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文言文阅读专题:湖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湖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第1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湖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第2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湖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文言文阅读专题:湖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文言文阅读专题:湖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共12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0—2021学期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隔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权赦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 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 。14. 对“所以动心忍性”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所/以动心忍性 B. 所以动/心忍性 C. 所以动心忍/性 D. 所以/动心忍性1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1)行挑乱其所为。 。(2)入则无法家拂上。 。 16. 本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2分)1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任么?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2分)13.(1)兴起,指被任用(分) (2)了解、明白。(1分)14. D(2分)15.(1)使他做事不顺。(句子通顺,大意对即给2分)(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 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16. 本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 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意近即给2分)17. 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 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意近即给1分)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9.(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①丈夫之冠也   ②此之谓大丈夫   (2)对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3)下面句子中带点的“之”字用作动词的是   A.女子之嫁也 B.往送之门C.戒之曰 D.居天下之广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不得志,独行其道。(5)你如何看待孟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个观点。【分析】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②句意为:这样才叫做大丈夫。谓:称呼。(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句意:违:违背。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的理解。A.之:用于主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B.之:动词,到;C.之:代词,她;D.之:助词,的;故选:B。(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语:诚,真正,确实。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句意: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②重点词语: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句意: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5)本题考查观点理解。“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顺从丈夫是妻妾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是古人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后世女子的三从四德是这的继承与发展。这里孟子用“妾妇之道”进行类比论证,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应君主的意志,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无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称不上真正的大丈夫。由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 ②称呼(2)C(3)B(4)①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②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5)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应君主的意志,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无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称不上大丈夫。湖南省新邵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三)文言文阅读 (完成19-23题,共12分)愚公移山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9.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吾与汝/毕力平险 B.相/与步于中庭C.君与家君/期日中 D.自非/亭午夜分20.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硫的一项是( )(2分)A.惩山北之塞(改变) B.无陇断焉(同“垄”,高地)C.以残年余力(连词,凭、靠) D.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到,往)21.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2分)A.其如土石何 B.帝感其诚 C.其妻献疑曰 D.惧其不已也2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的“高万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太行、王屋二山很高。B.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即“用箕畚”的意思。C. “甚矣,汝之不惠!”的“惠”是一个通假字,通“慧”,“聪明”的意思。D. 选文描写了愚公和智叟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愚公的“愚”表现在他自不量力、无自知之明,智叟的“智”体现在他审时度势、自知之明。2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B20.A21.A22.D23.(1)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2)操蛇之神听到这件事,害怕他们不停止,把这件事报告给了上帝。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1.(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沉鳞竞跃(指各种鱼的鳞片)B.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C.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同“返”,往返)(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翻译下列句子。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这里的甲、乙两文都是写景之作。B.甲、乙两文都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不追求用典与藻饰,语言清丽。C.“猿鸟乱鸣”“猿则百叫无绝”,两文都通过写猿的鸣叫声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D.甲文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乙文则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分析】译文:【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干净,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A.有误。句意为: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鳞:鱼。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之:助词,的。相同;B.自:介词,从。相同;C.其:代词,他(它)。相同;D.欲:想要,打算/欲望。不相同。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解答本题时要明确本句是否是特殊句式,特殊句式要按照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翻译。还要抓住重点词进行解释,特别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等。①句中重点词:四时,四季。俱,都,全。句意为:青翠的树木、脆绿的竹子,在一年四季都有。②句中重点词:戾,至。息,使……平息,使动用法。句意为: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与辨析能力。ABC.正确。D.有误,乙文含蓄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故选:D。答案:(1)A(2)D(3)①青翠的树木、脆绿的竹子,在一年四季都有。