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五)(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五)(解析版),共18页。
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月模拟评估卷(五)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3)《师说》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沁园春 无边落木萧萧下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易写错的字词有:峥嵘、稠、萧萧、受。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临近高考,班主任在班会上借用诗词名句作考前动员,以下适合他选用的一项是(2分)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伦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是近代以后的事。通常维系文明的价值观念会与宗教或带有宗教性的意识形态有关, , , , 。
①其影响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②哲学则属于极少数人的精英文化
③否则就不会有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这样的事发生
④即使在哲学的诞生地希腊也是如此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答案】(1)D (2)B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择恰当的诗句作为高考临考前的动员,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加油为主。
A. 诗句的意思是“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是将沙场上生死置之度外,不符合语境。
B. 诗句的意思是“大丈夫不作小儿女那样分别,在路口挥洒热泪打湿了衣巾”,强调的是分别时不要悲伤,不符合语境。
C. 诗句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强调的是人固有一死,要青史留名,不符合语境。
D. 诗句的意思是“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符合语境。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前文哲学影响越来越大是在近代以来的事情,后文阐述的是“通常维系文明的价值观念会与宗教或带有宗教性的意识形态有关”,那么紧跟着的一句应该是“哲学则属于极少数人的精英文化”,故第一处应该是②。排除AC两项。
根据第②句,哲学是精英文化,故其影响力是有限的,所以第二处应该是①。排除C项。
④句“即使在哲学的诞生地希腊也是如此”中“如此”照应①,③句“否则就不会有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这样的事发生”从反面角度列举实例证明局限性。
故选B。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
—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贾平凹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①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翻译就是世界文学。这话让我吃惊。可冷静一想,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翻译,从何谈世界文学呢?正是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出去,尤其是被翻译出去的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使世界才了解了和正在了解和正在了解着中国文学。翻译的功德巨大啊!现在,中国的政府、中国的文组织机构,中国作家对翻译的热情很高,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解读中国故事”,其希望和目的要让中国作家的作品更多地翻译出去,翻译得更好更准确更丰满,有幸参加这个大会,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故事的话题上,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②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故事,并从故事中能读到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能读出中国的气派、味道和意义。而当下的中国,作家是极其多,作品也是极其多,据有关资料报道,仅长篇小说,每年就印刷出版三千余部,在这些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哪些作品值得被翻译出去,哪些作品是需要下工夫做的重点翻译?别说翻译家,就是中国的文学专业人员也难以做到那么好。虽然对于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低鉴别那是自有一种标准和感觉的,好的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它会口口相传,产生出影响,但是当不可能把所有作品都读过,或无法从整体上来把握时,具体到某一部作品,常常是各人有各人的解读。
③我的意思是能多读些作品尽量去多读些作品,从而能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去把握和掌控,当把豆子平放在一个大盘里,好的豆子和不好的豆子就自然都发现了。要了解孔子,不仅是读孔子,还有必要读老子,读荀子,读韩非子等等,这样更能了解孔子。在这种能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求辩解: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它的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什么不同?与东方别的国家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它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生活?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这些生活这些精神这些气质,在世界文学的格局里呈现了什么样的意义?
