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
展开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解析版】
一.(包括13道小题,1-11小题,每题1分;12、13小题,每题2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请选出后将其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1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酒精挥发 C.蜡烛燃烧 D.干冰升华
2.(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添加酒精 B.扇闻气味
C.连接仪器 D.取用液体
3.(1分)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B.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得更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4.(1分)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1个氖原子:Na
B.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亚铁离子:Fe+2
C.3个氢分子:3H
D.4个镁离子:4Mg2+
5.(1分)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C.证明呼吸作用产生CO2
D.证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
6.(1分)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
B.X表示N2
C.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
D.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g
7.(1分)下列元素中,人体如果缺少会导致贫血症的是( )
A.钙元素 B.铁元素 C.锌元素 D.硒元素
8.(1分)2022年冬奥会在我国北京举办。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分子结构形似奥运五环,宽度只有1.2nm,被认为是世上最小的五环标志——奥林匹克烯(C19H12),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奥林匹克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B.奥林匹克烯由碳、氢两个元素组成
C.每个奥林匹克烯分子中含有6个氢分子
D.奥林匹克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9.(1分)如图所示的公共标识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0.(1分)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下列关于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待测a
32
待测b
12
A.a的取值范围:0≤a≤16
B.该反应类型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C.当a=15时,物质Z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D.当b=1时,反应中X、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5
11.(1分)合金优越的性能,能满足许多特殊的用途和高科技的需要。下列制品中使用了合金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2分)下列除杂的方法正确的是(括号内的是杂质)( )
A.KClO3(KCl)﹣﹣﹣﹣加热
B.空气(氧气)﹣﹣﹣﹣加入硫燃烧
C.KCl(MnO2)﹣﹣﹣﹣溶解、过滤、蒸发
D.CO2(CO)﹣﹣﹣﹣点燃
13.(2分)用合适的化学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推理法: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归纳法:根据木炭、硫等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归纳出氧气有助燃性
C.分类法:依据物质中元素种类的多少,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D.实验法:用肥皂水能鉴别水和双氧水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4.(3分)(1)物质的微观构成。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请回答:
①从微观角度看,A图表示 (填化学符号)。
②从宏观角度看,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
(2)变化的微观实质。如图2所示过程的微观实质是 (填“分子”或“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15.(6分)物质的宏观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研究。
【回顾历史】
①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用金属汞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化学式为HgO)等实验,第一次明确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②如图1为汞与氧气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在方框内画出正确的图示。
【重温教材】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2),若实验成功,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2)“水的组成粗略测定”的探究。
【查阅资料】
水难导电,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
【进行实验】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实验分析】
①两个电极附近产生很多气泡,检验b管产生的气体的操作方法是 。分析得出: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结论是:水是由 组成的。
②下列关于电解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水分子发生了改变
B.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C.水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D.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E.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16.(6分)化学物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主要流程如图1,试回答:
①操作X的名称 。
②加明矾的作用是 。
③漂白粉中的Ca(ClO)2可用于饮用水消毒。工业上制备Ca(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
(2)铝、铁是人类广泛使用的金属。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据图2可知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
B.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D.铝可作导线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②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写出铝表面氧化物薄膜的化学式 。
③铁制品应用广泛,但每年因锈蚀造成很大浪费,钢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 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能防止钢铁生锈。
17.(9分)如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取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 ;b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和收集一瓶较干燥的氧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填装置代号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用D装置收集气体,应该考虑的因素是 。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择图C装置与图A相比其优点是 。
18.(9分)(1)图1是工业炼铁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①设备A的名称 。
②生产过程中需将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粉碎,其目的是 。
③加入焦炭的主要作用有 (填序号)。
A.产生CO
B.燃烧为反应提供热量
C.还原铁矿石
④为了检验炼铁厂产品的质量,如图2称取铁屑样品10.0g进行实验,放入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加热,使之充分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然后冷却、称量。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0.35g。计算
a.10g铁屑样品中铁的质量为 g。
b.铁屑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
c.生产100t这样生铁,至少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质量是 t。
(2)图3为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装置图。
①该实验下列的操作步骤顺序为 (填序号)。
a.点燃A处酒精喷灯
b.通入CO气体
c.停止通入CO气体
d.熄灭酒精喷灯
②实验过程中A装置的现象是 。
③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2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呢?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根据烧杯中的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为 。
【交流研讨】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充分证明二氧化碳与水能发生反应,在不改变实验装置的情况下你的改进方法是 。
20.(5分)探究金属锌的性质
(1)如图1甲所示,将锌片在酒精灯上灼烧,发现熔化了的锌并未掉下来,包裹在一个“小袋子”中,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氧化锌的熔点比锌高
②“小袋子”是致密的氧化锌薄膜
③锌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锌
④锌的抗腐蚀性高
(2)用图2所示实验探究锌的性质时,闻到有刺激性气味。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刺激性气味?
