”。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氢在燃烧时,它的燃烧产物——水难以妥善地处置”错误。从原文“采用氢作为燃料就是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一,既能达到环保要求,也能符合冬奥会火炬接力需要在低温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现实要求”“‘氢能是一种完全零排放的能源,燃烧时,它的燃烧产物只有水,没有二氧化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韩宗捷表示,但这个选择也带来了不少难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火焰的颜色问题……其次,火焰的稳定性也会遇到现实挑战”来看,文中并没有“它的燃烧产物——水难以妥善地处置”的表述,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B.“经碳纤维专家的介绍,火炬外壳的制作采用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错误。材料中并未显示火炬外壳采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作是经碳纤维专家介绍的。
    C.“火炬外壳在1000℃高温下也能够使用,不会出现起泡、开裂等问题”错误。材料说的是“火炬外壳在高于800℃的氢气燃烧环境中能正常使用”、“破解了火炬外壳在1000℃高温制备过程中起泡、开裂等难题”。
    D.“‘飞扬’因具有一颗跳动的‘科技心’而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错误。“飞扬”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不只是因具有一颗跳动的“科技心”,而是因为它“再次证明了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既完美地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又体现了北京‘双奥之城’的特点,也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火炬‘飞扬’是展示北京冬奥会理念和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精神的集中体现”“表达了人类生生不息、包容融合、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展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力量”“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火炬纹样设计体现了‘双奥之城’ 的传承与发扬”,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概括出火炬“飞扬”所承载的内容。
    材料二“采用氢作为燃料就是火炬‘飞扬’ 的科技亮点之一,既能达到环保要求,也能符合冬奥会火炬接力需要在低温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现实要求”“火炬‘飞扬’的另一大技术亮点,则是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耐高温的碳纤维材料,火炬燃烧罐也以碳纤维材质为主”“‘美’,则是指应用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将高性能纤维编织成目前这样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整体”。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概括出火炬“飞扬”所具有的科技亮点。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共18分)
    庆历二年,御试进士,时晏元献①为枢密使。杨察,晏婿也,时知制诰,避亲,勾当②于三班院。察之弟寘时就试毕,负魁天下望。未放榜间,将先宣示两府,上十人卷子。寘因以赋求察问晏公己之高下。晏公明日入对,见寘之赋既考定第四人,出以语察。察密以报寘。而寘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③夺吾状元矣!“既而唱名④,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怿曰:“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荆公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寘可矣。”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寘方以鄙语骂时,不知自为第一人也。荆公遂于杨寘榜下第四人及第。
    是时,上令十人往谢枢密使。晏公俟众人退,独留荆公,再三谓曰:“延评乃殊乡里,久闻德行乡评之美。况殊备位执政,而乡人之贤者取高科,实预荣焉。”又曰:“休沐日⑥相邀一饭。”荆公唯唯。既出,又使直省官相约饭会,甚殷勤也。比往时,待遇极至。饭罢,又延坐,谓荆公曰:“乡人他日名位,如殊坐处,为之有矣。”且叹慕之,又数十百言,最后曰:“然有二语欲奉闻,不知敢言否?”晏公言至此,语欲出而拟议久之,乃泛谓荆公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荆公但微应之,遂散。公归至旅舍,叹曰:“晏公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卑也!”心颇不平。
    荆公后罢相,其弟和甫知金陵,时说此事,且曰:“当时我大不以为然。我在政府,执意革新,人人与之为敌,不能保其终。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复不知能容于物,物亦容焉二句,有出处,或公自为之言也。”
    (取材于宋代王铚《默记》)
    注:①晏元献:晏殊,谥元献。②勾当:做事情。③卫子:驴的别称。④唱名:科举时代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进士,叫唱名。⑤有官人不为状元:宋代在职官员可以参加科举,但不能录为状元。⑥休沐日:休息日。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知制诰 知:掌管
    B.上不怿曰 怿:高兴
    C.饭罢,又延坐 延:请
    D.何其卑也 卑:卑劣
    7.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勾当于三班院 于:在
    B.见寘之赋既考定第四人 既:已经
    C.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 以:把
    D.人人与之为敌 之:他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负魁天下望
    辜负了天下人想让他考第一的期望
    B.察密以报寘
    审察的人把秘密报告给杨寘
    C.晏公俟众人退,独留荆公
    晏殊等大家走的时候,唯独留下王安石
    D.不知敢言否?
