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33 欧姆定律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33 欧姆定律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
[随堂基础巩固]1.关于电流和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流的方向与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同B.金属导体温度升高时,由于自由电子的热运动加速,所以电流增大C.由R=可知,I一定时,导体的电阻R与U成正比,U一定时,导体的电阻R与I成反比D.对给定的导体,比值是个定值,反映了导体本身的性质解析:电流方向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故A错;电流的大小与自由电荷的热运动无直接关系,故B错;电阻由导体本身性质决定,不随U、I改变,故C错;电阻可用R=来计算,故D正确。答案:D2.为探究小灯泡L的伏安特性,连好如图2-3-7所示的电路后闭合开关,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中的电流由零开始逐渐增大,直到小灯泡正常发光。由电流表和电压表得到的多组读数描绘出的U-I图像应是图2-3-8中的( ) 图 2-3-7 图 2-3-8解析:小灯泡中的电流逐渐增大时其温度升高,导致电阻R会随着增大。由R=得U=IR,即U-I图像的斜率变大,所以只有C选项对。答案:C3.某导体中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的变化如图2-3-9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 2-3-9A.该元件是非线性元件,所以不能用欧姆定律计算导体在某状态的电阻B.加5 V电压时,导体的电阻约是5 ΩC.由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增大,导体的电阻不断减小D.由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减小,导体的电阻不断减小解析:非线性元件欧姆定律不一定不适用,例如金属导体的电阻就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可以用欧姆定律计算各状态的电阻值,A错误;当U=5 V时,I=1.0 A,R==5 Ω,B选项正确;由图线可知,随电压的增大,各点到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越来越小,电阻越来越大,反之,随电压的减小,电阻减小,C错误,D正确。答案:BD4.如图2-3-10所示的电路,电压表的示数为2 V,电流表的示数为1 A,电路中的电源电压为5 V,则R2的电阻为多少?解析:因为U=U1+U2,所以U2=U-U1=5 V-2 V=3 V。 图 2-3-10而I=I1=I2=1 A,所以R2== Ω=3 Ω。答案:3 Ω[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32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根据欧姆定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B.加在气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的电流的比值是一个常数C.电流经过电阻时,沿电流方向电势要降低D.电解液短时间内导电的U-I图线是一条直线解析: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无关,故A错;对气体,欧姆定律不成立,即≠常数,故B错;由U=IR知电流每经过一个电阻要产生一定的电势降落,欧姆定律适用于电解液导电,故C、D正确。答案:CD2.由欧姆定律I=导出U=IR和R=,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B.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物理条件决定,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及流过导体的电流的大小无关C.对确定的导体,其两端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的比值就是它的电阻值D.一定的电流流过导体,电阻越大,其电压就越大解析: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性质决定,与U、I无关,公式R=只是提供一种测量计算导体电阻的方法,故A错,B、C对;公式U=IR,当I一定时U与R成正比,D正确。答案:BCD3.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两端加上电压U后,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荷量q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所示,此图像的斜率可表示为( )图 1 A.U B.RC. D.解析:q-t图像的斜率表示流过电阻R的电流,由此可知,通过电阻R的电流不变,由欧姆定律知,I=,故C正确。答案:C4.如图2为小灯泡的U-I图线,若将该小灯泡与一节电动势E=1.5 V,内阻r=0.75 Ω的干电池组成闭合电路时,电源的总功率和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分别接近以下哪一组数据?