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届高考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语文试题(九)(八省新高考)(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届高考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语文试题(九)(八省新高考)(解析版)01
    2022届高考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语文试题(九)(八省新高考)(解析版)02
    2022届高考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语文试题(九)(八省新高考)(解析版)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高考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语文试题(九)(八省新高考)(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语文试题(九)(八省新高考)(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巴东三峡巫峡长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冲刺2022高考备考考前冲刺卷
    语文试卷(九)
    考试分数: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前填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填写在答题卡(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解了文化间的冲突排斥;人们的观念日趋多元、包容;信息传播的技术门槛也在逐步降低,以至于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于是每个人都被给予了远大于以往的表达权。
    当乡镇青年拥有了制作、发布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时,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便逐步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反抗与冲击。
    综合来看,这类视频大都制作成本低,无专业团队,道具粗糙,场景布置随意;语言表达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题材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从中既能看到边缘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嘲解,也能看到他们对主流文化建立的强大秩序的反抗。
    习惯于小布尔乔亚式的城市阶级,根本难以欣赏那些颇有粗制滥造之嫌,甚至有些低俗的“土味文化”。但这些土味文化随即又被专门的搬运账号以解构的方式带入城市阶级的视野中。
    土味视频在这种另类的解读下,被赋予了本不属于它们的世界观与情结,并以主流文化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被接纳,成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拼接而成的二次创作作品。某种意义上,这些搬运账号无形中使以土味文化为中心的群体狂欢成为可能,并促使其打破了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土味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还有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一种网络亚文化必定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缩影。当乡村开始城市化进程时,文化也随之更迭:原有的乡土文明逐渐被外来的城市文明所替代,乡土文明也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与此同时,趋于消失的乡村文明也在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当下我们应该对城市文明有所取舍地吸纳,还是要一味地抛弃“落后野蛮”的乡土文明?
    这样的思考可以说构成了土味文化的核心:一方面,土味文化所展现的就是对具有原始乡土特点的人物与生活场景的赞美;而另一方面,土味文化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密切相关,可将其看作是一种经过极端化处理的效仿。
    土味文化的审丑狂欢便在这样的矛盾中展开了:一方面,表现出乡镇青年对乡土气息的依恋情结;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精英文化的盲目追随。土味文化以低成本的方式追随所谓的城市文明,注定要依靠消费下沉的力量,拙劣地效仿被城市精英所摒弃的形象,最终也将因为城乡青年的社会距离,而止步于过时的形象符号中。在某种意义上,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消弭了传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隔阂,让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得以传播。同时,它又以不同于主流审美的观点,以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融入了当下的主流。
    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因此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的、过时的成分。所以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误解为庸俗的产物,被主流文化的受众加以抵制。
    但好在时间逐渐消解了这种误解,主流文化也在逐步接纳、吸收土味文化的成分,并以主流文化的方式加以改造、发展,因此越来越多原生态的视频作品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
    虽然土味文化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处在风口浪尖上,但这背后代表的城乡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会存在。
    (摘编自《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材料二
    在多元审美文化复杂交织的当今社会,“美”与“丑”时刻都在个人心灵和大众文化空间里发生着对话和碰撞。当“美”蒙上或神秘、或高贵、或无趣的“面纱”而无法与人亲近并共鸣时,“丑”就会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据人空虚的心灵,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一片又一片“文化荒漠”,这对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破坏力甚为强大。正因如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
    然而,“土味文化”的盛行还深刻地提示着当代的美育体系光有“美”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正如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美”就会是堆砌的、无趣的、令人疲惫的。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美育体系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而对一些“丑陋”现象,特别是新生的“丑”的现象,或是以隐晦暧昧的回避、排斥态度处之,或是放任其被娱乐化消解,缺乏深入到全民范围内的无情批判,导致青少年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造成其审美人格的不健全。
    (摘编自周杏《“土味文化”盛行之下,美育更要从小抓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媒体时代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及其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受到了反抗和冲击。
    B. 专门的搬运账号通过另类的解读,赋予土味视频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被主流文化接纳。
