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说课稿】第1页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说课稿】第2页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说课稿】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说课稿】

    展开

    9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  本课有三首古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作者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这首诗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清明》一诗中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二、说学情这是年级册第单元的课文,这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7个生字,会写、欲等1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理解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法1.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3.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五、说教学过程                《元日》(一)理解字,导入解题。1.理解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1.背诵古诗: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2.理解字词: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4.感情朗读:(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三)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表现形式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画面示例: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四)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1.简介诗人,体会感情(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2)简单介绍诗人。2.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3.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清明》(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放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揭示了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三)         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四)         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理解诗题,交流资料。 板书诗题,理解诗题。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又是什么节?(老人节、登高节)在你的记忆中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指的是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作者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交流资料:小组内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包括诗人的资料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资料,交流汇报。(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仔细听,注意字音。2.学生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韵律。 3.教师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朗读情况,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学习生字,重点强调独、异、佳的字形。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识记的。 5.指导书写:板书示范,强调笔顺。 (尤其要注意右部的写法;在书写时要注意字的结构;在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竖不是一笔写下去的。) (三)学习诗句,品悟诗情。1.学习古诗,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交流讨论。 2.教师相机归纳: (1)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 (3)借助插图和背景资料理解古诗。 (4)想象画面。 3.汇报。 (1)课件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诗句:先理解异乡、异客、佳节,再解释诗句。追问:你是怎么弄懂的? (提示: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预设答案:我是借助背景资料理解的。当时王维只有17岁。正好赶上重阳节,他一个人在外,看到别人团聚,一定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 想画面: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画面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学习古诗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诗句中蕴含的一幅幅画面。发挥想象,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 悟诗情:和异乡、异客相反的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相反的是故乡主人,人在异乡是客,在故乡是主人。体会到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2)课件出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诗句:从这句诗中你知道了诗人的家乡在重阳节这天有什么习俗?(登高、插茱萸)理解诗句。(提示: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兄弟们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想画面:读一读后两句,结合课文插图,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兄弟们会说些什么?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悟诗情: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你能体会到家中的亲人是怎样的心情,诗人自己又是怎样的心情吗? 4.有感情地朗读。 (1)指生读,教师指导(重点抓住独、异乡、遥等词语体会作者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再指生读,全班齐读。 (四)联系实际,布置作业。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离开家的经历,如果有,你当时也一定非常想家,可以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2.将这首诗背诵给家长听,也可以将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给家长讲一讲。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