②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4)D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文言文对比阅读(12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日:“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苦其心志 苦: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_________ (3)至于鄙 鄙:_________ (4)卒得反国 卒:________1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14.请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吾知所以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1)使……痛苦 (2)通“横”,梗塞、不顺 (3)边境(边远的地方) (4)最终(终于,最后)13.C14.(1)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 (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15.“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20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A.征于色 喜形于色 B.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C.人恒过 鲁肃过浔阳 D.管夷吾举于士 降大任于是人1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用“/”画两处,2分)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分)(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分) 13.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外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4分)10.A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2.(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4分)(2)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6分)13.这句话的意思: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举例示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个观点。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具备了复仇条件。而夫差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国灭。(句子的意思2分,只要大意如此即可,不必字字落实去翻译。举例2分,符合题意即可)湖南省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3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乙】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坚立不为动。上①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如其请,赐之死。”遂可其奏。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②,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③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④。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天祥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节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有删改)【注释】①上:这里指元世祖忽必烈。②自赞:自我总结。③庶几:差不多。④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10.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绝”的古字形像用刀切断了两束丝线。绝的本义是“断”,引申指“穷尽、不再接续”。“绝笔自赞”中的“绝笔”是指“遗书”。B.“锋芒毕露”中的“毕”是“全部”的意思。以此推断,“吾事毕矣”中的“毕”也是“全部”的意思。C.“遂可其奏”和“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中“其”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指“他们的”。D.“左右强之”和“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之”都是代词。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C.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D.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天祥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大丈夫”,并分析这一论断在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附录】参考译文: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召唤文天祥到宫殿中。文天祥见了元世祖只拱手作揖而不跪拜。皇帝的侍臣强迫他,他仍然直直地、坚定地站立着,不被他们(的威势)所动摇。元世祖派人告诉他说:“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来侍奉我,就任用你当中书省宰相。”文天祥说:“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心满意足了。”元世祖又派人告诉他说:“你不做宰相,就做枢密使。”文天祥回答说:“除了一死以外,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元世祖就命令他退下。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说:“文天祥不愿意归顺服从,应当赐他死刑。”元世祖就批准他们的奏议。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赴刑场时,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挂在衣带中。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只有尽了应尽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集时,气概神色飞扬,态度自如,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该做的事都已做完了。”他问市集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慷慨)赴死。不久,有使者来传令停止(对文天祥)行刑,到达时却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10. A 【解析】B选项中,“吾事毕矣”的“毕”是指“完成”;C选项中,“遂可其奏”的“其”指“他们的”,“其如土石何”的“其”用来加强反问语气;D选项中“左右强之”的“之”指代人,文中指文天祥,“已而之细柳军”是动词“到,往”的意思。11. C 【解析】依照文意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心满意足了。”12. ①(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定下来,战争停息,天下便太平了。 【解析】补充主语:“他们”,1分;“安居”:“安定”或“安静”,1分;“熄”:“天下太平”,1分,不对“战争停息”做要求。 ②文天祥问市集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面?何处是北面?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赴死。  【解析】孰:哪里、哪面、何处,1分;南面:面向南方,1分;再拜:拜了又拜、拜了两次,1分。13. ①孟子认为,富贵不能使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动摇,威武不能使其屈服的人可以称为大丈夫。(1分)②文天祥见元世祖时即便受到压迫也拒不下跪;在元世祖利诱之下,不为所动,只求舍生取义;在临刑时从容不迫,为国守节,慷慨赴死,这些都表现出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使其屈服”的大丈夫品性。(2分) 【解析】①基本译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要点即可得1分;②具体结合三个事件中的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0~。(本题10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1)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 (2)与民由之(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 (4)人恒过 (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请结合两篇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4分) 10.真正,确实 遵循 同“增”,增加 犯错误 11.(1)(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2)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12.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A.安居而天下熄停息B.父命之教育、教导C.无违夫子离开D.与民由之遵从A.山川之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自康乐以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曾益其所不能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

    相关试卷

    文言文阅读专题-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

    这是一份文言文阅读专题-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共9页。

    综合性学习专题-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

    这是一份综合性学习专题-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共8页。

    名著阅读专题-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

    这是一份名著阅读专题-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共5页。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