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专项训练(五)古诗词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专项训练(五)古诗词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8页。
期末专项训练(五)古诗词——2021-2022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一、【知识点】【古代诗歌四首名句赏析】(一)《观沧海》作者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毫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诗意: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的耸立。碣石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太阳和月亮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璀璨的银河,好像也是从大海中产生的。幸运的很,好极了,写一首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涌”字妙处。“涌”字生动逼真地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让读者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又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辽阔和宏伟的气象,为展现作者博大胸襟做了铺垫。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是虚写,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描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广阔。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抒发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5.“若”字妙处。“若”字点明了词句是诗人绮丽的想象,描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广阔,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6.思想感情: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场的精神,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7.课后练习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祥的感觉。诗人选取的景物“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具有宏大的特点,都是远观之最。设想远观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豪迈的感觉。(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诗意: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1.用自己的话描述“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漂泊不定。杜鹃声声啼鸣,鸣声凄凉哀伤。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尼标过五溪”一句中,写了哪些景物?谊染了怎样的气氛?写了杨花、子规两种景物。(意象)渲染了悲凉伤感的气氛。3.从意象角度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妙处。诗人运用“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既点明了暮春时令,也渲染悲凉伤感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人以画面感。“杨花”“子规”有象征意义:“杨花”象征友人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声声啼鸣“不如归去”,象征诗人希望友人早日归来,暗含悲痛之情。4.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拟人修辞,将月亮人格化,明月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5.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那些情感?无可奈何、忧愁、同情、关切、思念.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朋友的同情、关切、思念之情。7.课后练习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种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或间:从意象角度赏析“杨花就尽子规啼”的妙处。)诗人运用“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既点明了暮春时令,也渲染了悲凉伤感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人以画面感。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暗示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声声啼鸣“不如归去”象征诗人希望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早日归来,暗合悲痛之情。8.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明月的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三)《次北固山下》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号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诗意: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延伸,江水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江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排。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旧年未尽,已是春天。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北归的大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1.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潮水涨满,严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排着,船上的一页白帆高高悬挂。2.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平”和“阔”字突出水大、水面开阔,“正”字和“悬”字写出了江风和缓和船的平稳。这四个字写出了水面开阔、风平浪静的美景。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① 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运用拟人,对偶的手法,“生”和“入”两个拟人化的动词,十分形象,蕴含了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旧事物中蕴含着新事物、新希望的哲理) 。 ③“日”和“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④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4.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面而,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己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更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以大雁传书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6.分析全文情感。颈联感情:喜悦、高兴、积极、乐观、向上。尾联感情:淡淡的思乡愁绪。全文感情:表达了诗人旅旅中的思乡愁绪,也表达了热爱大好河山的宽阔博大的胸怀。7.课后题:朗读《次北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情景: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厂,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风正”对“潮平”,“一帆悬”对“两岸阔”,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四)《天净沙·秋思》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周家。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曲意: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全曲有什么作用?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渲染萧条、寂寞、悲凉的气氛,烘托游子的悲凉孤寂之情。2.赏析“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的孤苦寂寞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3.“小桥流水人家”: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温馨恬静的景象,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怅惘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二、【真题演练】(2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 .诗人把登高望海时所见的秋天之景,特别是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 .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动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静景。 D .“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诗人登山之所见。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5分)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 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2分)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7题。(12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予“明月”?(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5分)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9.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一)1. C [解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 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3.时光匆匆流逝4.首联中的“客路”指旅人前行的路,点明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游子依然未归。尾联写诗人见雁思亲,身在旅途,只能借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至此,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三)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規”啼声悲哀,暗示离别。诗歌选取这两个意象,不仅点明时令,还营造凄凉悲惋的气氛,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与同情。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诗人。(四) 深秋晚景图。 9.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项:古诗词默写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直接型默写填空,理解性默写,文言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课外古诗词诵读(提升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部编版),文件包含课外古诗词诵读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课外古诗词诵读提升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部编版),文件包含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解析版docx、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