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六年级下册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六年级下册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3——5,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
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教学难点】:
观察加热白糖的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物质(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
1.学生6人一组,分四组,实验材料:
实验一混合沙和豆子:一杯沙子、一杯豆子、筛网、筷子、一张白纸、塑料盘;
实验二观察白糖的变化:长柄金属汤匙、一小包白糖、蜡烛、火柴、金属盘。
2.教师演示:白纸、和学生相同的实验材料、PPT。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自学发现法、实验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生疑引入
1.导言: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里,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齐读课题:猜测一下物质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究活动
(一)混合沙和豆子
1.混合沙和豆子这部分内容。弄清实验步骤,想想应注意什么问题。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实验步骤可概括为观察留样→混合搅拌→分离对比
3.实验温馨提示。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按记录单分组汇报。混合沙和豆子实验记录单
第( )组 组长: 材料员: 操作员: 观察员: 记录员:汇报员:
点拨:混合后,沙和豆子形态发生了细微变化(比如搅拌掉落的碎屑,颜色的沾染)但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没有生成新的物质,也就是说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在科学实验中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和有明显变化的现象同样重要。
(二)观察加热白糖的实验
1.学生自学,弄清实验名称、实验步骤,并想想注意问题与
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实验名称、实验步骤及注意问题。
3.教师点拨实验步骤。
4.点拨:这次实验注意问题特别多,这说明了什么?
5.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6.学生整理观察到的现象并分组进行汇报:
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
第( )组 组长: 材料员: 操作员: 观察员: 记录员:汇报员:
点拨:
白糖加热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颗粒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
固体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
颜色变化:白色---褐色---深褐色---黑色;
白色——淡黄色——褐色——黑色
气味变化:无味---焦味
7.小结:白糖加热的变化
白糖加热,会慢慢变成液体的糖。当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来的黑色物质还是原来的白糖吗?它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物质——黑色的炭,说明了什么?
(三)对比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总结概念:想一想,今天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都是关于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说一说,这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吗?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什么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9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都是什么变化?
2.找区别:你能说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四)深入理解
1.有些物质变化,既有物理变化又伴随之化学变化。
白糖充分加热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那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一直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吗?还有其他变化吗?
想一想刚才给白糖加热的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教师出示课外资料点拨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应我们对于课题的猜测,你能说说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三、应用创造
1.填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2.判断:你能说说下列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易拉罐压扁 ——(物理变化) 火柴燃烧——(化学变化)
折 纸 ——(物理变化) 弯折铁丝——(物理变化)
板栗熟了落地——(物理变化) 水结冰了——(物理变化)
铁器生锈 ——(化学变化) 玻璃打碎——(物理变化)
湿衣服晾干——(物理变化) 食物腐败——(化学变化)
3.判断对错:
红糖溶解在水里 ——物理变化 ( √ )
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变化 (√)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化学变化 (√)
4.综合练习——我能行 :快速填空与选择
5.欣赏并了解化学变化。
【3——5】根据时间选择使用或不用。
四、评价促进
1.依据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2.赠送学生两句话: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
五、再生疑续研
1.学生围绕本节课学习内容提出想继续研究的问题。
2.师总结:关注身边的科学,探索科学的奥秘!
【板书设计】: 二、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
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集安市麻线乡中心小学 于永艳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内容。执教本节课,重点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优化课堂教学”。
一、优点:
1.体现了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三个探究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观察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三是蜡烛燃烧的变化。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探究活动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实验步骤让学生充分利用科学书自学,注意问题让交流讨论,实验操作由组长组织,实验结论由学生概括。教学时体现了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点拨者,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存在问题
1.平台应用受网速影响,耽误了一些时间。
2.观察白糖的变化实验中学生加热停止的时间稍早,白糖还没有变成固体,点拨时应请学生再观察一下汤匙里的白糖。
三、 改建措施
1.将课件分以图片单张上传。
2.教师在实验现象指导上要精细。
物质名称
混合前
混合后
分离后
实验结论
沙
豆 子
物质名称
观察内容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
白 糖
状 态
颜 色
气 味
物质的变化
特 点
变化类型
混合沙
和豆子
没有产生
新 物 质
物理变化
加 热
白 糖
产 生 了
新 物 质
化学变化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糖的加热实验,认识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物理变化,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级下册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