    不知你敢不敢说?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庆历二年的殿试中,开始王安石的试卷获得第一名,因犯了皇帝的忌讳而被黜。
    B.王珪、韩绛二人,因为都属于现任官员,按照旧例,是不能获得状元这个名位的。
    C.晏殊、王安石同乡,王乡誉好有才华,晏殊预料他将有所作为,因而特别器重他。
    D.对晏殊的郑重规诫,王安石开始并不重视,到最后也不明白晏殊这句话的道理。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比往时,待遇极至。
    11.晏殊规劝王安石“能容于物,物亦容焉”,意思是说能宽容别人,才能被别人接纳。结合本文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简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6.D 7.D 8.C 9.D
    10.等到去的时候,招待得特别周到。
    11.王安石执政期间,锐意改革,实行变法,但是“人人与之为敌”,不能宽容别人,因而也不被别人接受,“不能保其终”。我们也要善于与别人处好关系,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能到处树敌,这样才会被别人接受。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多么幼稚啊。“卑”,低,浅。可译为“幼稚”。句中没有“卑劣”这个贬义。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 句意:人人与我为敌。“之”,代词,我。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句意为:天下都希望他考第一。“负魁”意思是荣获魁首。
    B.句意为:杨察私下里告诉了杨寘。“察”指杨察。
    D.句意为:不知该不该说。“敢言否”的意思是该不该说。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到最后也不明白晏殊这句话的道理”说法错误。文中只是说“当时大不以为然”,而后来“在政府,执意革新,人人与之为敌,不能保其终。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可见王安石此时经历了人生的波折,也的确因为不能容物,所以“不能保其终”,因此,他已经明白了这句话的道理。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比”,介词,等到;“往”,动词,去;“待遇”,动词,招待。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探究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中要求“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和“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句话。
    从本文的内容上来看,王安石被罢相后,评价说“我在政府,执意革新,人人与之为敌,不能保其终。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可见王安石在执政期间,一意孤行,常逆众意而强行新法,以异己者为不肖,合己者为贤人,不能宽容他人,所以也不被别人接受,最终导致人人都与之为敌,官位不能长久。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晏殊能最终位至宰辅并基本保留在统治集团的第一阵营,正是因其深谙“容物物容”的道理。我们生活在集体之中,要懂得体谅、理解别人,不要自我中心;要善于和周围的人处好关系,既要坚持原则,保持个性,又不能太过固执,一意孤行,处处与人为敌。即便是在志得意满之时,也要保持低调、友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被大家接受,反之,自己也才能获得更好的际遇。
    【参考译文】
    庆历二年,朝廷开考进士,当时晏殊担任枢密使。杨察,是晏殊的女婿,当时官加知制诰,因避亲戚关系的嫌疑而不参与其事,在三班院做事。杨察的弟弟杨真当时应试结束,天下人都希望他考第一。没有放榜的时候,先将考卷展示给中书省和枢密院,让他们呈上前十名的试卷。杨寘因此用自己应考时写作的文章去央求杨察询问晏殊自己的名次高低。晏殊第二天进入皇宫,见到杨寘的文章已经被评定为第四名,出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杨察。杨察私下里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杨寘。杨寘考完试,和酒友在酒店里喝酒,听说了这事,用手拍着桌子说:“不知道是哪一头驴夺走了我的状元之位!”殿试后,皇帝将呼名召见登第进士,两府将反复考查评定的第一名的试卷呈送御前,文章里有“孺子其朋”的话,皇上不高兴地说:“这样的话是犯忌讳的,不能作为天下的魁首。”这就是王安石的文章。第二名的试卷是王珪的,按照旧例,有官职的人不能当状元;皇上下令取来第三名的试卷,是殿中丞韩绛的;于是又取来第四名的试卷呈送给皇上,皇上高兴地说:“如果是杨寘就行了。”于是重新将第一名录为第四名。杨寘正用粗鄙的语言大骂时世不公,不知道自己是第一名。于是王安石在杨寘的后面,作为第四名考中进士。
    当时,皇上命令录选的十名进士去枢密使处拜谢。晏殊等到大家都退去了,唯独留下王安石,反复对他说:“延评是我的同乡,我久闻你的德行在乡里风评很好。何况我在朝居官处理政事,而家乡的贤良之人考中了进士,我也感到光荣。”晏殊又说:“休息日请到我这里用饭。”王安石恭敬地应答着。王安石出去之后,晏殊又让直省官去邀约王安石聚餐,态度非常殷勤。等到去的时候,招待得特别周到。吃完饭,又请王安石坐下,对他说:“你以后的名声地位,就像我现在这样,一定会有的。” 一边说一边对王安石表示叹服敬慕,又说了很多话,最后说:“还有两句话想要对你说,不知道该不该说?”晏殊说到这里,欲言又止,考虑很久,才笼统地对王安石说:“能宽容别人,别人才能宽容你。”王安石只是略略答应,于是散去。王安石回到旅店,叹息说:“晏殊作为大臣,却用这样的话来教导人,多么幼稚啊!”心里很是愤愤不平。
    后来王安石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他的弟弟王安礼担任金陵知府,他们经常谈起这件事,王安石也说:“当时我很是不以为然。(后来)我在朝廷,坚决地要进行改革,人人都与我为敌,不能维持长久。现在想起来,不知道晏公当时怎么会知道(我的命运);也不知道能宽容别人,别人才能宽容你这两句,究竟是有出处,还是晏公自己说的。”
    (二)根据要求,完成12题。(共6分)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玷。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②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以上三则语录都涉及了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请简述孔子批评管仲和褒扬管仲的原因,并概括孔子品评人物所遵循的原则。
