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1(人教版必修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25374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1(人教版必修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25374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5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5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石狮第一中学 王金钗 陈宏胜
教学
课题
《牛顿第三定律》必修1 [司南版(山东科技出版社)第6章第3节]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启发学生客观、辨证地评价周围的事物,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本章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牛顿第二定律”,但是学生对研究对象仍然是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最难的是学生不清楚物体系间单个物体的受力,及它们之间力的关系。经过本节课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总结恰好能够解决以上所有的疑问。
重点难点分析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几个具体的力,学会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拔河比赛时,大人之所以会胜是由于大人施加给小孩的力大于小孩施加给大人的力。如果直接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学生的感觉是简单无味,实则理解不透,更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当年牛顿便是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前人的总结才得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如果我们采取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目标
知 识
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 程
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用具
条形磁铁(2个),试管(4个),气球(2个),弹簧(2个),铁架台,弹簧测力计(2个),(以上仪器学生每组一套)玩具小车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教学
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引
入
新
课
拍手鼓掌时手的感觉?
用力推桌子时手的感觉?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各种感受。
开门见山,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积极思考设计实验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实例探究
1、教师巡视,观察各组设计实验的情况。
2、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说明如何证明此结论。
3、根据需要,引导、补充学生发言。
各小组积极动手做实验,并踊跃发言,展示成果。
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
实验一:将两个气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
实验二:用手拉弹簧(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
实验三:将气球吹气后放开(气球里的空气会迅速喷出,同时气球向与喷出的气体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提出问题: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一个力应与几个物体相联系?
得出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
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
2、我们要研究力,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补充,认为应该研究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
让学生回忆并讨论从哪些方面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引向更深入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突破点
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比如学生作了下面的实验:在右车上放一条形磁铁,在车上放一质量近似相等的铁块。用手调整两车间的距离,使放手后左车刚好能在右车吸引力作用下运动。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鼓励学生并注意纠错:
1、如把右车上铁块受到的力叫作用力,找出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这个力的方向如何?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怎样?
2、反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这个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如何?
小组分析实例,讨论得出:
作用点分别在两个物体上。
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点
鸡蛋碰石头会怎样?由此你认为他们之间的作用力大小有什么关系?请你设计实验定量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动手操作,加以证明。可能出现两种意见:1、等大;
2、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
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要仔细、思考要全面,比如为了使实验更具一般性,可以变化多个位置,重复实验。
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
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
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
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
问学生“那为什么鸡蛋碰石头,鸡蛋破而石头无恙?”
学生思考后应能回答:鸡蛋与石头的承受能力不一样而导致的。
将两只测力计A和B的挂钩钩在一起,两手分别用力拉两只测力计。其中测力计B的示数可以指示出测力计A对B作用力的大小,而测力计A的示数可以指示出测力计B对A反作用力的大小
改变两手的拉力,看看两只测力计的读数如何改变。
观察并思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线分别有什么样的关系?
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的关系并让学生自然地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是否相同?
2、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3、用牛顿第三定律揭示许多生活现象。比如:喷气式飞机、船前进的原理。
学生积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尽管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二者的性质。
2、培养学生会用学过的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和联系:
作用对象:
作用时间:
力的性质:
力的大小关系:
力的方向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
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A受到一向右的力F=4N的作用,A、B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试分析A、B两物体的受力,并指出哪两个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哪两个力是平衡力。
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则( )
A. 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 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 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3、一个物体静止的放在水平支持物上,试证明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在证明过程中说出你的依据。
4、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等
D. 地面对大人的最大静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对小孩的最大静摩擦力大
小结与作业
教师利用局域网将事先准备好的Pwpint课堂小结呈现给学生。
课后作业:P116/1、2、3、4
教学设计点评
1、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努力创设情景,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学了不少,所以这节课以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突破难点。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物理必修15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物理5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5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