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练(八):实验与探究
展开1.下列有关实验均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将苏丹Ⅳ染液加入到花生种子匀浆中,溶液呈橘黄色
B.双缩脲试剂与高温处理过的蛋白质溶液混合摇匀后,溶液仍可呈紫色
C.将斐林试剂加入到乳糖和麦芽糖混合液中,加热后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D.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并充分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不会发生显色反应
2.某兴趣小组进行“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时, 所用生长素类调节剂为2,4 - D,并进行了预实验和正式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过程中预实验的浓度梯度小,正式实验的浓度梯度大
B.2,4-D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插条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
C.预实验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D.实验中要注意找准扦插枝条的形态学上下端,防止颠倒
3.下列实验中,温度属于无关变量的是( )
①验证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中,将实验温度设置为酶的最适温度
②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中,其中一支试管的温度设置为90℃
③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置0℃、37℃、100℃三种温度
④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时,两组实验均在室温下进行
A.①②B.①②③C.①④D.①③④
4.制作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以“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用KNO3溶液作为外界溶液进行引流处理后,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质壁分离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水分子顺溶液浓度梯度跨膜运输出了细胞
B.在本实验中,操作步骤为:制片、低倍镜观察、滴加KNO3溶液、高倍镜观察
C.可使用染色排除法对细胞染色以确定细胞的死活
D.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5.液泡发达的植物(如黑藻、轮藻等)细胞中,细胞质成薄层沿着细胞膜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流动。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质的流动为细胞内的物质运输创造了条件
B.观察时用的黑藻,应先放在有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
C.用高倍镜观察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时,细胞质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逆时针
D.将实验室温度从室温逐渐降低,会发现叶绿体的运动逐渐减慢
6.如表表示小麦种子和大豆种子中的一些物质及相对含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麦种子和大豆种子在储存时,都需要低温、低氧和干燥等条件
B.与小麦种子相比,大豆种子更适合用来饲喂产奶期的奶牛
C.用大豆种子匀浆鉴定蛋白质时,应先滴加双缩脲试剂的A液以创设碱性环境
D.小麦种子中含有的糖类较多,是检测还原糖的理想实验材料
7.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
A.进行纸层析→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将实验材料研磨
B.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进行纸层析
C.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画线
D.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
8.下列关于菠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着丝粒排列在细胞板上
B.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和叶绿体中的DNA复制
C.细胞分裂前期,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
D.细胞分裂末期,赤道板消失、高尔基体参与细胞板的形成
9.如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同时进行
B.在装置乙Ⅲ处取液体检测是否有酒精生成
C.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Ⅰ处的CO2
D.应让装置乙中Ⅱ先放置一会儿再与Ⅲ连接
10.一位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
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组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组的基本不变
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向a、b组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11.设计制作生态缸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并满足相应的要求,下面说法合理的是( )
A.应该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B.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部分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C.由于生态缸中生物种类不多,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具有双向性
D.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生态缸要连通氧气泵,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
1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昆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
C.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调查某种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
13.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的对应,不合理的是( )
A.AB.BC.CD.D
1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规格为16中格(400小格,0.1mm3)的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培养液稀释了100倍,检测四角上中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4×108个mL,该实验无对照实验
B.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获得充足氧气
D.取样时避免吸到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晃动菌液