    【答案】批评管仲的原因:不节俭,不知礼。褒扬管仲的原因:尊王攘夷,保存了华夏文明,造福百姓。孔子品评人物遵循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地品评人物;遵循“重点论”,看事功重于看小节。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体现了孔子对管仲的批判。“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一句是孔子认为管仲缺乏节俭的美德,“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玷。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是认为管仲不遵礼制。故孔子认为管仲“器小”。
    材料二三体现孔子对管仲的褒扬。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材料三“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息兵戈而解纷争,使天下由此而安,为维护和平作出了贡献,这就是他的“仁德”。
    材料三中“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给人民带来了利益,促进了社会文明和发展。
    孔子既批评管仲,认为他“器小”,又褒扬管仲,认为他“仁”。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做到了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地客观评价,在看待人和事时,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问题,遵循“两点论”原则。孔子也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遵循“重点论”原则。
    【参考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题。(共12分)
    梦李白①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②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流寓泰州,闻李白流放夜郎而作。②冠盖:指代达官贵人。
    1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梦中李白的到来离去,都令杜甫感到局促不安。
    B.“苦道来不易”写出了行路艰辛,二人见面不易。
    C.“冠盖满京华”,写出了李白在长安的交游之广。
    D.“千秋万岁名”,体现出杜甫对李白极高的评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浮云联想到游子,这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B.诗中的“梦”字,具有呼应诗歌题目的作用。
    C.诗用五言,简洁而朴重;对偶又使节奏鲜明。
    D.“网恢恢”一词化用了“天网恢恢”的典故。
    15.本诗写法灵活多样,运用比兴、比喻、对比乃至细节刻画,为表达感情服务。请选择上述中的两种写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3.D 14.C
    15.(1)比兴:用漂泊不定的浮云,引发对漂泊不定的游子的思念,自然地引出了对李白的思念。(2)比喻:以“江湖”“多风波”比喻世事难料、危机四伏;用“舟楫恐失坠”表达对杜甫生涯的担心,形象而又贴切。(3)对比:“冠盖”一句,用满城达官显贵的奢华,与李白的“独”“憔悴”作对比,突出表现了李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4)细节刻画:写梦中李白离去的“局促”不安,表现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
    A.“李白的到来”错误,只有“告归”,没有“到来”;“令杜甫感到局促”错误,“局促”形容李白在梦中离去的情态;
    B. “写出了行路艰辛”错误,“苦道”意思是“苦苦地诉说”;
    C.“李白在长安的交游之广”错误,“冠盖满京华”形容京城长安达官贵人很多。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对偶又使节奏鲜明”错误,本诗没有对偶。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 (李白) 却不可见。浮云漂泊不定,李白如浮云一样也漂泊不定,由此引出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 
    “告归”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来一趟多么不易啊!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坠”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以“江湖多风波”比喻世事难料、危机四伏;用“舟楫恐失坠”表达对杜甫生涯的担心;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使用细节描写表现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冠盖” 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将老”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运用对比手法,将达官显贵与李白作对比,突出表现了李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菊花象征隐士的高洁:“①___,松菊犹存”;《蜀相》中,杜甫借“②___,隔叶黄鹂空好音”,描写武侯祠春意正浓;《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浔阳江头夜送客,③___”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声声慢》中,李清照借“④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出了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写杨花给人以飘零之感:“杨花落尽子规啼,⑤____”;《兰亭集序》中,王羲之通过“此地有崇山峻岭,⑥_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在欧阳修的笔下,春来“⑦____”,入夏“⑧____”,秋来“风霜高洁”,季节不同,景致各异,令人流连忘返。