【查阅资料】
①Zn+2H2SO4(浓)═ZnSO4+SO2↑+2H2O;
②SO2有刺激性气味,化学性质与CO2相似,但SO2能使品红褪色,CO2不能;
③NaOH溶液能吸收有毒的SO2。
【猜想与假设】
①刺激性气味产生可能与硫酸浓度大有关;
②刺激性气味产生可能与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有关。
【设计实验】为探究猜想的正确性,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于下面的表格中。
浓度
现象
条件
①40%的H2SO4溶液
②20%的H2SO4溶液
自然温度
试纸褪色
液体温度升高至42℃
试纸颜色不变
液体温度升高至28℃
冰水冷却
试纸颜色变浅
液体温度为12℃
试纸颜色不变
液体温度为12℃
写出20%的硫酸与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释与结论】
①由上述实验得出,产生的刺激性气味与温度的关系是 。
②小丽得出结论,刺激性气味产生与硫酸浓度有关,依据是 。
【反思与评价】在上述设计中,除温度和浓度外,还应该控制的因素是 。
21.(5分)多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
探究活动一、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进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甲
CuSO4+2NaOH═Na2SO4+Cu(OH)2↓
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乙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
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与讨论】乙方案实验现象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在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导致乙方案实验后称量固体质量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减轻的原因是 。
【实验反思】探究或验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若要用到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必须在 容器中进行。
【实验结论】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 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22.(5分)请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图1为铁在不同情况下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①比较实验甲与乙,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 。
②从燃烧条件分析,实验乙在铁丝上绑一根火柴的作用是 。
③实验丙的产物与乙相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④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反应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不同,现象不同”的是 (填标号)。
(2)小强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3)图2中热水所起到的作用是 。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包括13道小题,1-11小题,每题1分;12、13小题,每题2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请选出后将其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1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酒精挥发 C.蜡烛燃烧 D.干冰升华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添加酒精 B.扇闻气味
C.连接仪器 D.取用液体
【分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为防止腐蚀胶头滴管,使用滴管的过程中不可平放或倒置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1分)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B.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得更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隔变大引起的,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故选项A说法错误。
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得更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B说法正确。
C、一滴水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选项C说法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和液氧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1分)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1个氖原子:Na
B.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亚铁离子:Fe+2
C.3个氢分子:3H
D.4个镁离子:4Mg2+
【分析】A、根据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进行分析;
B、根据离子的书写方式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的书写方式进行分析;
D、根据离子的书写方式进行分析。
【解答】解:A、1个氖原子:Ne,故A错误;
B、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亚铁离子:Fe2+,故B错误;
C、3个氢分子:3H2,故C错误;
D、4个镁离子:4Mg2+,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5.(1分)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C.证明呼吸作用产生CO2
D.证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
【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催化剂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石灰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目的。
B、图中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需证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目的。
C、图中实验,滴入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滴入空气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目的。
D、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石蜡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6.(1分)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
B.X表示N2
C.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
D.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g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而不是碳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X表示N,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氧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氧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1分)下列元素中,人体如果缺少会导致贫血症的是( )
A.钙元素 B.铁元素 C.锌元素 D.硒元素
【分析】A、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锌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硒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或发育不良,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错误。
B、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正确。
C、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错误。
