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级下册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交流结果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打火机、烧杯、小竹条、玻璃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家里都是妈妈爸爸为你们做饭,妈妈爸爸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光有米、面、蔬菜是不够的,还要用到很多的材料,有谁知道会用到哪些材料?(油、盐、酱、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活动实验一)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小苏打和白醋,问:观察一种物质可以有哪些方法?(看,闻,摸,听,感觉)教师强调观察的安全事项。(投影:不吃不喝)2、请各小组长上台领材料记录单,仔细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认真做好记录。(要注意发放材料的时机,先发给他们课堂会很难调控)3、反馈观察结果,及时修正不规范的记录用语。同时注意听的指导,并引导不重复反馈,强调补充发言。4、交流小苏打和白醋的用途。(二)、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变化(活动实验二)1、过渡提出问题: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和作用,那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什么现象?说说理由?问:小苏打和白醋如果混合在一起,学生根据原有经验进行猜测,是对是错不予以评论,留待实验验证。2、教师讲解实验要求:说明添加小苏打的分量以及添加的方法,并投影实验要求。3、小组长上台领玻璃片及记录单。4、实验开始,老师下组参与并进行指导。5、反馈,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有什么与猜测是相符的,有什么是不符的,再引导不重复反馈。(三)、气体验证实验1、提出问题:反应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小气泡,并有股冲力推动玻璃片发出嗤嗤的响声,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气体)2、进行假设:课件出示几种常见气体的特征,有可能是什么气体呢?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3、实验设计:要证明里面是哪种气体,可以什么实验来验证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肯定或是否定(不可取)。并指导操作方法。4、进行验证:小组长上台领材料,认真观察实验现象。5、结论交流:实验结果,产生的气体导致火焰熄灭,瓶中的什么气体?引导学生表述的准确性,今天的实验可以验证气体能灭火,能否验证是何种气体,所以只能说可能是哪种气体。(科学的严谨和客观的体现)6、结束讨论:反应后,白醋还是原来的白醋,小苏打还是原来的小苏打吗,这是一种什么反应?(化学反应,生气了新的物质),再闻闻瓶中液体的气味,是否有变化。三、全课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课外延伸做了本次的灭火实验后,你可以进行一个小发明吗?(学以致用)课后反思: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各自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同时,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只是在实验过程中,一般的玻璃片盖不住烧杯,而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其中验证杯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是本课最难也是最精彩地部分。学生通过看书也许知道里面会有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是只有比较少的学生能够说出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当然个别学生会联想到五年级上学期我们在鉴别呼出气体成分时做的实验,用燃烧的木条伸进去,看看木条燃烧的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之所以能让燃烧的木条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沉在杯底部,它的密度要比空气大。从而更多的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此时许多孩子也许都认为这就是二氧化碳无疑了。此时,老师仍需要引导我们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教材上: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这是二氧化碳。重点向学生表达研究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时,需要的是证据,而且证据要越充分越好,不能盲目的凭借几个现象就轻易地下判断。最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物质,并且与样本做比较,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白醋的酸味变淡了,小苏打也溶解并且变少了。最后总结这个变化也是化学变化。当然,作为老师的我想法是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像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没有对学生主动放开,总是想牵着学生走等等。所以我觉得在做实验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准备好充足的实验材料,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级下册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和处理,学情分析,教学亮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教科版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