15.微水景生态缸改变了传统鱼缸与盆景的单一观赏效果,吸纳园林山水特点于微景,能在鱼缸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保证了鱼类、植物等生物的存活,实现“零换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
B.微水景生态缸要定期通气,以保证各种生物的正常呼吸
C.生态缸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
D.当微水景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达到K值
16.下列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磨液中应加入DNA酶抑制剂,以防细胞破碎后DNA酶降解DNA
B.研磨时需要控制好时间,以防影响DNA的提取量
C.鉴定时加入二苯胺试剂后沸水浴即可观察到较为明显的显色反应
D.鉴定时溶液蓝色的深浅与DNA含量的多少有关
17.如表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探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组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吸收需要光照、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叶绿体
B.第2组实验可以观察到遮光部位变蓝,曝光部位不变蓝
C.第3组实验在小球藻细胞中的三碳化合物、丙酮酸中也可能检测到14C
D.第4组实验中色素带的宽度反映的是色素的溶解度大小
18.为了探究某杀虫剂对小麦根尖生长的影响,实验小组使用不同浓度杀虫剂溶液处理根尖一定时间以后,观察并测定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占观察细胞数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剪取小麦根尖2~3cm的部位,因为此处细胞分裂旺盛
B.小麦根尖装片制作过程中需要用盐酸漂洗解离后的根尖以便于染色
C.杀虫剂浓度为0时,有丝分裂指数为10%,说明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D.随着杀虫剂浓度的增加,杀虫剂对小麦根尖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减弱
19.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
C.若图乙表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1
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20.189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发现,利用无细胞的酵母汁可以进行乙醇发酵;还有研究发现,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某研究小组为验证上述结论,进行了实验。实验共分6组,其中4组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
注:“+”表示有乙醇生成,“-”表示无乙醇生成
请据表回答,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表中4组外,其它2组的实验处理分别是:葡萄糖溶液+酵母汁;葡萄糖溶液+A溶液+B溶液
B.制备无细胞的酵母汁时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保护酶分子空间结构和提供酶促反应的适宜pH,以确保酶的活性
C.组别④中无乙醇生成的原因是B溶液中缺少乙醇发酵的酶
D.若为了研究B溶液中离子M对乙醇发酵是否是必需的,可增加一组实验,该组的处理是葡萄糖溶液+去除了离子M的B溶液
21.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如下,图一需改进的地方是_____;图二需改进的地方是_____。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以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从_____色变为_____色。
(2)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发现,图一A内酵母菌的线粒体呈蓝绿色,图二B内酵母菌的线粒体无此现象,推测该染色剂的使用除要求活体外,还需_____条件。
(3)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的实验一般不选择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原因是_____。
(4)将动物细胞破裂后用_____(填方法)可以分离得到线粒体。有研究发现,线粒体内膜上的脂质与蛋白质的质量比约为0.3:1,外膜中该比例接近1:1,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
22.下列是某小组在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所遇到的问题,请分析回答问题:
(1)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于层析液中,它们被分离的原理是 ,在滤纸上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5 g新鲜完整的菠菜叶放在研钵中,加入二氧化硅后,迅速研磨成糊状,发现糊状的研磨液呈现浅绿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为防止挥发性物质大量挥发,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生物小组同学想探究蔬菜不同叶片在叶绿素含量上的区别,分别选择了新鲜菠菜的“绿叶” “嫩黄叶”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色素层析结果如图所示,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① 绿叶组的滤纸条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嫩黄叶组的滤纸条是__________(填字母),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利用纤维素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纤维素酶的获取。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
实验材料和试剂:纤维素悬浮液、pH7.5的缓冲液、蒸馏水、三种微生物(A~C)培养物的纤维素酶提取液(提取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斐林试剂。
实验步骤: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1、2、3、4。向四支试管均加入0.2mlpH7.5的缓冲液、0.3ml纤维素悬浮液,___________,向2、3、4三支试管均加入1.4ml蒸馏水以及分别加入0.1ml的微生物A提取液、微生物B提取液、微生物C提取液。
(2)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入37℃的水浴,保温1小时。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_________号试管。
(3)在上述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斐林试剂,摇匀后,进行___________处理。观察比较4支试管的颜色及其深浅。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答出两点)。
实验结果:
(4)上述结果表明:___________。若不考虑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的差异,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从解决能源问题的角度分析,开发这种纤维素酶的用途在于___________。
