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无衣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无衣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旨点睛,文本特色,重章叠唱情感跌宕,春江花月夜,文学笔记互文,思路引导,图文导航,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多都是民间歌谣(它是诗歌的核心内容);“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司马迁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梁启超
《无衣》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左传》曾有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郢都,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一举击退吴兵。由此可以想见,这首诗是秦王誓师的誓词,也是对士兵的动员令。然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前771),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秦人响应王室号召,奋起反抗,打败了戎族的进攻。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诗经》“六义”——风雅颂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数为朝廷贵族公卿大夫所作,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的,一般看作“正声”。“颂”,即宗庙祭祀和颂圣的乐歌,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诗经》“六义”——赋比兴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多用于一首诗或一首诗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
岂 曰 无 衣① ? 与 子 同 袍。②
③王于兴师 , 修我 戈 矛,与子同仇④。
岂曰 无 衣 ?⑤ 与 子 同 泽。
岂 曰 无 衣 ? 与 子 同 裳。⑥
王于兴师 , 修我 矛戟,与子 偕作。
王于兴 师 , 修我 甲兵,与 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和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①“无衣”既可以理解为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困难。
②诗歌开头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
③“王于兴师”交代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将其置后,做补充交代,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④“与子同仇”这表明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抗击共同的敌人。
⑤这里的“岂曰无衣”并不是对上一章的“岂曰无衣”无意义的重复,而是与其存在内在情感上的递进关系。
⑥“与子同裳”说明彼此的关系更加密切
表现了战士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这是一首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的战歌,它即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Ⅰ)一唱三叹,富有韵律美这首诗歌,章复句叠,一唱三叹,体现了当时民歌的特色。全诗三章节的格调基本一致,语言简易省净而不单调,复沓层叠不絮烦。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略同,但又有小异。虽然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却又在叠句中更换个别字词,这就使文气跌宕活跃而不板滞。如“同袍”“同泽”“同裳”“戈矛”“矛戟”“甲兵”“同仇”“偕作”“偕行”等词语的变化,使重叠的章句之间互相补充,完足文义,深化内容,强化情感,而且更富韵律美,也更加摇曳生姿。
(Ⅱ)豪情纵横 富有感召力本诗共三章,每章均以“岂曰无衣”开头,自问自答,既促人深思,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召力,又采用重复回旋的形式以加重抒情成分。三章中的三问三答,情感一次比一次充沛,不断递进,在铺陈复唱中表现出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吟诵时自有一种从军的冲动油然而生,将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情感推向高潮。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风近齐梁;另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被闻一多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这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诗篇题目包含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构成了人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令人心驰神往。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赋予了新的内涵,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胡应麟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唯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望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沈德潜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李泽厚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无具体文字资料可考,但据诗歌内容可作如下推测:创作此诗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旅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当他仰望着那轮挂在天边的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不禁沉醉在景色中了。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
知识链接——意象与意境
意象:“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等,“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是指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境: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由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如:王伟的《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明月、清泉、翠竹、浣女、渔舟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勾勒出一幅明丽的画面。
知识链接——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诗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时、几百句。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用韵: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即允许换韵;近体诗每首诗只能有一个韵,即使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近体诗只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外,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平仄: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大的区别是古体诗不讲究平仄,而近体诗敬酒平仄。唐以后,古体诗也有讲究平仄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从水边望去,就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
①开篇破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图: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
春江波光荡漾,月光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折地绕着花草茂盛地原野流淌,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好像雪粒儿一样洁白。
月光像空中流下的白霜一样,所以飞霜无从察觉,州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丝细小的灰尘,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初次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②以上四句,两现“春江”,两现“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出现地景观立即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地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下文描写江月埋下了伏笔。
③“绕”字生动形象,描绘出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茂盛的春之原野的样貌。“皆似霰”细致地描绘出皎洁的月色倾泄在花上、树上的情态。江流曲折,月照花林,既点缀月着月夜的原野,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