    【答案】三径就荒 映阶碧草自春色 枫叶荻花秋瑟瑟 满地黄花堆积 闻到龙标过五溪 茂林修竹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映”“荻”“瑟”“溪”“幽”“佳”“繁阴”。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7题。(共5分)
    17.《红楼梦》的许多情节中,都出现了“手帕”。请选择其中一处,简要概述相关情节,并说明手帕在其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宝玉挨打,黛玉去看望他,因为没有说上两句话黛玉就要走了,晚间宝玉就让晴雯给黛玉了送了两方他旧日用过的手帕,千言万语都藏着手帕里了。“横也思来,竖也思,一方手帕寄相思”,宝玉喜欢黛玉,知道她为自己担心和落泪,宝玉送给黛玉手帕就是希望她不要再哭泣了,他不改初心。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熟悉名著情节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手帕是古人随身常备之物,在《红楼梦》中,因为闺阁女儿多,手帕不仅有其擦拭汗水泪珠等功用,更是反映和传递人物情感的重要载体。如黛玉与宝玉之间,当宝玉来闹午睡的黛玉时,黛玉用手帕遮住脸,看似不愿理会宝玉,实则含着淡淡情愫;又如黛玉打趣宝玉,说他是“呆雁”,用手帕打他一下,反映出少女的活泼俏皮;搜检大观园时,黛玉处找出己方宝玉的旧手帕,黛玉临终前还把宝玉送她的手帕放进火中烧掉等,可见手帕中牵涉着他们的种种情感,学生可任选一处情节进行阐述分析,合理得当即可。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1题。(共18分)
    泉水润泉城
    ①济南因泉水闻名。“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用八个字,道出了济南泉水之多、分布之广。
    ②我对济南泉水的了解始于四十多年前。那年,我从邻居三叔家里看到了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秋天》,文中有几句是这样描述的:“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济南真的到处都是泉吗?泉水能像村里的山泉水那样用手捧着直接喝吗?读到这里,我年少的心里产生了好奇。一个乡下孩子,对泉城济南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③机缘出现在十五年前。2005年初春,我调入省城工作,梦一样走进了济南。那时候,单位办公楼在杆石桥一侧,属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往东数百米就是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珍珠泉、护城河和泉城广场。周末,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冒着寒冷走进趵突泉公园观赏。趵突泉三股泉水的喷涌之势令人惊叹,相比之下,村里山泉水的潺潺细流黯然失色。天气虽冷,但望着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我的心里却暖融融的。
    ④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济南人爱泉、惜泉。为了保护泉水,规划修建的地铁工程多番论证,谨慎施工。作为群泉之首趵突泉,水位的高低变化牵动着成千上万济南人的心。水位上涨,人人面露喜色;水位下降,全城人跟着心急。前几年遭遇大旱,趵突泉一度几近停喷,三股水偃旗息鼓,爱泉的济南人就像是自己家里停了水、断了电一样,心急不已。这些年,随着护城河的疏浚,加上良好的保护意识,趵突泉再现生机。那汩汩喷涌的泉水,仿佛也在昭示着济南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发展脚步。
    ⑤泉水滋养了济南这座城,也孕育了这里的文化。诗圣杜甫曾用“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形容济南积淀深厚、人才众多。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今,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一隅的漱玉泉,相传李清照曾在泉边掬水梳妆、填词吟诗,她的词集《漱玉集》即以此泉命名。李清照是济南章丘人,那里,有泉水从众多脉孔里喷涌而出,谓之“百脉泉”。也许,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其不尽的文思。
    ⑥时至今日,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脉相传,影响着每一个济南人。济南人有爱读书的传统,书店、书屋、书吧多,各种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和文学沙龙遍地开花。受其影响,我也参与其中,与书友、文友交流阅读感受和写作体会。参与这些内容丰富、层次较高的读书、讲座、交流活动时间久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底子薄的人来说,真是受益匪浅,不仅写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而且眼界也得到了极大开拓。我一面用心感受着济南的泉水和泉城的文化,一面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身边的城市和身边的人。
    ⑦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轰轰下泻,澎湃万状”的黑虎泉边,每天前来打水做饭、饮用泉水的市民络绎不绝,水壶、矿泉水瓶、塑料桶……各式各样的容器悉数上场,令前来赏泉的外地游客艳羡不已。泉水已成为济南人的生命之水,它滋养着济南人的身体,涵养着济南人的心性。在大明湖南门对面,有一条久负盛名的曲水亭街,一条小河从街上穿过,河里流淌着清清的泉水。闲暇时我常去曲水亭街转转,街上的景致百看不厌。前年盛夏的一天,坐在临街摆放的茶桌旁,年逾花甲的老燕递给我一杯用泉水冲泡的绿茶,然后如数家珍地跟我讲起曲水亭街及济南这座城的往事。有游客从身边经过,我担心影响老燕的生意,便起身准备告辞。可老燕却拉住我,笑着说不差这一会儿工夫。临别时,实在过意不去的我要付钱给老燕,可老燕说什么都不收。三个多月后,我写的《曲水亭街》一文刊发在晚报上,我将报纸送了一份给老燕,老燕在文章里读到了自己,“嘿嘿”笑个不停。
    ⑧这就是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与他们打交道时让人从心里感到熨帖。记得有一次,我到派出所办事,年轻的工作人员态度和蔼,手把手告知如何填表,下一个环节怎样办理,使人如沐春风,似饮甘霖。还有平日里,公交车司机的一句“您好”,出租车司机亲切的笑容,困难面前好心人的热心相助……都像泉水一样清澈、透亮,使人难忘。