④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味道上各异。如何进一步解读,途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
⑤说到了解中国的文化。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会的鼎盛和文化的表现,那些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上,根本上。比如中国文化中关于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念的。比如中国的宗教有儒、释、道三种,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庸,这三教如何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的,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王的敬畏,对自然界的阴阳的分辨。中国文化中这些元典的东西,核心根本的东西,才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能深入了解了这些,中国的社会也才能看得懂,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也才能搞明白。有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进而又影响和左右着中国人的审美,形成了它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⑥我在早年,曾说过,我们的写作,要在作品的境界上向西方的文学学习,目光要盯住全人类的主流东西,而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又一定要中华民族的东西。我举了个例子,当我们没有乘坐过飞机,我们认为天是阴晴的,月是圆缺的,云是聚散的,当我们乘坐了飞机,才发现云层之上都是阳光,穿过哪一朵云,无论这朵云是导致着下雨或是冰雹雷电,穿过去都是阳光。如果把阳光比喻人类共通的东西,我们的作品一定要穿过这些云朵直至阳光处。而同时,我们是生存在某一朵云下,即便这些云朵下雨下冰雹,我们也不必从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就在这一朵云下穷力穿过去阳光处,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穿过时就是我们的表现形式。
⑦为了穿过我们的云层,我也曾经把我们的戏剧与西方的话剧作过比较,把我们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油画作过比较,把我们的中医与西医作过比较。戏剧更多的是写意,话剧更多的是写实,水墨画更多的是线条,油画更多的是色块,中医更多的是综合,西医更多的是分析。我讲这些,大致的意思是,在解读中国故事时,不仅要看到这个故事是否传奇,是否热,是否精彩,更要看到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它的思维、方法、语言是中国式的。
节选自《美文》,有改动)
3.第①段加下划线的“解读”在文中的意思是指翻译家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关于中国文化“元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文化元典指的是中国文化中精髓、核心、根本的东西。
B.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是中国文化元典的表现形式。
C.中国文化元典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哲学观念和社会运行。
D.中国人的性格、宗教和哲学影响和左右了中国人的审美。
5.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6.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贾平凹的发言对象是翻译中国作品的汉学家、翻译家。
B.中国文化的元典最终会影响和左右中国作家的写作。
C.东西方差异导致中国作家只能穿过中国“这朵云”。
D.翻译家应选择既具故事性又具中国特色的作品翻译。
7.本文思路十分清晰,请结合内容对此加以分析。(5分)
【答案】
3.翻译家(或翻译者)正确鉴别当代中国作家作品的优劣高低;或者翻译家(或翻译者)以正确的标准遴选优秀的当代中国作家作品。
4.B
5.划线句以“阳光”比喻全人类共通的东西,以“这些云朵”比喻作家生存的环境中国,形象生动地阐明了优秀的中国当代作品必须采用中国式(中华民族的表现形式)反映人类主流追求(共通的东西)的观点,照应标题。
6.C
7.文章开篇从翻译的重要性谈起直奔大会主题“解读中国故事”,首先阐释了“解读”的意义—翻译更多的作品让世界了解中国,接着提出“解读”途径:先尽量多读,在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基础上选出一批作品;再了解中国文化,进一步遴选出既有中国文化特色又能反映人类主流追求(共通之处)的优秀当代文学精品。文章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将词语放到句中,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其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最后根据理解整理作答。
本题要求理解“解读”在文中的意思。由原文语境可知本次大会是针对文学翻译而召开的大会,其主题是“解读中国故事”。所以“解读”在此是指从翻译者的角度解读中国故事。抓住语句“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低鉴别那是自有一种标准和感觉”,可分析得出,这里的“解读”指翻译者准确鉴别或以正确标准选择。注意词性是动词,答案中中心词要体现其词性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