④为什么“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因为月光涤荡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⑤这两句承上启下,总写月光皎洁,天空明净。“空中”二字点明了时间的推移,说明已到月升中天、明月当空之时;“孤”字显出天宇的广阔。
⑥面对辽阔江天的一轮孤月,诗人不禁浮想联翩,神思飞跃。这两句发问既是天真稚气的问,又是深沉的问,也是永无答案的问。反复琢磨,就会发现,这两句发问中又藏着无限玄机,有旷世的孤独。
⑦抒发感慨:人生短暂,人类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相似。这样看来,人类也能与江月长存。诗句体现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⑧这两句诗紧承上句“只相似”而来,由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转到对人生的感叹,引出下文对男女的离愁别恨的描写。
层解: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绚丽景色。这一部分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面,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景象。
层解:由写景转向思考人生,主要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漫漫人生与茫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层:(到“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这一层,主要描绘月下春江、江上明月的景象,突出写了“月之色”。景色的特点是:①壮阔、空灵、朦胧。②众“星”捧“月”。饱览这一幅美景,留于心间的似乎只有一轮明月,“春、江、花、夜”都做了“月”的陪衬。
第二层:(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主要是借月阐理,兼有抒情,重点写了“月之问”。细细品味这一层的哲理,包含三个意思:①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②月的圆满和人的孤独无依。③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这一层的抒情,还为下文集中写相思起到过渡作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飘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⑨“白云”“青枫浦”这两个意象,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游子的行踪不定。“枫”“浦”这两个意象,增添了思妇、游子离别的愁苦。
⑩这两句互文见义,“谁家”“何处”指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描写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
可怜月光在楼上徘徊,应该照耀着思妇的梳妆台。
“可怜”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情态。“裴回”二字极为传神,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仿佛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
月光洒在玉门帘上,欲卷而去之而不得,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卷不走,拂不掉。
这两个字把思妇的惆怅、迷惘形象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的相思之苦。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似乎要和思妇为伴,为她结仇,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思妇的玉门帘上和她的捣衣砧上。但思妇却触景生情,反而更加思念游子。她想要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是月光却“卷不走”“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要忘却但又做不到。
这两句中的“卷”“拂”二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这时游子思妇共同望着月光,可是无法传递音信,我希望追随着月光去照耀着您。
“逐”字将思妇与游子无法相见而寄情月光的无奈描写得透彻淋漓。
大雁远飞却飞不出月光,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翻出皱波
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鸿雁和鱼儿,如今也无法传递音信,这又为思妇平添几重无奈与痛苦。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逝,流去的不仅使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春天。月亮再次西斜,游子仍在外游荡。“复”字衬托出游子凄苦的寂寞之情。
江水流走了,春光随着江水将要流尽,江潭上的月亮如今又向西偏斜。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互文的句法关系比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上却彼此互见。举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名《木兰诗》)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是:“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相距无限遥远。
“沉沉”二字渲染了游子的孤寂。“碣石”“潇湘”,天南地北,天各一方,道路遥远。这更加深了游子的相思之情。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落月撩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
“摇”“满”二字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离情写得具体形象,也使整幅画面充满动感。一个“摇”字,令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鲜花树木在微风中的摇动、浩瀚无边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也令人仿佛看到落月撩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一个“满”字让人感觉到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浓郁的、哀婉的、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这份悲伤但并不绝望的相思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的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请简析“摇”“满”二字的妙处。
层解: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以上是第三层,集中写了思妇、游子们的相思之情,重点写了“月之情”。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小层:①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②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写游子思妇。此处写相思之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是虚写;游子对思妇的思念之情,是实写。起笔写景,落笔在情,畅想一个旋律,凝结一个主题。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这种大自然的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幽美邈远。
(Ⅰ)多角度写景如写江,有时江潮连海,有时波光潋滟,有时奔涌万里;忽而雄阔,忽而辽远,忽而明丽,写出了春江的多姿多彩。又如写月,随时间的推移写了月生、月悬、月斜、月落,依据情感变化写了明月、孤月、藏月、落月。故而诗中江水无处不在,月色无所不包,描绘出春江的开阔美和恬静美。(Ⅱ)多层次抒情这里有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有对人生的哲理之思,还有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有赞誉,有感叹,有痛苦,有惆怅,感情富于变化。
(Ⅲ)景、理、情完美结合全诗将写景、说理、抒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由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组成的美妙画面。其中,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说理和抒情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对人之初与宇宙之初的关系的探讨,引出了下文对人间最常见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的抒发。(Ⅳ)韵律优美本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九韵。以平声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婉转悠扬,音乐的节奏感强而且旋律优美。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无衣授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经六义,关于秦风,创作背景,社会背景与题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无衣图文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目标,第一章,知人论世,诗经六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无衣精品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景知识,《秦風·無衣》,找相同,重章叠句,找不同,三节诗间有什么联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