    ⑨时间像是流动的水。如今,我已在济南工作生活了十多年,早已视济南为第二故乡,感情和依恋与日俱增。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一天天里,幸福感像泉水一样涌进心头。济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
    (取材于王国政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泉城济南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B.村里山泉水的潺潺细流黯然失色 黯然失色:相比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C.三股水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敲战鼓。
    D.有一条久负盛名的曲水亭街 久负盛名:长时期地享有很好的名声。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鹗笔下的“家家泉水”及老舍先生笔下的“到处是泉”均道出了济南的泉水之多。
    B.李清照能写出《漱玉集》是因为“百脉泉”那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她不尽的文思。
    C.外地到济南来赏泉的游客对济南人能够在做饭、饮水上享用黑虎泉的水而感到艳羡。
    D.第⑧段的划线句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济南人那待人友善、和蔼热情的热心肠。
    20.文章第⑦段写到了与老燕的一些交往,请结合全文,多层面分析作者在此写该内容的作用。(6分)
    21.文章结尾处写道:“济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18.C 19.B
    20.①内容上:写老燕身为泉水滋润下的泉城人的热情大方,并表现老燕以自己是泉城人而自豪,同时流露出作者从泉城人老燕身上获得的美好印象。②结构上:印证前文,引出下文。印证前文泉水“涵养着济南人的心性”等内容;引出下文所谈的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及“让人从心里感到熨帖”的特点。③主旨上:借老燕这一泉城人的代表,抒发了对高洁淳朴的泉城人的颂扬之情,并表达了对清澈透亮的济南泉的喜爱之情。
    21.①济南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温暖人心。②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滋养了济南这座城,济南人与泉水心心相连。③泉水孕育了济南的文化,济南积淀深厚、人才众多。④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脉相传,影响着每一个济南人,他们有爱读书的传统。⑤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济南人离不开泉水,打心眼儿里喜爱泉水。⑥在泉水的滋润下,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像泉水一样清澈、透亮。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C.“三股水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敲战鼓”错误。偃旗息鼓:字面义为放倒军旗,停敲战鼓。原指不暴露目标,秘密行军;也指停止战斗。这里比喻泉水声势减弱或中止。不合语境。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李清照能写出《漱玉集》是因为‘百脉泉’那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她不尽的文思”错误。从原文“也许,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其不尽的文思”来看,李清照能写出《漱玉集》也许是那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她不尽的文思,选项的错误在强加因果。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多层面分析作者在此写与老燕的一些交往这一内容的作用。作答本题,先找出有关老燕的描写或事件,确定答题区间涉及文章第七段。
    从内容上看,由“有游客从身边经过,我担心影响老燕的生意,便起身准备告辞。可老燕却拉住我,笑着说不差这一会儿工夫。临别时,实在过意不去的我要付钱给老燕,可老燕说什么都不收”分析可知,作者写“老燕”,其目的是突出济南人的特点,老燕就是一个典型。老燕身为泉水滋润下的泉城人的热情大方,他有着济南人的友善、低调、包容等,老燕以自己是泉城人而自豪,同时流露出作者从泉城人老燕身上获得的美好印象。
    从结构上看,老燕友善、低调、包容这些特征与前文“泉水已成为济南人的生命之水,它滋养着济南人的身体,涵养着济南人的心性”的内容相互印证;且引出了下文对济南人特性的概括:“这就是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与他们打交道时让人从心里感到熨帖。”
    从主旨上看,老燕是泉城人的代表,有着高洁淳朴的特性,作者赞美老燕,就是赞美泉城人;同时人与泉互相映衬,表达了对清澈透亮的济南泉的喜爱之情。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济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这句话的含义。
    由“天气虽冷,但望着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我的心里却暖融融的”分析可知,济南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温暖人心。
    由“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济南人爱泉、惜泉”“作为群泉之首趵突泉,水位的高低变化牵动着成千上万济南人的心”分析可知,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滋养了济南这座城,济南人与泉水心心相连。
    由“泉水滋养了济南这座城,也孕育了这里的文化”“也许,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其不尽的文思”分析可知,泉水孕育了济南的文化,济南积淀深厚、人才众多。