B项,说法有误,第⑤段中说“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后文又说“那些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所以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是中国文化的浅薄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元典的表现形式。
故选B。
5.本题考查分析重点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内容,明确位置及形式特点;然后结合语境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及蕴含情感。
第⑥段划线句“我们的作品一定要穿过这些云朵直至阳光处”,从形式上看是一个比喻句,“云朵”和“阳光”都是喻体。结合原文语句“如果把阳光比喻人类共通的东西”“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可知其本体指什么。从内容主旨上看,本段作者首句便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的写作,要在作品的境界上向西方的文学学习,目光要盯住全人类的主流东西,而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又一定要中华民族的东西”,所以作者在此使用比喻的形式是为生动形象的证明自己的观点。从结构上看,照应标题“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并理解选项内容;然后回归原文,找到对应内容;再进行分析比对,即可发现其推断与文意是否相符。
C项,“中国作家只能穿过中国‘这朵云’”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六自然段中只是说“我们是生存在某一朵云下,即便这些云朵在下雨下冰雹,我们也不必从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就在这一朵云下穷力穿过去阳光处”。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文体特征;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并把握文章中心;最后分析段与段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与中心的关系,即可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有的文章结构标志特别明显,梳理时也可抓住总领、总结或过渡性段落作为切入点。本文是一篇发言稿,共七个自然段。文章第一自然段,紧扣大会主题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明确主要内容“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故事的话题上,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文章第四段是过渡段,“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总结上文,“如何进一步解读,途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引出下文。二三自然段主要写“解读中国故事”的含义和方法途径。五六七三个自然段将内容推进一层,提出要从了解中国文化元典,反应人类共通的东西,用我们的表现形式的层面进一步解读中国故事。作答时注意条理要清晰。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大关丁
冯骥才
①天津是北方头号的水陆码头,什么好吃的都打这儿过,什么好玩的都扎到这儿来。这就把当地的阔少爷们惯坏了,比方北大关丁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一糖堆。
②一次,一位打京城来的阔少爷来拜访他。一提糖堆,京城阔少顺口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
③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在鼓楼跟前找到九龙斋,接着找到王老五,跟着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若不是出身名门,抑或身怀绝技,身上决没有这般神气。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索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一样一样、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叫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他眼瞅着王老五,一步一步把一串串糖堆做好。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别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
④渐渐,人们把他家这个有钱有势的称号“大关丁”给了他,称他“大关丁”了。
⑤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
⑥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他吃了半辈子糖堆,见了山里红哪能不动心。但这次不是心里一动,而是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抽出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
⑦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免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脆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
⑧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连大关丁家里的人也不知道大少爷的能耐哪儿来的。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怎么选果、除核、做馅、熬糖、夹花、配料、削签、穿果、蘸糖等等,他全看在眼里。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便开了河。王老五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谁想到王老五当年每句话,今天在大关丁手里全成了真刀真枪。