24.在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实验中,教材要求必须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使用,但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为了探究甲液、乙液使用方法与实验结果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猜想: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与其甲液、乙液使用顺序及是否混合使用无关。
实验设计:为验证以上猜想,实验按下表思路设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3号试管中应加入的物质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3号试管的设计主要体现了________的实验设计原则。
(3)1号与2号试管相比,实验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论预测及相关结论:
①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证明实验猜想是正确的。
②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证明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25.洋葱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如图甲为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图象,请分析回答。
(1)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需要经过解离→_____→_____→制片等步骤,常用的染色剂是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请将视野中标有字母的细胞按照一个细胞周期的时序进行排序:_____(填字母)。细胞A中的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_____。细胞B中的染色体数目应为_____条。
(3)欲进一步观察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应首先向_____(方位)移动装片,然后按_____(填序号)的顺序操作。
①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略微提升镜筒
③调节粗准焦螺旋
④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并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4)该同学在观察了多个视野后,统计处于各时期的细胞数量如下表。表中数据显示处在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原因是_____。如果洋葱完成一个细胞周期需要14小时,那么分裂期的平均持续时间是_____。
(5)图乙中虚线表示一个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周期内染色单体数量变化曲线,请用黑色实线在坐标中绘出相应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26.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单细胞真菌,某研究小组用它进行了如图三组实验。图甲为在注射器中加入5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吸入10mL空气后加塞密封,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增加。图乙为①号、②号试管均加入3mL蒸馏水和少许0.1%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溶液,直至溶液呈蓝色时为止。图丙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内共400小格)进行计数观察到的视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实验起初一段时间内,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但溶液中有气泡产生,该种气体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_。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开始增加,此时,酵母菌细胞开始进行________呼吸。
(2)图乙中,①号试管内溶液颜色变化是由蓝色最终变成________,设置②号试管的作用是作为________。
(3)若要证明图甲、图乙两组装置中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都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同步实验,对照组的设置为另取一相同装置,将容器中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________,其他条件相同。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为减小实验误差,取样前需将培养液________;滴加培养液之前需在计数室上方________;计数时,应待酵母菌________再记数。依据图丙结果,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________个·mL-1。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花生种子匀浆中含有大量脂肪,可被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故A项错误;B.高温处理使蛋白质变性,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其肽键没有被破坏,高温处理的蛋白质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后溶液呈紫色,故B项正确;C.斐林试剂可鉴定还原糖,乳糖和麦芽糖都是还原糖,故加热后会出现砖红色反应,故C项错误;D.淀粉酶本身是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浓度,插条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在预实验时2,4-D的浓度梯度较大,正式实验时2,4-D的浓度梯度小,A错误,B正确;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同时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C正确;实验中要注意找准扦插枝条的形态学上下端,防止颠倒,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D正确。
3.答案:C
解析:验证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底物种类,实验温度为无关变量,应设置为适宜温度,①中温度属于;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中,其中一支试管的温度设置为90℃,可知温度属于自变量,②中温度不属于;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属于自变量,③中温度不属于;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中,是否含有酶是自变量,温度应属于无关变量,由于过氧化氢在室温下分解较慢,在较高温度下分解加快,故实验应在室温条件下进行,④中温度属于。故选C。
4.答案:C
解析:A. 质壁分离的原因之一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水分子逆溶液浓度梯度跨膜运输出了细胞,A错误;
B. 在本实验中,操作步骤为:制片、低倍镜观察、滴加KNO3溶液、低倍镜观察,B错误;
C. 由于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这种特性,因此利用台盼蓝对细胞染色以确定细胞的死活,C正确;
D. 若用较高浓度的KNO3溶液处理细胞后,有可能导致细胞死亡,因而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D错误。
故选:C。
5.答案:C