    由“时至今日,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脉相传,影响着每一个济南人。济南人有爱读书的传统,书店、书屋、书吧多,各种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和文学沙龙遍地开花”分析可知,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脉相传,影响着每一个济南人,他们有爱读书的传统。
    由“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每天前来打水做饭、饮用泉水的市民络绎不绝,水壶、矿泉水瓶、塑料桶……各式各样的容器悉数上场”分析可知,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济南人离不开泉水,打心眼儿里喜爱泉水。
    由“这就是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与他们打交道时让人从心里感到熨帖”“都像泉水一样清澈、透亮,使人难忘”分析可知,在泉水的滋润下,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像泉水一样清澈、透亮。
    五、本小题共3小题,共65分。
    22.语言基础运用。(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历来有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每到清明时节,造型各异风筝漫天飞舞,美不( )收。风筝飞上云( ),象征着放走晦气,祛病消灾,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祈愿。
    今年的清明节尚未到来,一套不能飞的风筝都却成为了同学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这套不能飞的风筝是北京冬奥组委推出的冬奥特许商品“中国传统风筝徽章套装”。套装中的每一个风筝徽章都契合冬奥主题,不仅设计精巧,还搭配了相框,方便人们收藏。北京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朴学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研发每件冬奥特许商品时,设计者都注重运用中华文明的代表符号,也让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套风筝徽章正体现了这样的研发思路:它以中国传统风筝样式为原型,寄托者对风筝主人的祝福,有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的风筝文化。
    (1)依次在括号中填入字词和给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不(盛)收 云(霄) 契(qiè)合 相框kuāng(一声)
    B.美不(胜)收 云(宵) 契(qiè)合 相框kuàng(四声)
    C.美不(盛)收 云(宵) 契(qì) 合 相框kuāng(一声)
    D.美不(胜)收 云(霄) 契(qì) 合 相框kuàng(四声)
    (2)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根据上下文,对其进行改正。(2分)
    【答案】
    (1)D
    (2)设计者都注重挖掘中华文明的代表符号,(既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也让各国人民更好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胜:尽,完。没有“美不盛收”一词。
    “霄”指云;天空。“宵”指夜。因此,“云霄”是正确的,没有“云宵”一词。
    “契”意思是“相合,相投”,读“qì”。
    “框”读kuàng,指镶在器物周围起约束、支撑或保护作用的东西。
    故选D。(既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也让各国人民更好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从画线句子前面的语境“研发每件冬奥特许商品时”中“研发”可知,应该是“挖掘……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合”,如果使用“运用”,说明其本就存在,这与语境不合;
    “让各国人民……”是前面“设计者都注重……”的目的,如果使用“也”,前面势必要有与“也”相照应的另一个表目的的句子,而语境没有,所以此处不能使用“也”,那么“也让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前面缺少了一个和它并列的句子,联系上文中的“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祈愿”和下文中的“寄托者对风筝主人的祝福”,可知应在“也让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前面添加“既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愿”或类似的句子;再结合语境可知,应该是让各国人民更好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请对此句发表看法。
    要求:思想积极向上,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答案】孔子所看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也可以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对于我们来说,远方也许代表着非常好的机会,也许能让人生有着重大改变,也许能实现经验的积累,抓住机会,让自己变得优秀、强大,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让父母以你为自豪,更是一种孝敬父母的方式。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和名著阅读的能力。
    本题要求对《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句发表看法,可以多角度分析。
    从学习经典的角度分析,要活学活用,时代飞速发展,不必拘泥于古人;
    从赞成的角度分析,可以联系中华民族孝顺父母的优秀传统,用于承担责任,靠近父母,多陪伴;
    从辩证理解句子的角度分析,围绕孔子提倡孝敬父母,也支持“游必有方”;
    从反对角度分析,我们是父母的孩子,更是社会的建设者,父母养育子女是希望其成才,孝顺父母的方式有很多,让自己到更好的大学学习深造,成为更优秀的人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选择一个角度,要言之成理。