D、硒有防癌、抗癌作用,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熟记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1分)2022年冬奥会在我国北京举办。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分子结构形似奥运五环,宽度只有1.2nm,被认为是世上最小的五环标志——奥林匹克烯(C19H12),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奥林匹克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B.奥林匹克烯由碳、氢两个元素组成
C.每个奥林匹克烯分子中含有6个氢分子
D.奥林匹克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分析】A、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奥林匹克烯由分子构成,说法错误;
B、奥林匹克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说法错误;
C、每个奥林匹克烯分子中含有12个氢原子,不含有氢分子,说法错误;
D、奥林匹克烯种碳、氢两种元素质量比是(12×19):(1×12)=19:1,奥林匹克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1分)如图所示的公共标识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与消防有关进行筛选解答即可。
【解答】解:①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
②图中所示标志是中国节水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
③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携带火种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
④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
⑤图中所示标志是中国节能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1分)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下列关于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待测a
32
待测b
12
A.a的取值范围:0≤a≤16
B.该反应类型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C.当a=15时,物质Z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D.当b=1时,反应中X、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5
【分析】A.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题中数据分析;
B.依据题中数据,推出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析;
C.依据催化剂特点分析;
D.依据题中数据分析。
【解答】解:A.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0+2+1+37=a+32+b+12,a+b=16,a=16﹣b,b=0时,a=16;b=16时,a=0,则a的取值范围:0≤a≤16;故A正确;
B.分析表中数据可知,Q为反应物,Y为生成物,但X、Z无法确定,则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无法确定,故B错误;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a=15时,物质Z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但催化剂特点是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改变其它反应速率,则物质Z在反应中不一定起催化作用,故C错误;
D.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b=1时,反应中X、Q的质量比为5:25=1:5,无法确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应用,主要是利用表中数据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11.(1分)合金优越的性能,能满足许多特殊的用途和高科技的需要。下列制品中使用了合金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根据合金的构成解答。
【解答】解:①青铜面具属于铜合金;②不锈钢锅属于铁合金;③一元硬币属于铜镍合金;④飞机外壳属于铝合金;
故以上四个均使用了合金;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合金的用途等知识的掌握,难度系数低。
12.(2分)下列除杂的方法正确的是(括号内的是杂质)( )
A.KClO3(KCl)﹣﹣﹣﹣加热
B.空气(氧气)﹣﹣﹣﹣加入硫燃烧
C.KCl(MnO2)﹣﹣﹣﹣溶解、过滤、蒸发
D.CO2(CO)﹣﹣﹣﹣点燃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加入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硫,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3.(2分)用合适的化学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推理法: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归纳法:根据木炭、硫等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归纳出氧气有助燃性
C.分类法:依据物质中元素种类的多少,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D.实验法:用肥皂水能鉴别水和双氧水
【分析】A.微粒可以是离子也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原子,比如氟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质子数都是9,但不是同种元素,据此解答;
B.木炭、硫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据此解答;
C.根据纯净物和化合物的定义解答;
D.根据肥皂水的作用解答。
【解答】解:A.氟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质子数都是9,但不是同种元素,故错误;
B.根据木炭、硫等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归纳出氧气有助燃性,故正确;
C.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构成,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构成,与元素种类的多少无关,故错误;
D.生活中常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产生较少泡沫的是硬水,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涉及范围广,难度系数低。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4.(3分)(1)物质的微观构成。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请回答:
①从微观角度看,A图表示 3O2 (填化学符号)。
②从宏观角度看,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B (填字母序号)。
(2)变化的微观实质。如图2所示过程的微观实质是 原子 (填“分子”或“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分析】(1)根据分子结构模型、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来分析;
(2)根据微观变化示意图以及原子排列方式来分析。
【解答】解:(1)①由A图所示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每个A的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A图表示3个氧分子,表示为3O2;故答案为:3O2;
②A图和B图中均只有一种分子,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A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因此A属于单质;B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因此B属于化合物;C图中有两种分子,D图中有三种分子,因此C图和D图表示混合物;故答案为:B;
(2)如图2所示过程的微观实质是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故答案为:原子。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微粒的符号、物质的分类等,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6分)物质的宏观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研究。
【回顾历史】