( )图 2A.1.5 W 1.0 W B.0.75 W 0.5 WC.0.75 W 0.75 W D.1.5 W 0.75 W解析:做出电源的外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图像,即U=1.5-0.75 I 的图像,两图像的交点就是电源和小灯泡构成闭合回路时的路端电压和电流。图像交点坐标是(1.0,0.75),电源的总功率P总=IE=1×1.5 W=1.5 W,灯泡的实际功率P灯=UI=0.75 W。答案:D5.一个标有“220 V 60 W”的白炽灯泡,加上的电压由零逐渐增大到200 V,在此过程中,电压U和电流I的关系可用图3所示的图线表示,给出的四个图线中肯定不符合实际的是( )图 3解析:灯泡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电压下温度不同,其电阻也不同,随温度的升高电阻增大,因此图像C是符合要求的,所以本题选A、B、D。答案:ABD6.小灯泡通电后其电流I随所加电压U变化的图线如图4所示,P为图线上一点,PN为图线的切线,PQ为U轴的垂线,PM为I轴的垂线,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4 A.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小灯泡的电阻增大B.对应P点,小灯泡的电阻为R=C.对应P点,小灯泡的电阻为R=D.对应P点,小灯泡的功率为图中矩形PQOM所围的面积解析:由图像可知,U越大,UI图线的斜率越小,表示小灯泡的电阻越大,即A正确。R=中的U、I与小灯泡所处状态下的电压与电流相对应,即B对C错。对应P点,功率P=U1I2,与图中PQOM所围面积相等,故D正确。答案:ABD7.已知用电器A的电阻是用电器B的电阻的2倍,加在A上的电压是加在B上的电压的一半,那么通过A和B的电流IA和IB的关系是( )A.IA=2IB B.IA=C.IA=IB D.IA=解析:由I=得:IA∶IB=∶=UARB∶UBRA=1∶4,即IA=IB,应选D。答案:D8.小灯泡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较小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也较小,灯丝的温度较低。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较大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也较大,灯丝的温度较高。已知一只灯泡两端的电压为1 V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0.5 A;灯泡两端的电压为3 V时,通过灯泡的电流是1 A;则当灯泡两端电压为2 V时,通过灯泡的电流可能是( )A.0.5 A B.0.6 AC.0.8 A D.1 A解析:由题意可知,电流应大于0.5 A而小于1 A,具体再进一步确定,灯泡两端的电压为1 V时,电流为0.5 A,灯泡的电阻R1=2 Ω;灯泡两端的电压为3 V时,电流为1 A,灯泡的电阻R2=3 Ω;当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 V时,灯泡的电阻大于2 Ω而小于3 Ω,所以这时通过灯泡的电流大于≈0.66 A,而小于=1 A,故选C。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9.(9分)如图5所示,图像中的两条直线对应两个导体A、B,求:图 5 (1)两个导体的电阻之比。(2)两个导体电流相等时,两端的电压之比。(3)两个导体电压相等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之比。解析:(1)因R=,由图像可知,RA= Ω=1 Ω,RB= Ω= Ω,故RA∶RB=1∶=3∶2。(2)两个导体电流相等时,根据U=IR知,导体两端的电压之比UA∶UB=RA∶RB=3∶2。(3)两个导体电压相等时,根据I=知,通过导体的电流之比IA∶IB=∶=RB∶RA=2∶3。答案:(1)3∶2 (2)3∶2 (3)2∶310.(9分)某同学利用如图6所示的电路,研究加在标有“3.8 V,0.3 A”的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的关系,得到如下所示的数据。图 6序号123456U/V00.100.200.400.601.00I/A00.0500.1000.1240.1400.160序号789101112U/V1.602.202.603.003.403.80I/A0.2000.2300.2580.2740.2900.310 根据以上这些数据完成下列问题:(1)描绘出小灯泡的U-I曲线。(2)比较U1=1.0 V和U2=3.0 V时小灯泡的电阻大小,并说明其原因。(3)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零到额定电压变化时,小灯泡的最大电阻是多少?最大电功率是多少?解析:(1)小灯泡的U-I图线如图所示。(2)R1= Ω=6.25 Ω,R2= Ω≈10.9 Ω,R1<R2,原因是随着电压的增大,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增大,同时小灯泡的发热功率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灯泡灯丝的电阻率增大,则灯泡的电阻增大。(3)由图像可知,电流、电压达到最大时,小灯泡的电阻最大,因此,小灯泡的最大电阻为:Rmax== Ω≈12.3 Ω此时的电功率也最大:Pmax=UI=3.80×0.310 W=1.178 W答案:见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31 电源和电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5 焦耳定律课时训练,共6页。
这是一份教科版选修3-1第二章 直流电路2 电阻定律精练,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