    C. 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网络亚文化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土味文化的三个要素。
    D. 当乡土文明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以致趋于消失时,如何对待城市文明和乡土文明,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来越多原生态的土味文化视频作品被主流文化逐步接纳、吸收、改造和发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B. 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它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相同。
    C. 土味文化反映了边缘群体与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抗与冲击,它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
    D. “丑”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领越来越多人空虚的心灵,这会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文化荒漠”。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土味文化的作用的一项是( )
    A. 促使其打破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B. 展现有原始乡土特点的生活场景
    C. 传播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
    D. 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
    4. 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主流文化的受众抵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 在“土味文化”盛行之下,该如何进行美育教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A
    4. ①土味文化作品大都制作不精良,有些含有夸大、虚假、低俗、过时的成分,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
    ②土味文化作品虽然题材多样,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长久存在的城乡差异使代表主流文化的城市精英难以接受土味文化。
    5. ①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
    ②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
    ③不仅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更要全面批判“丑”的现象,培养青少年辨别美丑的能力,健全其审美人格。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及其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分析错误,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第1段“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可知,拥有“垄断话语权”的是“传统媒体时代精英”,而不是“城市精英”。
    B.“赋予土味视频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5段可知,土味视频“被赋予了本不属于他们的世界观与情结”,而不是“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
    C.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第6段“土味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还有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一种网络亚文化必定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缩影”可知,“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都是土味文化的代表特征,土味文化是社会价值取向缩影的网络文化的一种,并没有说以上三者是土味文化的要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它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相同”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7段“土味文化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密切相关”可知,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关联,而不是“相同”。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促使其打破与主流文化的隔阂”不是土味文化的作用,而是搬运账号的作用。根据材料一第5段“这些搬运账号无形中使以土味文化为中心的群体狂欢成为可能,并促使其打破了与主流文化的隔阂”可知,“这些搬运账号”“促使其打破了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的能力。
    通读两则材料可知,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主流文化的受众抵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味文化自身的缺点,如材料一第3段提到的“制作成本低,无专业团队,道具粗糙,场景布置随意;语言表达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第9段提到的“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过时的成分”,而从材料二中由土味文化引发的青少年应完善审美人格的思考则可以看出“丑”的土味文化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二是受众的接受程度,由材料一可知,“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主要“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而主流文化的代表则是“城市精英”,这其中存在的长久以来的城乡差异会导致主流文化很难轻易接受土味文化。
    将以上内容整合归纳,分点作答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读题干可知,本题的答案集中在材料二。通读材料二可知,美育针对的对象主要是“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所以从文本中找到有关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的内容作答即可。材料二第1段分别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而阐述了美育的做法,“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是的一点做法。
    第2段则从“回归现实”与“健全审美人格”两方而进行论述。“必须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辩证认识”是对“回归现实”做法的论述。“对一些‘丑陋’现象,特别是新生的‘丑’的现象,或是以隐晦暧昧的回避、排斥态度处之,或是放任其被娱乐化消解,缺乏深入到全民范围内的无情批判,导致青少年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造成其审美人格的不健全”是对“健全审美人格”的论述。
    根据以上分析归纳整理作答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寻找王×成
    张港
    1973年的冬天,冷得邪乎,兴安岭上龙门农场,田鼠冻得钻进知青宿舍。于是,可怕的鼠疫暴发了。
    1月27日夜,狂风打鼓,大雪拍门。一辆马爬犁从三分场驰到卫生院,抬下上海人李志鹏。李志鹏脸泛了青。高烧的人这个脸色,是真不行了。他要说什么,又发不出声音。他指指我上衣口袋,比画着。我明白了,他是要写字。我的破钢笔其实只是摆设,极少用。
    李志鹏哆嗦着接笔,哆嗦着摸出一块挺旧的手绢包。在手绢上,他费力地写出个“王”,笔就不下水了。我接来笔,用舌头洇了洇,又下水了。他接着写,写得太费力,写了老长时间,之后他就闭上了眼睛。送他来的上海人比画:“把这个包——交给这个人——对吗?”