①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用金属汞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化学式为HgO)等实验,第一次明确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②如图1为汞与氧气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在方框内画出正确的图示。
【重温教材】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2),若实验成功,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烧杯内水倒吸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位上升到刻度l处 。
(2)“水的组成粗略测定”的探究。
【查阅资料】
水难导电,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
【进行实验】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实验分析】
①两个电极附近产生很多气泡,检验b管产生的气体的操作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尖嘴处,打开活塞,若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分析得出: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结论是: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②下列关于电解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BDE (填序号)。
A.水分子发生了改变
B.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C.水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D.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E.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分析】(1)①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②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空气的组成以及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2)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据此解答。
②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分解反应的特点分析。
【解答】解:(1)①该反应是汞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汞,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汞原子组成,所以该图示为:
②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待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烧杯内水倒吸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位上升到刻度l处。
(2)①水通电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约为1:2,观察图中试管b产生的气体与试管a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则试管b产性的气体是氧气,检验氧气的操作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尖嘴处,打开活塞,若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A.水分子会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水分子发生了改变,选项A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选项B正确;
C、氢原子和氧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选项C错误;
D、该反应为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符合“一变多“特征,属于分解反应,选项D正确;
E、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即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选项E正确;
故选:ABDE。
故答案为:(1)①;②烧杯内水倒吸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位上升到刻度l处;
(2)①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尖嘴处,打开活塞,若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2H2O2H2↑+O2↑;氢元素和氧元素;②ABDE。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6.(6分)化学物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主要流程如图1,试回答:
①操作X的名称 过滤 。
②加明矾的作用是 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
③漂白粉中的Ca(ClO)2可用于饮用水消毒。工业上制备Ca(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反应前是0,反应后是﹣1、+1 。
(2)铝、铁是人类广泛使用的金属。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填序号)。
A.据图2可知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
B.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D.铝可作导线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②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写出铝表面氧化物薄膜的化学式 Al2O3 。
③铁制品应用广泛,但每年因锈蚀造成很大浪费,钢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 水、氧气 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能防止钢铁生锈。
【分析】(1)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明矾能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是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A.据图2可知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
B.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D.铝可作导线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因此隔绝水和氧气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
【解答】解:(1)①操作X的名称是过滤。
故答案为:过滤。
②加明矾的作用是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故答案为: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③氯气是单质,氯元素化合价是0,氯化钙中钙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化合价是﹣1,次氯酸钙中钙元素化合价是+2,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化合价是+1。
故答案为:反应前是0,反应后是﹣1、+1。
(2)①A.据图2可知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该选项正确;
B.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该选项不正确;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该选项正确;
D.铝可作导线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CD。
②铝表面氧化物薄膜是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是+3,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氧化铝中铝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2:3,可以表示为Al2O3。
故答案为:Al2O3。
③铁制品应用广泛,但每年因锈蚀造成很大浪费,钢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水、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能防止钢铁生锈。
故答案为:水、氧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9分)如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取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 锥形瓶 ;b 试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和收集一瓶较干燥的氧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AE (填装置代号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