    (3)2020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请写一首赞颂志愿军战士的小诗,致敬英烈。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答案】示例:
    前世所有的血液
    都是为了血染今生这面旗帜
    战地上所有盛开的血花
    都是为了大地结满成熟的稻谷
    那些稚嫩的笑脸
    被刺刀划破
    他们笑着走向牺牲
    只为守护一个名字——中国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要求写一首赞颂志愿军战士的小诗,致敬英烈。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抒情的能力。写此类诗歌,建议学生注意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物,或者选择一个场具体的战斗来写,这样能避免空泛地抒情;
    其次,要注意细节的描写,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可以歌颂战士们的勇敢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揭示这种品质的来源——守护祖国和人民的安宁。可以采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以增加文采,增强诗歌的抒情性。
    (3)文学经典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次要人物。请你从华子良、假洋鬼子和尤三姐中选择一位,描绘作者在塑造他(她)们时最令你欣赏的一个场景。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答案】尤三姐出身寒门,但她对贾珍、贾蓉这些浪荡子弟是打心底鄙夷的,言谈举止间掩饰不住地嫌恶。贾琏让尤三姐陪贾珍他们喝酒,三姐看见“贾蓉只管信口开河,胡言乱道”,面对贾家兄弟的戏耍,三姐儿站到炕上,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指着大骂贾琏花了几个臭钱,拿我们姐妹当粉头来取乐,直接说出他们打错了算盘了,要把他两个人的牛黄狗宝掏出来,再和王熙凤去拼,吓得贾琏酒醒,贾珍想溜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和名著阅读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
    解答本题必须熟悉小说,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更好的把握次要人物的形象。从文学经典中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人物形象,要了解具体的故事情节。注意要求是要选取最令你欣赏的一个场景进行描写,这个场景可以是作者塑造人物最集中、展现人物性格最突出之处,也可以是你对人物的性格最欣赏之处。首先要明确选择的是哪一个人物,确定人物活动的场景,然后运用细节描写,描绘出所选定的场景,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二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我们的祖先通过耕耘,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他们从刀耕火种开始,狩猎、采摘、耕田、织布……一路耕耘创造美好的生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想象?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故事,有细节,有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例文】
    劳动创造了幸福
    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成绩与辛勤的劳动总是成正比例的,付出的劳动越多,创造的幸福就越多。”这次下乡活动更是让我深刻地体验了劳动的含义。
    劳动是人类幸福的源泉。中华民族更是秉承这一理念,从半坡聚落、河姆渡,到夏商周文化,再到先秦两汉元明清,一项项成果无不向我们昭示劳动创造幸福之一理念。大家都知道鲁滨逊,他独自一人来到荒岛,以顽强的劳动与信心,战胜了自然,战胜了自己,成功地成为了小岛霸主;李时珍不畏艰辛,拔山涉水,走遍大半个中国,终成《本草纲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小康,使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这一个个例子无不昭示劳动的含义。
    虽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但由于家里地不多,而且地理种了果树,我很少有机会下地干活。这次学校组织了下乡活动,让我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我们几人来到地里,田地里金黄的麦田,间套着果树,棵棵桃李张开笑脸迎接我们,路两旁挺拔的杨树卫士守护者水渠,美景尽收眼底,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的心灵。我们的目的地是一片山药地,大约有七八亩吧,翠绿的山药蔓蜿蜒在竹竿架上,生机盎然呼之欲出。这美景不是大自然创造的,而是人们劳动的结果。我的心在这份美中也渐渐活跃,平常在学校里只是枯燥的学习,没有在意身边的景色,今天才发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美,看城市中洁净的柏油马路将我们的城市切割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幢幢高楼就是画面上的点缀,街道上休闲地人们就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大路上车水马龙构成了一道道流畅的线条……这幅幅活跃的画面给了我前所未有的美的享受,我的思绪徜徉在这美的海洋,深深的感动,我更喜欢这种生活的美,它的朴素更让我折服,更能让人贴近生活、感受生活。我赞叹这种美,更明白了:劳动不仅创造了幸福,更创造了美。
    开始干活后,我们才真正发现了劳动者的幸福。随着太阳越升愈高,我们都有了一丝懈怠,但看到叔叔阿姨们都干劲十足,我们便强硬着头皮撑下去,直到收工,回头看到我们今天的成果,心头涌上点点甜意。晚饭时向村中老人交谈,才发现劳动的幸福真正在那田间地头,看着自己的庄稼收获,这是一种满足,更是一种幸福,是物质与欲望纵横的城市所缺少的。所谓劳动的幸福,就是能偶衣食安康,能够在劳动之余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在闲暇时的到那些许的慰藉,这便是劳动者的幸福,是我们在城市中得不到的那份满足。
    天地有大美,唯劳动之美永存!
