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词三首【课件+教案+生字+课文朗读】
展开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难点:
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喜欢乡村吗?乡村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古诗词三首》,感受诗人笔下的乡村风光。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杂 稀 篱 蜻 蜓 蝶 宿 徐 疏 茅 檐 翁 赖 剥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提示易写错的字:“杂”的下部第二笔是竖钩,不要写成“木”。
三、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强调“兴”的读音)
2.解诗题,知诗人。
(1)课件出示《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介绍。
(2)出示范成大简介。
3.看注释,解诗意。
(1)出示注释,学生理解古诗大意。
(2)品读一、二句,感悟景美。仿写诗句。
(3)研读三、四句,感悟人勤。(“日长篱落无人过” 侧面表现了农民的勤劳。)
(4)体会写法。(以动衬静: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感情朗读,背诵。
5.归纳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与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6.板书设计:
景 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色彩明丽 热爱同情
人 无人过 蛱蝶飞 勤劳繁忙
反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老师简介作者。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
理解“急、追”体会儿童的神态和心理,通过“无处寻”想象画面。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练笔:请你试着将后两句描述成一个具体的场景,可以从动作、表情、声音、心理等方面来表现画面。
7.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8.板书设计:
静:篱落、一径、树头 田园春光:幽静安逸
急走 飞入
动:儿童 黄蝶 菜花 儿童:天真活泼
追
二、学习《清平乐·村居》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词及辛弃疾的介绍。
2.正音,明词意。
3.合作学习,理解词意。
4.悟诗情。
引导想象翁媪对话,体会生活美好。
重点指导理解“卧”“最喜”,想象小儿的天真可爱以及作者对他的喜爱。
师简介作者生活背景。学生体会向往之情。感情朗读。
5.归纳主旨:《清平乐∙村居》中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6.板书设计:
乡村美景 溪上 青草 环境美好
翁媪对话 醉里 相媚好
大儿锄豆图 溪东
中儿编织图 正织 生活幸福
小儿卧剥图 最喜
【教学反思】
授课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按知诗人、解诗题、看注释、解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每首古诗都有相应的情境图片或提示短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最后,教学中有适当的拓展,让学生想象生动的画面,描写具体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