(3)若用D装置收集气体,应该考虑的因素是 气体的溶解性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 。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选择图C装置与图A相比其优点是 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3)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及特殊要求选择收集装置。
(4)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不同装置不同优点分析。
【解答】解:(1)仪器的名称:a是锥形瓶;b是试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适合用装置A作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比较干燥,故选E收集。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若用D装置收集气体,应该考虑的因素是气体的溶解性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
(4)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C装置相对于A的优点是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故答案为:(1)锥形瓶;试管;
(2)AE;2KMnO4K2MnO4+MnO2+O2↑;
(3)气体的溶解性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
(4)CaCO3+2HCl=CaCl2+H2O+CO2↑;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8.(9分)(1)图1是工业炼铁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①设备A的名称 高炉 。
②生产过程中需将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粉碎,其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加快反应速度 。
③加入焦炭的主要作用有 AB (填序号)。
A.产生CO
B.燃烧为反应提供热量
C.还原铁矿石
④为了检验炼铁厂产品的质量,如图2称取铁屑样品10.0g进行实验,放入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加热,使之充分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然后冷却、称量。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0.35g。计算
a.10g铁屑样品中铁的质量为 9.8 g。
b.铁屑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2% 。
c.生产100t这样生铁,至少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质量是 175 t。
(2)图3为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装置图。
①该实验下列的操作步骤顺序为 badc (填序号)。
a.点燃A处酒精喷灯
b.通入CO气体
c.停止通入CO气体
d.熄灭酒精喷灯
②实验过程中A装置的现象是 红棕色粉末变黑; 。
③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分析】(1)①工业炼铁又称为高炉炼铁,因为工业炼铁使用的设备为高炉;②根据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可以加快反应速率,③二氧化碳和碳高温会生成一氧化碳进行分析;④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由质量守恒定律,烧杯中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进而计算出生铁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分数.由生铁的质量、杂质的质量分数、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根据赤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列式计算出炼出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
(2)①依据实验操作步骤分析;②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分析实验现象;③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装置作用。
【解答】解:(1)①工业炼铁所使用的设备为高炉,炼铁过程是在高炉内完成的;
②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所以工业炼铁在生产过程中需将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粉碎,其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加快反应速度;
③焦炭的作用有燃烧提供热量,提供还原剂CO,这是因为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热,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故填:AB。
④a.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35g.
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56 2
x 0.35g
x=9.8g
b.生铁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分数×100%=2%.
c.设至少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为y.
Fe2O3+3CO2Fe+3CO2
160 112
80%y 100t×(1﹣2%)
y=175t
(2)①实验刚开始,先通一氧化碳,然后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目的是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以免发生爆炸;实验结束,先熄灭酒精喷灯,通一氧化碳直到玻璃管完全冷却;因为一氧化碳有毒,为防止污染空气,在通一氧化碳之前必须先点燃酒精灯,停止通一氧化碳之后才能熄灭酒精灯。顺序为badc;
②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A处玻璃管中现象为:红棕色粉末变黑;
③B处出现浑浊现象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①高炉;
②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加快反应速度;
③AB。
④a.9.8;
b.2%;
c.175;
(2)①badc;
②红棕色粉末变黑;
③CO2+Ca(OH)2═CaCO3↓+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铁的冶炼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难度偏大。
19.(2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呢?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根据烧杯中的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为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交流研讨】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充分证明二氧化碳与水能发生反应,在不改变实验装置的情况下你的改进方法是 a处放干燥石蕊试纸,b处放湿润的石蕊试纸 。
【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
【解答】解:【实验结论】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能得出的结论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交流研讨】a处放干燥石蕊试纸,b处放湿润的石蕊试纸,通入二氧化碳后,a处试纸不变色,b处试纸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
故答案为:【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交流讨论】a处放干燥石蕊试纸,b处放湿润的石蕊试纸。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5分)探究金属锌的性质
(1)如图1甲所示,将锌片在酒精灯上灼烧,发现熔化了的锌并未掉下来,包裹在一个“小袋子”中,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 (填序号)。
①氧化锌的熔点比锌高
②“小袋子”是致密的氧化锌薄膜
③锌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锌
④锌的抗腐蚀性高
(2)用图2所示实验探究锌的性质时,闻到有刺激性气味。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刺激性气味?