    天地有大幸福,唯劳动为真!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只有一句话“我们的祖先通过耕耘,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他们从刀耕火种开始,狩猎、采摘、耕田、织布……一路耕耘创造美好的生活”,关键词是“耕耘”与“美好的生活”。强调劳动对于创造美好的生活的重要性,写作中可以从劳动对个人、集体、国家等的美好生活的影响来加以分析。立意时,要注意体现“劳动”与“美好生活”的关系。
    【参考立意】
    (1)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生活;
    (2)劳动使人富有;
    (3)用诚实劳动创造我们的美好生活;
    ……
    (2)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行走在拼搏奋斗的路上,学业上取得的成绩、工作上获得的成果、事业上赢得的成就等,这些都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以“起点与终点”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例文】
    起点与终点
    我抚过盛唐战马的长鬃,掠过乐山大佛的眉间,再去埃菲尔铁塔上与阳光舞蹈,亲吻高贵的自由女神,或者在死海掬一捧清泉,撒作撒哈拉千年的眼泪……
    在这一次贯穿古今,惊心动魄的旅行中,我匆匆走过无数的起点和终点,它们本是平行的直线,却偶然在我的放行中相遇。于是,终点也是起点,他们演绎出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
    乌江滚滚东逝水,带着美人宝马的悲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舞出绝美。这里曾经有一位英雄,他顶天立地睥睨人世,却把乌江作为人生的终点。殊不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的霸业也无可挽回地成为大汉最凄惨的背景。
    面对人生的终点,项羽选择放大痛苦,就此罢手,而李白却给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大唐盛世,有多少有识之士梦想走上仕途,拜将封侯。对于生性豪放的李白,贵妃捧砚,力土脱靴是何等的荣耀,这也许是寒门]学子,青云直上的顶峰,也许是达官显贵,钟鸣鼎食生活的终点。但这样的终点,却使他“不得开心颜”。于是,在唐风宋雨中,便有了一个真诚直率,寄情诗酒的“诗仙”。
    权力的终点却给千古文坛一朵奇葩的起点。
    从古到今,有无数的旅者挣扎于生命的探索。这些旅程的起终就像苍穹的繁星,带着神秘的光辉缓缓谢幕。
    海子没有回到他心仪的大海,却以卧轨结束了年轻的脚步;凡高将太阳的色彩铺满画布,海明威创造了征服世界读者的“桑地亚哥”,他们却都在艺术的高峰饮弹自尽。王国维、老舍、川端康成……在这些与死神的婚礼中,他们失去了起点,也看不到终点。有人说,高处不胜寒。大师在起点与终点的徘徊留给我们沉沉的心痛。
    上帝是吝啬的,他只给牛顿一个苹果,给曲阜一个孔子,给穷困的迪斯尼一只老鼠。如果这些都是终点,就不会有万有引力,不会杏坛碑林,更不会有一个动画帝国。
    我们在起点与终点交织的网中,不能错过。不管是繁花满桠的昨天还是硕果累累的明天……
    【审题】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必须以“起点与终点”为题写作。这里的起点与终点都具有象征意义。材料提到我们在拼搏奋斗的路上,学业上取得的成绩、工作上获得的成果、事业上赢得的成就等,这些都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而我们身边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躺在过往的功劳簿上度日,没有了进取的动力,这是很致命的。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与认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起点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先天条件,有些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不懂得自身变得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个道理,以为“起点”就是“终点”,终日享乐。也有人家庭条件差,很自卑,不敢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其实只要我们懂得努力,拥有自信,我们一样可以变得强大,要知道“起点”不是“终点”,可根据以上分析立意写作。
    【参考立意】
    (1)输在“起点”,也可以赢在“终点”;
    (2)追求进步的路上没有“终点”;
    (3)人生没有终点,只有过程;
    (4)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相关试卷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一)(北京)(含解析版+原卷版+答题卡):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一)(北京)(含解析版+原卷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一北京原卷版docx、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一北京解析版docx、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一北京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北京)(含解析版+原卷版+答题卡):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北京)(含解析版+原卷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北京原卷版docx、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北京解析版docx、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北京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五)(北京)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五)(北京)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小题共3小题,共6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