    李志鹏点点头,我们几个人连声喊:“一定一定一定。”李志鹏的眼睛睁了一下又合上,就再也没有睁开。
    上海小伙子李志鹏就这样走了。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处理完后事,我们想起了那手绢包。
    脏兮兮的旧手绢,里面是钞票,35元。皱手绢上的字,歪歪扭扭,第一个是“王”;第三个是“成”;中间这个,有人说是“之”,有人说像“云”,有人分析是“立”。不管怎么说,一定要将这手绢包送到王×成手上——我们点头了,我们答应过李志鹏。
    龙门农场也就五六千人,找一个人还不难。我们先从三分场开始,先从上海人入手,可是,没有王×成。
    我们成立了“专案小组”,分工负责,分片包干,拉开大网。然而,还是找不到。
    一转眼,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每一个人走时,都对我说“一定一定,一定要找到王×成”。
    之后,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
    一晃,我也离开了农场,也娶着了媳妇。我给媳妇讲手绢包的事。媳妇手指在舌上抹湿,一张一张数过那35元钱。她将手指头塞进我的秋衣破洞里,一转一搅:“真的不少哩!够织件毛衣哩!”她枕在我的手臂上,日子穷而甜。
    儿子降生,特能吃,而他娘没奶。因为钱断了,所以奶粉断了。媳妇先是骂我无能,然后又是骂我无能,最后,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我狠狠地瞪她,说:“不行!”
    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可是,那个王×成,就是找不到。
    寻找王×成的队伍渐渐发展壮大,我们这些最穷的人家却最先安装上电话,打着长途电话研究王×成,研究手绢包。
    那一年,上海来了兴致勃勃的电话:“找到了,在上海,原来的龙门知青。”电话要我带上东西,赶赴沪上。“邮不行吗?”“不行,面当面,物对人,得确认。”
    想想那个大风雪之夜的李志鹏,我带上干粮,买了车票。那人叫王子成,手绢不对,钱的数额也不对。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出的,可我欠了债,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
    一晃,我发现自己老了。这个手绢包,让我长出许多皱纹。可是,怎么办呢?那个大风雪之夜,李志鹏最后那样子,总在梦里,总在醒时。我与上海人通话,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
    不管不顾地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大讲这个手绢包的故事,发动群众,搜寻王×成。
    这天,我接到个电话,那人自称龙门农场的,在城里治病。事情重要,电话说不行,要我到医院会面。
    路上,我忽然想到,这自称叫于诚的人,莫不就是找了20年的王×成?
    比我还老的于诚,果然就是“王×成”。
    于诚摸着手绢包:“是不是 35 块?是不是两张 10 块,一张 5 块,剩下 1 元的,还有两张 5 角?”
    “是是是,对对对!”
    “两张10块的,卖榛子钱;一张5块的,土豆钱……”于诚老泪纵横。
    “找了 20 年呀!原来是你。”我终于明白了,在农场时,我是知青,他是山东移民,我们相隔二十多公里。
    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绢,翻来覆去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突然,他将钱拍我手上,说:“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
    我傻了,我不能不傻。
    于诚缓缓气,说:“去过六分场吧。”
    我没去过。
    “去六分场的路,总走过吧!”
    我记不得。
    “一辆胶轮拖拉机着火,你们知青救火。这还不记得?”
    好像——这事有。
    “有个人,救火烧了毛衣。后来我打听了,他叫张眼镜。我就攒了钱,托人买上海毛线,我得赔人家毛衣呀!托来转去,没了下落。想不到,钱钱钱……钱在这儿,你你你……你在这儿。”
    泪如水泼,我不会说话了。
    (2020年24期)
    文本二:
    从体裁来说,故事应该与小说有显著区别,否则它就不是一种文体。故事的基本涵义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因此,故事一般讲的是已过去的真实事件,不可过于夸张或扭曲。当然,故事中的虚构与小说中的真实,都是相对而言的。这里面有个谁主谁次的问题,故事中事件主体不能背离,这是大原则,小说则不一样,芝麻可以说成西瓜,这是它们之间真实与虚构的区别或差异。
    故事中事件的真实性决定其运用的表达形式,即说故事主要通过叙述的方式来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因此,写故事又叫讲故事,主要用的是叙述的方法,而小说常用的是描写的方法。我们认为一个故事“好”,亦因为它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某种道理或者价值观。试想,如果你在讲故事过程中大量使用情景描写,别人会怎么看你,肯定会认为你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吹牛皮!