【查阅资料】
①Zn+2H2SO4(浓)═ZnSO4+SO2↑+2H2O;
②SO2有刺激性气味,化学性质与CO2相似,但SO2能使品红褪色,CO2不能;
③NaOH溶液能吸收有毒的SO2。
【猜想与假设】
①刺激性气味产生可能与硫酸浓度大有关;
②刺激性气味产生可能与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有关。
【设计实验】为探究猜想的正确性,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于下面的表格中。
浓度
现象
条件
①40%的H2SO4溶液
②20%的H2SO4溶液
自然温度
试纸褪色
液体温度升高至42℃
试纸颜色不变
液体温度升高至28℃
冰水冷却
试纸颜色变浅
液体温度为12℃
试纸颜色不变
液体温度为12℃
写出20%的硫酸与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H2↑ 。
【解释与结论】
①由上述实验得出,产生的刺激性气味与温度的关系是 温度越高,刺激性气味越强烈 。
②小丽得出结论,刺激性气味产生与硫酸浓度有关,依据是 在冷水降温,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40%的硫酸与锌反应有SO2生成,而20%的硫酸与锌反应,没有二氧化硫生成 。
【反思与评价】在上述设计中,除温度和浓度外,还应该控制的因素是 酸的用量等 。
【分析】(1)根据锌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锌以及提供信息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2)【设计实验】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不能和铜反应;
【解释与结论】①根据表中的实验现象以及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②根据表中的实验现象以及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反思与评价】根据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
【解答】解:(1)①锌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锌,熔化了的锌并未掉下来,包裹在一个“小袋子”中,说明氧化锌的熔点比锌高,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小袋子“是致密的氧化锌薄膜,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锌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锌,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锌的表面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锌薄膜,抗腐蚀性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①②③④;
(2)【设计实验】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故答案为:Zn+H2SO4=ZnSO4+H2↑;
【解释与结论】①由上述实验①可看出硫酸的浓度都是40%,液体温度升高至42℃,试纸褪色,而液体温度为12℃,试纸颜色只是变浅,说明液体的温度越高,产生的刺激性气味气体越多,因此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越高,刺激性气味越强烈;故答案为:温度越高,刺激性气味越强烈;
②小丽得出结论,刺激性气味产生与硫酸浓度有关,依据是:在冷水降温,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40%的硫酸与锌反应有SO2生成,而20%的硫酸与锌反应,没有二氧化硫生成;故答案为:在冷水降温,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40%的硫酸与锌反应有SO2生成,而20%的硫酸与锌反应,没有二氧化硫生成。
【反思与评价】在上述设计中,除温度和浓度外,还应该控制的因素是:酸的用量等;故答案为:酸的用量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1.(5分)多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
探究活动一、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进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甲
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指针不偏转
CuSO4+2NaOH═Na2SO4+Cu(OH)2↓
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乙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
2Mg+O22MgO
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与讨论】乙方案实验现象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在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导致乙方案实验后称量固体质量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减轻的原因是 反应生成的部分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 。
【实验反思】探究或验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若要用到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必须在 密封 容器中进行。
【实验结论】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种类、个数和质量 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甲
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指针不偏转
CuSO4+2NaOH═Na2SO4+Cu(OH)2↓
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乙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
2Mg+O22MgO
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故答案为: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指针不偏转;2Mg+O22MgO。
【分析与讨论】
乙方案实验现象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在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导致乙方案实验后称量固体质量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减轻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的部分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
故答案为:反应生成的部分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
【实验反思】
探究或验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若要用到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必须在密封容器中进行。
故答案为:密封。
【微观解释】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和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故答案为:原子种类、个数和质量。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2.(5分)请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图1为铁在不同情况下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①比较实验甲与乙,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 氧气浓度不同 。
②从燃烧条件分析,实验乙在铁丝上绑一根火柴的作用是 引燃铁丝 。
③实验丙的产物与乙相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 。
④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反应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不同,现象不同”的是 甲丙(或甲乙) (填标号)。
(2)小强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③④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②④ 。
(3)图2中热水所起到的作用是 隔绝氧气和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
【分析】(1)根据氧气的性质、燃烧的条件、化学反应的原理、实验对比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
(3)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解:(1)①比较实验甲与乙,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氧气浓度不同。
故填:氧气浓度不同。
②实验乙在铁丝上绑一根火柴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铁的着火点,从而引燃铁丝。
故填:引燃铁丝。
③实验丙的产物与乙相同,都是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故填:3Fe+2O2Fe3O4。
④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反应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不同,现象不同”的是甲丙(或甲乙),这是因为甲丙或甲乙中铁丝和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
故填:甲丙(或甲乙)。
(2)③中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
②中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中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
故填:③④;②④。
(3)图2中热水所起到的作用是隔绝氧气和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隔绝氧气和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2/1/8 12:12:22;用户:试用;邮箱:zssxcj@xyh.com;学号:23997208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9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共6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3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