⑨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
⑩他在钞关长大,懂得做事要讲规矩。他每天必走一条路线,起自针市街,东穿估衣街和锅店街,西至大胡同止。天天下午,按时准到,只是刮风、下雨、三伏天不出来。北门里的富人多,想叫他到那儿去卖,被他婉拒。他说他每天做的东西有限,只够估衣街那边的老主顾。他的糖堆是在估衣街上卖出名来的,心里总装着这里的老主顾们。
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自己不再担糖堆挑子,专门雇一个人替他担。他大腹便便走在前边,右手不离一根长柄的花鸡毛的掸子。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
天津人卖糖堆,从来不吆喝“糖堆”两个字,只一个“堆儿”。
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如果是死胡同,这个“堆儿”的声音撞到墙还会返回来。
他身上总还有点当年大关丁的派头。
(选自《收获》2020年第1期,有删改)
8.分析本文用较多篇幅写王老五做糖堆的原因。(4分)
9.第⑥段划直线的句子很有语言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
10.分析第⑤段中划波浪句的表达效果。(4分)
11.本文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全文》的一篇,请结合本文内容,从“俗世”“奇人”的角度进行评析。(4分)
【答案】
8.(1)详写王老五之奇,衬托主要人物大关丁独特的生活趣味。(2)为下文写大关丁无意间偷艺作铺垫。
9.(1)采用系列动词,如“切”“别”“热”“抽”等,表现大关丁手艺的娴熟。(2)多用短句和整句,突出动作的紧凑、一气呵成,甚至富有艺术气息。(3)语言文白夹杂,“截断削尖”等句简练精致,“来来去去”等句朴实流畅,极富表现力。
10.(1)补充相关内容,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2)自然连接上下文,使文章文气通畅。(3)通过评说,表达叙述者的是非爱憎,增强感染力。
11.①“俗世”是指小说所写的市井俗事,为读者展示的是天津市井里巷的社会生活,及生活在其间的一群俗世之人。
②“奇人”指小说的主人公“大关丁”丁伯钰,他出生大户人家,但是品味、情趣追求奇特,精神格调奇特。
③“俗世”衬托“奇人”,同时也是成就“奇人”的土壤。“大关丁”身上代表了藏格调于市井生活中的天津气质,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取向。
【解析】
8.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用较多篇幅写王老五做糖堆的原因,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本文主要人物是大关丁,而小说用较多篇幅写王老五做糖堆,一方面是突出王老五的奇,另一方面主要是起到衬托主要人物大关丁的作用。文中开头第三段详写王老五做糖堆的过程,一方面突出王老五做糖堆手艺的高超,另一方面是衬托大关丁喜欢吃糖堆的独特生活趣味。后文写到大关丁落魄后靠卖糖堆起家,而他做糖堆的手艺就是从王老五哪无意间偷学来的,所以结构上可从为下文写大关丁无意间偷艺作铺垫角度分析。
9.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具体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句式等角度分析。
划线的句子是对大关丁第一次做糖堆过程的详细描写,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来展现他手法的娴熟,如“切”“别”“熬”“抽”“截”“削”“穿”“蘸”等动词。
这段文字长短句结合,如“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句子较长,“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句子较短。且多用短句,如“抽出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 突出动作的紧凑、一气呵成。
语言方面口语和书面语夹杂,如“铜子儿”“攥着”“断绝了的一口气”等口语较强,“切果、别核熬糖稀”“截断削尖,穿果蘸糖”书面语较强。
10.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是对插叙手法的考查,可从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等角度析。
前文重点讲述王老五的身怀绝技,接着说“大关丁”把王老五请到家中,自己并靠此越发得意,随后插入“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接着后文就重点讲述了大关丁家被联军抄得精光的祸事。
由此可知,文中插入类似说书人的评说有承上启下,自然连接上下文,使文章文气通畅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后文要发生的情节的总结和说明,可以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不突兀。这些插入的类似说书人的评说属于议论性质的语句,是叙述者是非爱憎情感的表现,有增强作品感染力的作用。还可从读者感受角度分析,如话家常,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俗世”,指的是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以清末民初天津的市井生活为背景,创作素材多收集于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也就是说他的小说选材上,所写的都是市井俗事,比如本文中“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胶皮车”“糖堆”等描写,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天津民俗图画。语言上,由“天津人卖糖堆,从来不吆喝‘糖堆’两个字,只一个‘堆儿’”可知,小说语言通俗、具有鲜明的天津方言特色。