    另外,讲述一个故事,必须话有所指,意有所图,这就是说讲故事要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也就是故事中所谓的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是故事中要鲜明的。这在讲故事过程中也常要有所提示,或头或尾或文中,这在寓言故事中更是可见一斑。寓言故事的讲述者始终是主导,其目标方向很明确,故事中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总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这很关键),最后再引向故事核。
    故事留给读者的是事,人反而淡化了。好的故事,几十年后不忘的还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当然,故事本身也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但那只是副产品。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志鹏临终前艰难地留下遗言,表明他不想将钱据为己有,也引出下文寻找王×成的故事。
    B. “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形象地写出“我”生活的贫困,反映了寻找王×成的艰难。
    C. 于诚看到“我”后老泪纵横,虽然其实知道“我”是他找的人,依然为“我”的精神感动。
    D. 小说不仅写了我在寻找王×成,还有众多的人也参与到寻找的队伍中,传递了人间正能量。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寻找王×成”为题,新颖有趣,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插叙“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既完善了小说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 “我”的儿子没钱买奶粉吃,媳妇骂“我”无能,侧面表现“我”一定要将钱交给王×成的决心。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由“我”对王×成的寻找贯穿主体情节的始末,使得故事叙述真实紧凑。
    8. 读了文本二,如果要把《寻找王×成》推荐给《故事会》,你将从哪些方面阐明理由?
    9. 《寻找王×成》是怎样运用各种手法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的?
    【答案】6. C 7. B
    8. ①事件真实感人;②叙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③故事本身是一篇好故事,主旨明确,赞美高尚人性,极具普世价值。
    9. ①设置悬念。小说从题目开始制造悬念,主体情节部分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从错误的角度猜测李志鹏的笔迹和社会关系,引导读者探求“交给谁”的问题但不讨论“谁的包”,直到文末才解开谜底。②波折延宕。小说讲述从龙门农场到上海的手绢包故事,时空跨度巨大,但一直把“我”排除在李志鹏的社会关系外,造成多次寻而无果的波折情节,推迟真相的出现。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虽然他早就知道‘我’是他找的人”错误,由文中“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绢,翻来覆去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突然,他将钱拍我手上,说:‘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可知,于诚见到“我”后先数钱,后来“突然”意识到“我”是张眼镜,说明他当时并没有认出“我”,不是早就知道“我”是他找的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B.“小说插叙‘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错误,“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但文章结尾于诚讲述的“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体现了“我”助人为乐的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恩的主题,是小说故事的组成部分,不能去掉,所以应该是“补叙”而不是“插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表达效果来看,由文中“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可知,“我”是农场知青,是故事的经历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可信性。
    从情节安排来看,由文中“上海小伙子李志鹏就这样走了。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想想那个大风雪之夜的李志鹏,我带上干粮,买了车票”“我与上海人通话,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发动群众,搜寻王×成”“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可知,“我”从李志鹏死、帮他寻找钱的主人、与王子成见面到与于诚见面,“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故事更加紧凑,叙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
    从内容主旨来看,由文中“有个人,救火烧了毛衣。后来我打听了,他叫张眼镜”“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她枕在我的手臂上,日子穷而甜。……最后,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我狠狠地瞪她,说:‘不行!’”和“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出的,可我欠了债,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可知,“我”救人烧了自己的毛衣,但生活再穷也不花“别人”的钱,还为了替别人寻人欠了债,突出了“我”勇于助人、讲求诚信高尚品格,小说的主题明确,赞美高尚人性,极具普世价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构思特点能力。
    悬念的设置。小说首先从题目“寻找王×成”开始,就设置了悬念,以“寻找王×成”为题,新颖有趣,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从错误的角度猜测李志鹏的笔迹和社会关系,引导读者探求“交给谁”的问题,且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进行猜测推理,就是不说“谁的包”,情节安排别致,另辟蹊径。
    情节的安排。小说讲述从龙门农场到上海的手绢包故事,时空跨度巨大,“我”在寻找王×成,还有众多的人也参与到寻找的队伍中,但一直把“我”排除在李志鹏的社会关系外,最后才揭示“我”才是自己苦苦寻找的钱的“主人”,结尾通过于诚的话讲述了小说这一关键情节,出人意料,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可谓是波折延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B.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C.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D.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B. 赠,皇帝给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
    C. 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
    D. 国子祭酒,古代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
    B. 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渠副使时,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
    C. 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推行教育。
    D. 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