解析:细胞质的流动为细胞内的物质运输创造了条件,A正确;观察时用的黑藻,应先放在有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让细胞保持或增强活性,B正确;用高倍镜观察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时,细胞质实际的流动方向也是顺时针,C错误;温度逐渐降低,细胞代谢逐渐减慢,叶绿体的运动会逐渐减慢,D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鉴定和细胞呼吸,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小麦种子中含有的糖类较多,但主要是淀粉,检测还原糖实验一般选择富含还原糖的材料,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正确的操作顺序:①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研磨→②用单层尼龙布过滤,收集滤液→③制作滤纸条并在滤纸条上画滤液细,重复划3-4次→④将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进行层析→⑤观察实验结果。
8.答案:C
解析:菠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而不是细胞板,中期细胞板还未形成;根尖无叶绿体,分裂间期只有细胞核DNA复制;赤道板只表示一个位置,细胞中无赤道板这一结构。
9.答案:D
解析:酵母菌细胞内没有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照的有无不影响细胞呼吸的测定,A错误;装置乙中酵母菌产生的CO2可通过导管进入Ⅲ,但酵母菌产生的酒精保留在Ⅱ瓶中,B错误;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C错误;装置乙应让Ⅱ先反应一会儿,消耗掉瓶中的氧气后再与Ⅲ连接,D正确。
10.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a组高压灭菌,没有土壤微生物,b组不灭菌,存在土壤微生物,所以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无需增加不喷入“敌草隆”的一组实验,A错误;a组经过高压灭菌,不含土壤微生物,不能将“敌草隆”分解,预计a组的“敌草隆”基本不变,b组不灭菌,存在土壤微生物,可能将“敌草隆”分解,预计b组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错误;不同的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C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土壤微生物,“敌草隆”的使用量和培养条件等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所以应向a、b组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D正确。
11.答案:A
解析:应该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以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A正确;生态缸内必须有分解者,才能分解动物粪便等,促进物质循环,B错误;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C错误;生态缸是密封的,在物质上是自给自足的,不能向其中加入任何物质,包括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气,D错误。
12.答案:C
解析: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昆虫的种群密度可用黑光灯诱捕法,A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较少的物种,B错误;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C正确;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调查,D错误。
1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科学探究。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适合用来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A项不合理;可用蝗虫精巢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B项合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吸水和失水过程中,其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且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可用来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C项合理;人口腔上皮细胞含有细胞核且无色素,可用来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项合理。
14.答案:B
解析:A、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此时培养液中醪母菌种群密度-【(22-26-24
+100×25×16×10×100=4×108个m,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但是存在相互对照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正确C、取样前需将培养淩轻轻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淩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错误D、取样时应充分摇匀,以使培养液中醪母菌均匀分布,D错i故选B
1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保护的相关知识。由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因此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A正确;微水景生态缸中的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但是制造的氧气量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定期通气,以保证各种生物的正常呼吸,B正确;生态缸中的动、植物种类比较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因此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生物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但并不一定均能达到K值,D错误。
16.答案:C
解析: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酶能降解DNA,研磨液中应含有DNA酶抑制剂,DNA酶抑制剂能防止细胞破碎后DNA被降解,A正确;研磨时DNA可能会被细胞中的DNA酶降解,从而使DNA含量减少,因此需要控制好时间,以防影响DNA的提取量,B正确;鉴定时加入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可观察到较为明显的显色反应,C错误;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呈蓝色,鉴定时溶液蓝色的深浅能反映DNA含量的多少,D正确。
17.答案:C
解析:观察第1组实验现象发现好氧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说明了氧气的释放需要光照,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叶绿体,A错误。第2组实验中,只有曝光部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淀粉,遇碘变蓝;遮光部位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无淀粉生成,遇碘不变蓝,B错误。第3组实验中,小球藻细胞吸收的14CO2与C5生成三碳化合物(C3),故C3有可能检测到放射性,C3还原为(CH2O)后,(CH2O)可以作为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的底物,生成丙酮酸,故此阶段生成的产物丙酮酸中也可能检测到14C,C正确。第4组实验中色素带的宽度反映的是色素含量的多少,D错误。