“奇人”指的是从精神内涵上看,小说所写大关丁这一人物坚持独特的品位,比如“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即使是做糖堆、行事打扮都讲究品质,如“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
“俗世”衬托“奇人”,同时也是成就“奇人”的土壤。“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大关丁”在困境中不放弃追求,身上代表了藏格调于市井生活中的天津气质,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取向。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曲江对酒》
作者: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12.下列各项中,与本诗的体裁不相同的一项是(1分)
A.陆游《书愤》 B.杜甫《登高》
C.李商隐《锦瑟》 D.曹操《短歌行》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归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雾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处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岁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终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14.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李商老云:“尝见徐师川,说一士大夫家,有老杜墨迹,其初云‘桃花欲共杨花语’,自以淡墨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改三字”后的妙处。(5分)
【答案】12.D 13.A
14.改后更切合诗人的心境,情景和谐。“桃花欲共杨花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和杨花生机勃勃的姿态,意境活泼恬适,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改后桃花“细逐”杨花,点出以一“落”字,花落鸟飞,则意境偏于清寂凄婉,更好地衬托出作者久坐无聊、事业上寂寞无为的心境。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BC选项与本诗都是近体诗。
D.曹操《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古体诗。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诗人想回归”错误,“坐不归”,是突出诗人的主观意愿,不想回去。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桃花欲共杨花语”与“桃花细逐杨花落”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墨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由拟人法改为描写法。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桃花欲共杨花语”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和杨花生机勃勃的姿态,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根据诗中“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可知,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整日纵酒,懒于参朝,心情懒散无聊,景与情不吻合。
“桃花细逐杨花落”是写桃花与杨花随风轻轻飘落,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意境清寂凄婉,更好地衬托出作者久坐无聊、事业上寂寞无为的心境。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张赫传
①张赫,濠州人。江淮大乱,尝团结义兵,以捍乡里。嘉山缪把头每遣人招之,卒谢不往。闻太祖起,遂率众来附,授千户,以功进万户。从渡江,以功擢常春翼元帅,守御常州。寻从击陈友谅于鄱阳湖,又从攻武昌。已又从伐张士诚,进围平江,诸将分门而军。赫军阊门。士诚屡出兵突战,屡挫其锋。
②洪武元年,擢福州卫都指挥副使,复明署都指挥使司事。是时倭寇出没海岛中,乘间辄傅岸剽掠,沿海居民悉苦之。帝数遣使谕日本国王,诏书谓:“能臣,则当奉表来庭;不能臣,亦当领兵自固,永安境土。如必欲为寇,将克期命舟师往剿灭其国。”继又数绝日本贡使,然不得倭人要领。赫在海上久,所捕掳不可胜计。最后追寇至琉璃大洋,亲率士卒与战,禽其魁十八人,斩首数十级,获倭船十余艘,收其弓刀诸器械无算。帝伟赫功,遂命掌都指挥印。寻调兴化卫,召还,擢大都督府佥事。
③会远东漕运方艰,军食后期,帝以为虑。以赫久于海上,习知海道曲折,因命赫督海运事。久之,封航海侯,予世券①。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病卒,追封恩国公,谥庄简。
④同时有朱寿者,亦积战功至都指挥、大都督府佥事,又积督运功,封舳舻侯,皆与赫同。二十三年,肃清逆党,榜示勋臣五十七人,以江夏侯周德兴而下十九人为一类,赫、寿相次皆与列焉。后三年,寿坐蓝玉党死。
(选自《汪琬全集笺校》,有删节)
[注]①世券:即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2分)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帝数遣使谕日本国王 (______________) (2)卒谢不往(_______________)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以捍乡里。( )
A、保卫 B、强悍 C、阻止 D、违抗