    (2)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
    14. 在尚野试用荫补官时为什么有人批评他?结果怎样?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
    (2)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 ,不符合礼制,此事就被停止了。
    14. 原因:因为他给了许多人便利和优裕。结果:他认为现在刚刚开始推行这种选官方式,希望将来的人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人们听了他的说法,都心悦诚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迁”是动词,主语是“尚野”,宾语是“国子助教”,“诸生”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国子助教”和“诸生”之间要断开,排除AC两项;“幸”是动词,指君王到某处,宾语是“上都”,动宾后要断开,且“丞相”是指哈刺哈孙,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句意:大德六年,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中“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的“处士”应是指后者,即未做官的士人。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靠擦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项,“尚野……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错误,结合文中“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可知,应该是朝廷派遣使者来询问百姓疾苦,不是尚野派遣使者询问。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中,“至”,到;“狱讼”,案件和诉讼;“充斥”,积压;“留滞”,拖延搁置;“涉”,经过;“旬”,十天。
    (2)中,“谓”,说,认为;“混居”,杂设在一起;“合”,符合;“遂”,于是,就;“寝”,(被)停。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从题干要求来看,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尚野试用荫补官时为什么有人批评他”,考生需要找到尚野试用荫补官的做法,以及有人批评的理由,如文中说“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由此可知,尚野试用荫补官时太过宽容,给了很多人便利。
    第二个问题是“结果怎样”,考生需要找到尚野对于自己这种做法的解说以及人们的反应,如问中说“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从尚野的解释里可以看出,尚野之所以宽容是希望将来的人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人们听了他的解释,都是心悦诚服。
    【点睛】参考译文:
    尚野字文蔚,他的祖先是保定人,搬迁到满城。尚野幼年的时候非常聪颖,祖母刘氏花巨资帮助他就学。至元十八年,凭借处士的身份被征召担任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任兴文署丞,出京担任汝州判官,廉洁耿直有所作为,宪司多次推荐他。二十八年,迁任南阳县尹。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改任怀孟河渠副使,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事情上报到朝廷,河渠官一职就取消了。大德六年,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不久尚野升任国子博士,教导学生先教导经学后教导文艺,常常对诸生说:“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如果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当时没有建学舍,尚野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来推行教育。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尚野担任太子文学一职,有很多益处,当时跟随宾客姚燧、谕德萧渼进东宫见仁宗,仁宗给他厚于常规的礼仪。至大元年,被授予国子司业一职,近臣上奏把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皇帝已经认可近臣的上奏,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 ,不符合礼制,此事就被停止了。至大四年,授予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朝廷下诏让尚野到吏部任职,试用荫补官,尚野对此很多都是宽容优待的。有人责怪他太过宽容。尚野说:“现在刚设置这一法规,是希望将来的人能够熟读诗书,懂得礼仪罢了,不一定非要当前就取得成效。”众人才信服。皇庆元年,尚野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尚野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尚野上书称病回归满城,四方来求学的人很多。延祐六年,死在家中,终年七十六。被赠予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的称号,并被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懿。尚野性格通达明敏,志趣正直远大,侍奉继母凭借孝心而出名,文辞典雅,文章以理作为标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适【注】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别。
    B. 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处。
    C. 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意。
    D. 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
    16. 诗歌的尾联写法巧妙,意蕴丰厚,极具神韵,请简要赏析。
    【答案】15. D 16. ①表达了作者对王适的美好祝愿与期许,感情真挚;②化上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的离别的悲切为作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③借景抒情。借眼前的“杨柳春风”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晚辈的美好期望。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诗的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意思是 “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这是写诗人的心情,而不是友人王适的写照。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诗句的能力。
    这是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写于送友人王适北上徐州赴举之际,整首诗既有对友人北上无知音的担忧,又有对友人人品和文品的赞美,既有送别之际的痛苦与无奈,又有对友人高中的期望。本诗的尾联“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明年此时,王适金榜高中,这是虚写;同时,作者在此借景抒情,“杨柳春风”正是此时眼前的美景,作者借此来表达对王适的美好祝愿,情真意切,充满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之情。同时,尾联在情感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化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离别的悲切为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作为一首送别诗,虽然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但最后却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基调并不低沉,因此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三峡》一文借渔人所唱总结三峡高猿长啸、哀转久绝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末段肯定了李蟠不受时俗限制、主动求师问道后交代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柳絮”“浮萍”来表达动荡、漂泊之意,文天祥就写过这样的诗句:“_____,____。”