18.答案:C
解析:在“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剪取根尖2~3mm,而不是2~3cm,A错误。装片制作过程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漂洗用的是清水,目的是洗去药液(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B错误。有丝分裂指数是指分裂期细胞数占观察细胞数的比例,杀虫剂浓度为0时,有丝分裂指数=10%,说明90%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C正确。由曲线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杀虫剂浓度的增加,有丝分裂指数下降说明分裂期的细胞所占比例减少,即杀虫剂对小麦根尖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增强,D错误。
19.答案:D
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A正确;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值应该是8,B正确;图乙中,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该森林物种数逐渐增多最后保持稳定,样方面积达到S1后,该森林物种数不再增加,因此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样方面积最好是S1,C正确;单子叶草本植物通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20.答案:D
解析:为验证上述无细胞的酵母汁可以进行“乙醇发酵”及“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的结论,还需要加设两组实验,一组为葡萄糖溶液+酵母汁(预期实验结果为有乙醇生成):另外一组为葡萄糖溶液+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包括相关酶)+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预期结果为有乙醇生成),A对;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实验中缓冲液的作用是保护酶分子空间结构和提供酶促反应的适宜pH,B对;组别④中无乙醇生成的原因是虽然B溶液中存在起辅助作用的小分子和离子,但是缺少乙醇发酵的酶,C对;据题干信息可知,M离子存在于B溶液中,故为验证M对乙醇发酵的是否为必需的,则应加设一组实验,即葡萄糖溶液+A溶液+去除了离子M的B溶液。若有乙醇生成,则证明B不是必须的;若无乙醇生成,则证明B是必须的。D项中缺A溶液,没有酶,结果不具说服力,D错。
21.答案:(1)将每个锥形瓶中左侧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右侧玻璃管远离液面;使左侧锥形瓶的玻璃管远离液面;橙;灰绿
(2)有氧
(3)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会影响实验观察
(4)差速离心法;内膜含较多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解析:(1)图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中,图一需改进的地方是将每个锥形瓶中左侧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右侧玻璃管远离液面;图二需改进的地方是使左侧锥形瓶的玻璃管远离液面。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以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从橙色变为灰绿色。
(2)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发现,图一A内酵母菌的线粒体呈蓝绿色,图二B内酵母菌的线粒体无此现象,A和B内环境上的差异是氧气的有无,推测该染色剂的使用除要求活体外,还需有氧条件,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3)由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含有叶绿素等色素,会影响实验观察,所以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的实验一般不选择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为材料。
(4)将动物细胞破裂后用差速离心法可以分离得到线粒体;线粒体内膜上含较多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与线粒体外膜相比,内膜上蛋白质含量较高。
22.答案:(1)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 胡萝卜素
(2)没有加入钛酸钙和无水乙醇,叶绿素分子受到破坏,色素没有溶解在乙醇中被提取出来
(3)迅速研磨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或用培养皿盖住小瓶盖
(4)A
叶绿素a带和叶绿素b带较宽
B 叶绿素a带和叶绿素b带较窄
解析:
23.答案:(1).向1试管中加入1.5ml蒸馏水
(2).1
(3).50~65℃水浴加热;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用葡萄糖的产生速率表示酶活性大小;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4).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虽然酶蛋白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不同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可用作制取酒精的原料;用纤维素作为原料,提供清洁能源一定程度上代替化石燃料
解析: (1)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分析,已知向2、3、4三支试管均加入1.4ml蒸馏水以及分别加入0.1ml的微生物A提取液、微生物B提取液、微生物C提取液,则1号试管是对照组,应该加入1.5ml蒸馏水。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1号试管为对照组。
(3)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即加入斐林试剂摇匀后进行50~65℃水浴加热处理。该实验的原理有: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用葡萄糖的产生速率表示酶活性大小;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4)根据表格分析,不同微生物提取物产生颜色深浅程度不同,说明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虽然酶蛋白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在不考虑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的差异,其可能原因是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或氨基酸序列不同。从解决能源问题的角度分析,这种高性能纤维素酶的用途在于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可用作制取酒精的原料;用纤维素作为原料,提供清洁能源一定程度上代替化石燃料。
24.答案:(1)0.5 mL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0.5 mL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0.5 mL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和0.5 mL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的混合液