(2)帝以为虑。( )
A、思考 B、忧虑 C、审察 D、虑问
17.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
18.将第①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已又从伐张士诚,进围平江,诸将分门而军。
19.从文中看,张赫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3分)
20.朱寿和张赫命运相同,结局却大不相同,请结合文本,试着分析原因。(4分)
【答案】
15. 告谕 终究
16.(1)A (2)B
17.答案示例: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
18.答案示例:不久张赫又跟从(太祖)讨伐张士诚,进兵围攻平江,各路将领分城门驻军。
19.答案示例: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抗击倭寇大获全胜,督管海运,保障了军粮运输。
20.答案示例:①张赫为官心系朝廷,治理有方法;②朝廷开展肃清逆党的行动,朱寿因蓝玉党获罪。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谕”的释义是帝王直接通告人民,引申为告诉。本句意思是“皇帝多次派遣使者告谕日本国王”, “谕”在本句的解释即为“告谕”。
(2)“卒”的释义有:兵;差役;死亡;完毕;到底;终究。本句意思是“(他)终究推辞不去”, “卒”在本句的解释即为“终究”。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捍”的释义是保卫、抵御。本句意思是“来保卫家乡”, “捍”在本句的解释即为“保卫”。
故选A。
(2)“虑”的释义有:思考;担忧;发愁。本句意思是“皇帝以此为忧虑的事”, “虑”在本句的解释即为“忧虑”。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中,“十二岁”是“赫前后往来辽东”的时间,应与前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督十运”是另外一个谓宾结构的句子,“凡”是“总共”的意思,修饰“督运”的次数,应为完整一句,故第一处应从“十二岁”后断开;
“劳动”和“军中”是两个不同名词,为两个句子的主语,分别引导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应从“军中”之前断开,变成两个完整句子。
译文:张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年,共督运十回,劳动艰辛至极,军中依靠他得以没有(物资)缺乏。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已”,不久;“进围”, 进兵围攻;“军”, 驻军。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相关区域中归纳概括答案。
从文中“闻太祖起,遂率众来附,授千户,以功进万户”可概括出辅佐太祖平定天下;
“赫在海上久,所捕掳不可胜计。最后追寇至琉璃大洋,亲率士卒与战,禽其魁十八人,斩首数十级,获倭船十余艘,收其弓刀诸器械无算”可概括出抗击倭寇大获全胜;
“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 可概括出督管海运,保障了军粮运输。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相关区域中归纳概括答案。
二者比较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前半部分写到二者相同之处,从文中“亦积战功至都指挥、大都督府佥事,又积督运功,封舳舻侯,皆与赫同。二十三年,肃清逆党,榜示勋臣五十七人,以江夏侯周德兴而下十九人为一类,赫、寿相次皆与列焉”可知,二人有相似经历,都是积累战功受封大官都曾肃清逆党,有功勋。
但是二人结局不同,张赫“病卒,追封恩国公,谥庄简”, 他是生病死去,被追封赐谥,因为他终其一生为国效力,功勋显著。而朱寿的结局是“寿坐蓝玉党死”, 因蓝玉党获罪而死,没有一生尽忠国家,晚年获罪,这是二者不同结局的原因。
参考译文:
张赫是濠州人。江淮一带大乱时,曾经团结起义兵来保卫家乡。嘉山缪把头经常派人来招募他,(他)终究推辞不去。听说太祖起事,就率领众人来依附,被授予千户职,因为功劳(大)再进为万户职。随从(太祖)渡江,又因为功劳提拔为常春翼元帅,防守常州。不久随从(太祖)在鄱阳湖攻打陈友谅,又随从攻打武昌。不久又跟从讨伐张士诚,进兵围攻平江,各路将领分城门驻军。张赫驻军在阊门。张士诚多次出兵袭击,(张赫)多次挫败他的锋芒。
洪武元年,被提拔为福州卫都指挥副使,又被任命为明署都指挥使司事。这时倭寇出没于海岛中,趁空就靠岸抢劫掠夺,沿海居民都以之为患。皇帝多次派遣使者告谕日本国王,诏书上说:“能为臣,就应该上表来朝廷;不能为臣,也应当带领军队巩固自身,永使边境安定。如果必定想要做盗匪,将限期命令水师前往剿灭这国家。”接着又多次断绝日本进贡的使者往来,然而始终不得日寇的要领。张赫在海上的时间久,所捕掳的盗匪不可胜计。最后追击盗匪至琉璃大洋,亲自率领士卒与他们作战,抓住了他们的首领十八个人,斩首数十个,缴获倭船十多艘,收缴他们的弓箭刀具等器械无数。皇帝认为张赫的功劳很大,就命他掌管都指挥印。不久调任兴化卫,又召他回来,提拔为大都督府佥事。
适逢远东漕运正艰难,军粮(运输)延误期限,皇帝以此为忧虑的事。因为张赫长期处在海上,熟悉知晓海道曲折,于是命赫督管海运事宜。很久之后,封他为航海侯,赐予世券。张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年,共督运十回,劳动艰辛至极,军中依靠他得以没有(物资)缺乏。他生病死去后,被追封为恩国公,谥号庄简。
与他同时代有朱寿,也是积累战功官至都指挥、大都督府佥事,又积累督运的功劳,受封为舳舻侯,这些都和张赫相同。二十三年,朝廷肃清逆党,张榜公布功臣五十七个人,把江夏侯周德兴之下的十九人作为一类,张赫、朱寿相继都在此列。三年之后,朱寿因蓝玉党获罪而死。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环翠亭记
宋濂
①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大姓许氏,世居其下。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 )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②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构亭以还旧贯,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凹,三年而成林。