    【答案】 (1). 巴东三峡巫峡长 (2). 猿鸣三声泪沾裳 (3). 余嘉其能行古道 (4). 作《师说》以贻之 (5). 山河破碎风飘絮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猿、裳、嘉、贻、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人到了外地也要吃烧梅,因不地道,吃了又悔,但仍要吃。( )
    黄州烧梅是黄州传统名点,其配料精、制作细,上似梅花,下似石榴,寓意“榴结百子,梅呈五福”,因而亦叫“石榴烧梅”。烧梅与东坡饼、炒汤圆并称为古城黄州的三大名吃。相传黄州烧梅在明代以前是用肥肉、桂花、核桃仁等做馅,清代以后又加入了葡萄干、冰糖等,制成后用蒸笼蒸熟。如今,黄州烧梅在工艺上更讲究。①黄州烧梅不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紧密相关。
    尽管黄州的烧梅小店遍布市井,但每个热气腾腾的窗口,几乎都是排队的长龙。戴着白帽的伙计揭开蒸笼,糯米脂油的浓香喷薄而出,腾腾的白气把半条街道熏得香气浓郁,人的口腹之欲自然被撩拨得蠢蠢欲动。这种情势,生动地渲染了黄州人生活的众生相,成为江城街头民俗文化的风景线。
    黄州烧梅,如同一曲戏剧。②戏曲是精神文化食品,而黄州烧梅却是供人们味觉享受的佳肴,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愉悦和满足。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究其原因,与其说是乡土情结,不如说是味蕾的诱惑。
    B. 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味蕾的诱惑,不如说是乡土情结。
    C. 其原因是味蕾的诱惑,也是乡土情结。
    D. 其原因是乡土情结,也是味蕾的诱惑。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B.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0.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C
    20. (1)“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改为“优良的选料和精细的制作”。
    (2)在“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愉悦和满足”前加“让人们”。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语境“黄州人到了外地也要吃烧梅,因不地道,吃了又悔,但仍要吃”,括号内的语句主要强调“乡土情结”。
    A.“与其说是乡土情结,不如说是味蕾的诱惑”强调的是“味蕾的诱惑”;
    B.“与其说是味蕾的诱惑,不如说是乡土情结” 强调的是“乡土情结”;
    C.“是味蕾的诱惑,也是乡土情结”,用并列关系的连词,没有强调出“乡土情结”;
    D.“是乡土情结,也是味蕾的诱惑”,用并列关系的连词,没有强调出“乡土情结”。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划线句“黄州烧梅,如同一曲戏剧”是比喻修辞。
    A.“偷眼”“断魂”是拟人;
    B.“东南坼”“日夜浮”是夸张;
    C.“千堆雪”是比喻,以雪喻浪花;
    D.“绿肥红瘦”,以“绿”“红”代“绿叶”“红花”,借代;“肥”“瘦”是拟人。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并列短语语序不当,按照食品制作的逻辑应该首先选料,在进行制作,改为“优良的选料和精细的制作”。
    第二处,“黄州烧梅却是供人们味觉享受的佳肴,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愉悦和满足”暗换主语,前一分句的主语是“黄州烧梅”,后一分句的主语换了其它,这个时候主语就不能省略,为了保持语意的连贯,应在后一分句前面加上“让人们”。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之所以能超过其他生物,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部的东西,都知道调理,譬如种植花草,或养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 ① 。又如自己的寝室,使其清洁整齐,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且要调理,那么对自己更得要经常调理。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调理心思,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一篇文章,如果缺乏条理,只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 ② 。而心思之条理清楚,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我们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 ③ 。譬如写一篇文章,起初心很乱,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敷衍,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写好。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①就必须调理他;②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③心气平稳地去说去做。
    22. ①调理外界更不能忘记调理自己。②调理自己不能缺少心情调理。③精力不足(缺乏)就不能调理好自己。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语段强调的中心是“要经常调理自己”,根据“如果我们爱惜他”是假设句,再根据“也是一种调理”可知,应填“就必须调理他”。
    第二空,语段强调的中心是“调理心情”,根据“因为”可知,此处是因果句的原因部分,再根据“只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可知,应填“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
    第三空,语段强调的中心是“调理自己需要精神”,根据“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在根据“平心静气去想”可知,应填“心气平稳地去说去做”。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的能力。
    首先分段概括段意。
    分析第一段,共有三句话,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具有概括性,由“人类之所以能超过其他生物,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对外界我们尚且要调理,那么对自己更得要经常调理”可知,主要意思是“人类要经常调理自己”。
    分析第二段,共有五句话,其中第一句和第四、五句是观点,中间进行类比论证,故可归纳出主要意思是“调理心情是调理的根本”。
    分析第三段,共有三句话,其中前两句是分析,第三句是类比论证,根据“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可以概括出主要意思。
    最后,根据以上概括的信息分别用一个否定句表述即可。


    (三)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列子·说符》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成见要不得
    《人有亡斧者》中丢斧子的人因为怀疑斧子是邻居家儿子所偷,所以怎么看邻居家儿子都是小偷。这是因为对邻居家儿子有成见。“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好一个“一座大山”,独这四字,道出了成见给人们带来的沉重无助之感。
    成见,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对事物抱有的固定不变的看法,是一种根深蒂固,带有鄙夷色彩的见解。它是城里人认为乡下人贫穷落后、素质低下的主观臆断,是现在流行的“男方有车有房方才门当户对”的无理要求。正是这种固执己见的态度,使得人们的成见往往不易被清除,而这恰恰就是其可怕之处。我们不由得思考:“人们的成见从何而来?”
