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18 童年水墨画【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4244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18 童年水墨画【说课稿】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4244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多套】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18 童年水墨画【说课稿】
展开18 童年水墨画一、教材解析《童年水墨画》是一篇文笔优美修辞格别致的诗文,描写的是天真烂漫欢乐自由的童年画面,对学生来说想要完全理解略微有些难读。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描述不同的画面。第一个部分《溪边》要求背诵,语言充满了诗意,重点在表述手法的赏析学习;第二部分《江上》配合课本插图,通俗好懂;第三部分《林中》修辞格较别致,描写的场景较容易理解,但其中的借代手法是学生陌生的。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知能力,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重点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3.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教学重难点: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难点: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三、教法、学法:教法: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学法: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教学时数: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大家都来说说关于自己童年的回忆,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什么玩具?(播放课件图片)生:滑板车、积木、游泳……师:这些都是大家喜欢的,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另一种童年,没有滑板车也没有动画片,但是同样的快乐和自由。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课题,我们一起去了解诗人张继楼笔下的不一样的童年画面: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也可学生自己提)【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自由读课文,不会认的字同桌间交流解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相机正音。 2.检查自读情况。(课件展示词语)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设计意图: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齐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场景?读诗句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段?(课件展示)这首诗描写了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场景,我们来逐个了解。【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通过扎扎实实读文字,品文字等方法,努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语言印象。】(四)品读课文,学习《溪边》。1.指名读《溪边》,提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展示)2.请同学说说在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小组讨论,派出代表,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更好。(可将回答得最好的一组答案写在课件上展示出来作为鼓励。明确内容:溪水的碧绿平静,蜻蜓立竿的安静,“扑腾一声”的动景,鱼跃人欢的愉快。)3.分析表述手法。(课件展示)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4.指导朗读:该段语言优美明快,孩子气十足,或运用拟人,或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童快乐的生活,富有形象感。朗读的时候,节奏要明快,语调要风趣,表现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五)品读分析,体味《江上》。1.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江上》。齐读。(1)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快乐)(2)从哪些词能感受到快乐?(鸭群、戏耍、笑哈哈、水葫芦、两排银牙) 2.分析点拨。(课件展示,合作完成)学生质疑,释疑。请同学模仿其中动作“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拨动浪花”加强理解。3.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方法同《溪边》)4.指导朗读,齐读回顾。(六)合作交流,理解《林中》。老师带着大家了解了《溪边》的愉悦和《江上》的玩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领老师来理解《林中》的风景。请大家仔细阅读《林中》这首诗,想一想它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把你们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交流,然后带着老师去学习。(课件展示)(七)课文小结: 1.齐读课文,根据层次图背诵《溪边》。 2.总结:《溪边》《江上》《林中》都是孩子们在大自然自由自在欢乐玩耍的画面,孩子们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或雨后结伴去林中玩耍,享受着欢乐的童年生活和大自然的乐趣。作者的优美的语言和手法,都能让我们读的时候就感受到欢笑和快乐。大家可以积累其中优美的诗句和词语,在以后的交流或写作中可以运用。 3.完成课后习题。比赛背诵《溪边》。【板书设计】 溪柳蜻蜓 —— 静 溪边 鱼跃人欢 —— 动 宁静活泼 鸭群→孩子们 童年的水墨画 江上 水葫芦→一个孩子 热闹欢趣 景→清爽明亮 林中 孩子们→欢快可爱 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