③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夫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④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选自《明代小品集萃》有删节)
21.第①段括号内应填入的虚词是(1分)
A.而 B.为 C.以 D.盖
22.对第①段画线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画线句以短句为主,写出了雨后初晴时四面环绿的景观。
B.画线句将晨光笼罩的竹林比作青琉璃瓦,比喻形象生动。
C.画线句写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
D.画线句将雨后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描写得极为生动。
2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5分)
【答案】21.A 22.C
23.第②段记叙了环翠亭在战乱中被毁,后来国家太平,许仲孚又重建环翠亭。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引出下文由环翠亭的兴、废到再兴而引发的议论。
24.本文记叙了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描写了环翠亭周围优美的景观,并由亭子的兴、废到再兴赞美了许氏高雅的生活情致,文章最后阐发主旨,亭子的兴衰可以推测时代的盛衰,而时代盛衰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安乐与忧患。进而赞美了当朝统治者拨乱反正让百姓安乐生活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盛世长在的期待。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根据语境,前面“植竹万竿”与“构亭其中”是并列关系,句首需要一个表并列的连词。
A.而:连词,“而”用在句首,表并列。
B.为:没有连词的用法。
C.以:作连词,多用于句中。
D.盖:用在句首作连词,表原因。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错,“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写的是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的样子。不是“水流”的样子。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看,第二段有三句话,第一句“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记叙了环翠亭在战乱中被毁的情况;第二句“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写天子出现,天下太平;第三句“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三年而成林”写许仲孚重建环翠亭。
从结构看,上文“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乃以‘环翠’题其额”写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情况,下文“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由环翠亭的兴、废到再兴而引发议论。据此可知,第二段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2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结合第一段“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乃以‘环翠’题其额”可知,记叙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情况;“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可知,描写了环翠亭周围优美的景观;
结合第四段“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可知,赞美了许氏高雅的生活情致;
“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可知,阐发亭子的兴衰可以推测时代的盛衰,而时代盛衰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安乐与忧患的主旨;
结合“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三代之盛,诚可期也”可知,赞美了当朝统治者拨乱反正让百姓安乐生活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盛世长在的期待。
参考译文:
临川县城的南面有五座山峰,高大耸立,像青荷花,鲜亮可爱。大姓许氏,世代居住在这山下。太平的时候,有个叫许仲孚的,曾经接受他父亲的命令,种植了万棵竹子,并在竹林间建造亭子。每当雨后初晴,早晨的阳光微明,空旷澄静,晨光照耀下的竹林好象青色琉璃瓦的样子。水光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没有什么不被着上青绿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长啸吟咏,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的到来。虞文靖公听说后把这当作一件乐事,说:“这足够可以让山林的清幽静寂扩大并使世俗的胸襟泯灭。”于是许仲孚用“环翠”在匾额上题名。
到了壬辰动乱时,烽火不断,亭子和竹子都被毁灭。等到天子出现,天下又恢复清明。仲孚同他的妻子子女从深山中回来,在修好了他的房屋之后,又修筑亭子还原旧貌,接着竹子的再生的枝芽也从山凹中茂密丛生了,三年过后就成了一片竹林。