    探见渊薮,人们的成见,主要来自于看待问题的角度太过狭窄,知识阅历等不够丰富。就以廉颇为例,在负荆请罪前,他一直鄙夷蔺相如,认为他“素贱人”,处处排挤蔺相如。直到廉颇听闻相如说道“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才恍然大悟,放下对相如的成见,肉袒负荆,为刎颈之交。由此观之,廉颇对蔺相如的偏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他不能深入思考相如一再“引车避匿”的原因,固执己见地认为自己劳苦功高,相如本就该退让,而未能从国家的角度去着想。其二:他无法亲自见证相如“完璧归赵”的过程,无法知晓相如的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等过人的才能,从而无法承认相如的提拔。故曰: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否广泛,知识眼界是否丰富,深深影响着成见的有无。
    但人们心中的成见真的就如大山般无法搬动吗?君不见,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典礼上,中国女兵英姿飒爽、昂首挺胸、步伐整齐矫健地从天安门前踏步前行,伴随着嘹亮的口号,铿锵玫瑰悄然绽放,真正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意义。正是她们,打破了男人们觉得女子生来就柔弱无能的成见,从而让过人相信:女子也能撑起一片天。
    因此,我们要无惧他人的成见。怀着孟轲“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怀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不羁,怀着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凡心所向,素履以往,不为外物所动,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行。此外,我们要敢于质疑他人的偏见,而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才能便是打破他人偏见的不二法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肚子里有货还担忧什么呢?
    倘若我们一味地沉溺于他人的成见之中,则会对自己的才能感到怀疑,会逐渐地失去信心,逃避生活与现实,盲目地按照他人的要求改变自己。这终是丧失了自己的初心,最后落得个一事无成的下场。纵使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我也会不惧成见,逆风而行,飞向属于我自己而非他人口中的未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
    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立意】1.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2.一切从实际出发;
    3.实事求是才是硬道理;
    4.不带有色眼镜看别人;
    5.主观成见要不得;等等。
    【素材】1.曾子曰:“吾日三省吴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圣人之所以为圣,因为他们不耻相师,敢于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责他人,更不会把错误强加给他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更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以自己为中心终将被社会淘汰,无论是平凡人也好,伟人也罢,都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世界。
    2.既然能发现别人的不足,也应将自己与此类比。看自己是否有相同的缺点,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抱怨生活的不公,抱怨他人的过错。生活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里反射出的往往是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错的很可能是自己,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戴着有色的眼睛去看世界,看到的一切都是透过眼镜反馈给自己的,所以一切都是有色的。人生就像一面镜子,你怎么面对他,他怎么回馈你。为人处事也是相同的道理。不是所有人的朋友都会擦掉在你眼镜上的污渍,只有自己去发现。
    3.生活中,许多人看人、衡量人,往往都不自觉地带上了“有色眼镜”。这个“有色眼镜”不是指有颜色的眼镜,而是指在看人的时候不能做到公平、公正,而是带着一些其他的观点。当我卸下了“有色眼镜”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是我错了。看一个人,并不是要看他的智商、样貌……最重要的要看他品质的高低,这样才能判断出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才不至于伤害到别人。





    相关试卷

    2022年八省新高考语文考前冲刺系列模拟卷(九)(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年八省新高考语文考前冲刺系列模拟卷(九)(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模”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语文试题(四)(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模”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语文试题(四)(word版 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二模”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四20210407013: 这是一份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二模”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四20210407013,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