(2)对照实验
(3)0.5 mL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与0.5 mL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的加入顺序
(4)①1、2、3三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②1、2两支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3号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
解析:题干中给出的信息是对教材中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使用方法的质疑。首先提出假说,然后用实验去验证假说的正确与否。在实验步骤的设计中,1号试管和2号试管对照,验证斐林试剂中甲液和乙液的使用顺序对实验的影响,3号试管用的是混合后的甲液和乙液,即新配制的斐林试剂。
25.答案:(1)漂洗;染色;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2)CABDE;1:2:2;16
(3)右下;④①
(4)分裂间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时间最长;3.5
(5)
解析:(1)分析题图:A处于有丝分裂前期,B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处于有丝分裂间期(还未复制),D处于有丝分裂后期,E处于有丝分裂末期,F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已经完成复制)。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D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两极,细胞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每套包含16条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
(3)由以上分析可知,A处于有丝分裂前期,B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处于有丝分裂间期(还未复制),D处于有丝分裂后期,E处于有丝分裂末期,F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已经完成复制),因此最合理的顺序是CFABDE。
(4)由于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故处在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如果洋葱完成一个细胞周期需要14小时,那么有丝分裂分裂期的平均持续时间=14×(13+12+3+2)÷(90+13+12+3+2)=3.5小时。
(5)端粒是位于染色体两端的DNA-蛋白质复合体,有研究表明,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将不断缩短,组成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受到损伤,从而引发细胞衰老。
26.答案:(1)线粒体(基质);无氧
(2)黄色;对照
(3)等量(含灭活酵母菌)的培养液
(4)振荡摇匀;加盖玻片;沉降到计数室底部;3.5×107
解析:(1)根据图甲分析,实验起初一段时间内,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说明呼吸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即只进行有氧呼吸,溶液中的气泡是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开始增加,说明呼吸消耗的氧气体积小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即此时酵母菌细胞开始进行无氧呼吸。
(2)图乙中,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①号试管,使其内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绿色最终变成黄色,②号试管没有通入酵母菌产生的气体,其他与①试管相同,故设置②号试管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3)若要证明图甲、图乙两组装置中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则这两组都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同步实验,则对照组的设置应为另取一相同装置,将容器中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等量(含灭活酵母菌)的培养液,其他条件相同。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内的培养液振荡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小误差;滴加培养液之前需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计数时,应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记数。依据图丙结果可知,1mL该样品中酵母菌数≈14÷16×400÷0.1×10×103=3.5×107(个)。
项目
水分
无机盐
蛋白质
脂类
糖类
核酸
小麦种子
1423.0
12.1
8.1
3.3
69.6
3.2
大豆种子
1502.0
10.2
35.1
16.0
18.6
8.2
实验材料
实验目的
A
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B
蝗虫的精巢细胞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C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D
人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试剂或处理方法
实验记录
1
水绵和好氧细菌
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观察细菌分布的部位
2
叶片经饥饿处理后,一半遮光,一半曝光
碘蒸气处理
颜色反应
3
小球藻、14C标记的14CO2
提供适宜的光照和14CO2
追踪检测放射性14C的去向
4
菠菜叶
无水乙醇、层析液等
色素带的宽度、位置与颜色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①
葡萄糖溶液+无菌水
-
②
葡萄糖溶液+酵母菌
+
③
葡萄糖溶液+A溶液
-
④
葡萄糖溶液+B溶液
-
实验处理
微生物A提取物
微生物B提取物
微生物C提取物
颜色深浅程度
+
+++
++
试管
第1次
加入物
第2次
加入物
第3次
加入物
水浴
加热
颜色
变化
1号
2 mL
苹果汁
0.5 mL质
量浓度为
0.05 g/mL
的CuSO4
溶液
0.5 mL质
量浓度为
0.1 g/mL
的NaOH
溶液
水浴
加热
2号
2 mL
苹果汁
A
B
水浴
加热
3号
2 mL
苹果汁
C
/
水浴
加热
细胞周期
分裂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细胞数(个)
90
13
12
3
2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练(八):实验与探究(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练(八):实验与探究(含解析),共18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提升训练专题八 实验与探究(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提升训练专题八 实验与探究(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练(八):实验与探究(有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练(八):实验与探究(有解析),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