寿陵县中和许仲孚有亲戚关系的人,都去仲孚那里,举杯依次为他祝福,当中有叫陈闻的人,认为不可以没有什么用来给后人看的东西。于是和仲孚来到词林,请求我替他们写一篇记。
呜呼!从前的人也有题名园记的文章,说亭台楼房的兴起与废弃,可以用来占卜世事的兴盛与衰败。我一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了证明,那些人的话好像不是无中生有的。从前仲孚在战乱中出生入死,从早到晚都战战兢兢、相当警惕,性命都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于耕种务农,尊崇于诗书。在有空闲的日子,在景物的美好中怡乐性情,难道是没有它的原因吗?大概因为皇帝威力如天,消除混乱局面使天下恢复正常的秩序,天下达到太平已经有十多年了。看仲孚安乐地享受生活,那么江西各个郡县的百姓生活也是这样的;江西的各个郡县都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广大地区也是安乐地生活了。这样那么这个亭子的重新修建,不知是因为仲孚善于继承而欢喜,实在可以用来预知世道趋向太平,像三代一样和平昌盛,的确可以期待的。我虽然不善于写文章,还是特意替天下人说这件事情,不只是记载一件事情罢了。
三 写作 70分
25.作文
“小确幸”一词,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由翻译家林少华直译而进入现代汉语,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对于“小确幸”,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感悟?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例文】
“小确幸”无处不在
有的人总是眉头紧锁,这一锁,便也关闭了通往身边“小确幸”的大门;有的人总是步履匆匆,这一匆匆,便也就任指缝间的“小确幸”匆匆而逝。因此,他们总抱怨命运的悲惨与凄苦,悲叹为何幸福的阳光总不能洒入自己的心房。殊不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那些微小但确实令我们感到幸福的事物无处不在,只是他们隐匿了身形,躲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小确幸”就藏在那瓦砾之中,石缝之间,融化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景中。伴着霭霭的薄雾、惺忪的睡眼,嗅着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带来的第一缕清香,鼻息间混合着草籽与泥土的芬芳,听那清脆的鸟啼声划破天际,虽不似那杜鹃啼血猿哀鸣,也不像那莺声燕语般婉转撩人,但已足以捕捉到万物生长之灵动的气息。此时,一股微弱但幸福的小溪便将淌遍周身,体会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惬意。我们也便会惊喜于自然的多彩与美好,心灵与万物一起得到净化。这陶醉其间的微妙哪能不值得我们感到幸福?
太白诗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小确幸”就隐身于墨香之间,徜徉在与名人先哲的交流之中。烦闷么?与青莲居士同酌花间美酒,共游神秘莫测的天姥山;浮躁么?品陶潜斟的一壶菊花茶,在南山下共看云卷云舒、日出日落;孤独么?携春香与杜丽娘共赏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到牡丹亭去寻梦。有这么多古人智者为伴,又何愁不能找到“小确幸”呢?更何况,与古书哲人为侣,本身就是一种小幸福。
有歌这样唱到: 每一天睁开眼看你和阳光都在,那就是我要的未来。生活中的我们也许不倾国、不倾城,平淡而普通,但却拥有三五亲朋,永远守候在我们需要的彼岸,为我们提供避风港,时时给予我们亲情的温暖;生活中的我们也许不能呼风唤雨、前呼后拥,但却拥有一两个知己,无需多言也彼此心灵相通,给予我们被人理解的感动;生活中的我们也许不能事事顺利,有求必应,但却能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拼搏去尽力完成自己的梦想,给予我们机会证明自己的成功。这样的小感动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当有一天我们回忆往昔的时候,想起每一天的天空都很高很清澈,从头到脚趾都很快乐,想起一生的平凡与快乐,谁能说这样的人生不幸福呢?
不论是在自然世界,还是徜徉于书本的海洋,亦或是平庸的生活中,在世上,随处可见令我们热泪盈眶的“小确幸”。正是它们,让我们一次次舒展眉头,放慢匆匆的步履。
生活中,最温暖的感动,是属于我们的那些小确幸。
【详解】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小确幸”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是指稍纵即逝的美好。“小确幸”的感觉在于“小”,持续的时间超短,却是很实在的幸福。
可以从生活中的微小事件中选材,来表达幸福的感悟。它们是生活中小小的幸运与快乐,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每个瞬间且稍纵即逝的美好,是内心的宽容与满足,是对人生的感恩和珍惜。当我们逐一将这些“小确幸”拾起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
“以小见大”是本文构思的不错选择。拟题既要涵盖主题,又要考虑统领材料。本文最好通过几则材料来表现主题,也可以通过一个完整的事件来表现主题。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参考立意】
(1)“小”不大也;
(2)“确”实实在在也;
(3)“幸”,幸福也,快乐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四),共10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五),共11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浙江专用)(五),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划线句描写环境有何用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